- 年份
- 2024(10359)
- 2023(14853)
- 2022(12967)
- 2021(12160)
- 2020(10257)
- 2019(23769)
- 2018(23603)
- 2017(45960)
- 2016(24404)
- 2015(27415)
- 2014(27275)
- 2013(26970)
- 2012(24419)
- 2011(21605)
- 2010(21425)
- 2009(19520)
- 2008(18750)
- 2007(16375)
- 2006(14240)
- 2005(11695)
- 学科
- 济(97687)
- 经济(97577)
- 业(75575)
- 管理(69171)
- 企(53935)
- 企业(53935)
- 农(48832)
- 方法(46189)
- 数学(40873)
- 数学方法(40332)
- 农业(32591)
- 财(27684)
- 业经(25012)
- 中国(23701)
- 地方(19135)
- 学(18975)
- 制(18079)
- 贸(16711)
- 贸易(16702)
- 务(16699)
- 财务(16625)
- 财务管理(16587)
- 易(16236)
- 企业财务(15774)
- 技术(15499)
- 理论(15174)
- 环境(14784)
- 银(14277)
- 银行(14243)
- 和(14139)
- 机构
- 学院(339468)
- 大学(336945)
- 管理(140121)
- 济(135909)
- 经济(133104)
- 理学(122949)
- 理学院(121766)
- 管理学(119564)
- 管理学院(118979)
- 研究(105871)
- 中国(81172)
- 京(69671)
- 农(68568)
- 科学(66324)
- 财(60136)
- 业大(56355)
- 农业(52530)
- 所(51250)
- 中心(51068)
- 财经(48954)
- 江(47816)
- 研究所(46848)
- 经(44908)
- 范(43347)
- 师范(42899)
- 北京(42883)
- 经济学(39858)
- 州(38916)
- 经济管理(38470)
- 院(38173)
- 基金
- 项目(241945)
- 科学(190779)
- 研究(178383)
- 基金(176348)
- 家(152649)
- 国家(151347)
- 科学基金(131570)
- 社会(112528)
- 社会科(106352)
- 社会科学(106321)
- 省(94911)
- 基金项目(94663)
- 自然(85900)
- 自然科(83785)
- 自然科学(83762)
- 自然科学基金(82248)
- 教育(81377)
- 划(78355)
- 编号(73979)
- 资助(71708)
- 成果(57888)
- 部(53618)
- 重点(53231)
- 发(51172)
- 创(50115)
- 课题(48937)
- 创新(46743)
- 科研(46438)
- 国家社会(46173)
- 教育部(46047)
- 期刊
- 济(144037)
- 经济(144037)
- 研究(93269)
- 农(68831)
- 中国(59821)
- 学报(52595)
- 科学(48788)
- 管理(47405)
- 农业(46924)
- 财(45328)
- 大学(41431)
- 学学(39373)
- 教育(33205)
- 技术(31103)
- 业经(29582)
- 融(29002)
- 金融(29002)
- 财经(22490)
- 业(21694)
- 经济研究(20872)
- 问题(20131)
- 经(19031)
- 版(17726)
- 科技(16363)
- 图书(16354)
- 理论(16301)
- 技术经济(16272)
- 资源(15261)
- 实践(15113)
- 践(15113)
共检索到476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宁 羊泽寅 喻晓芬 刘丹
本文立足中国农户信用评级基本制度,论述了信用评级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缓解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制度安排的影响差异。同时,以试验区开展村庄逐户评级为契机,基于湖南省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用评级对村庄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低收入户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相较于高收入农户,信用评级对提高低收入农户信贷需求及可获性的积极影响更加显著;制度安排方面,在村两委参与程度较高,以及评定等级绑定利率优惠的制度安排下,信用评级的效果增强。基于此,本文认为,应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评级,重视村两委在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中的积极作用,并考虑将评定等级绑定利率优惠,以实现农村金融的“普”与“惠”,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宁 吴依含 张兵
整村评级授信是中国农户信用贷款推广的主要模式,考察其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可以为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信贷配给理论,本文论述了农户信用贷款推广对信贷供需双方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其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利用典型试验区102个县域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信用贷款推广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通过增加农村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农户信用贷款推广能够抑制村庄资金外流,从而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在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和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县域,农户信用贷款推广的效果较强。本研究为银行以整村评级授信的方式推广农户信用贷款、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本文基于CFPS2016年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回归(RIF)方法,研究外出务工和社会资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外出务工和社会资本均可以显著提升农户收入;其次,社会资本和外出务工对低收入组的增收效应均显著大于高收入组,有利于缓解农户收入差距,并且社会资本对外出务工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具有"协同"作用;最后,外出务工主要通过降低工资性收入差距来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社会资本既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性收入差距,又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两条途径来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宁 张兵
本文从微观视角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与贫困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江苏省农村地区120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以及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道义小农的属性使得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生活消费借款通常不收取利息,而其理性小农的属性又使得生产投资借款一般收取高利息,且借入零息非正规借款的多为低收入农户;基于社会网络,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服务于低收入农户,一个村的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以及贫困人口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为低收入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而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及贫困具...
关键词:
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贫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利用江苏省农村地区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使农户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改变其收入结构,而立足于农村社会异质化程度逐步加大的现实,土地流转对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农户,土地流转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长。一个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该村收入最低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收入增长 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利用江苏省农村地区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使农户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改变其收入结构,而立足于农村社会异质化程度逐步加大的现实,土地流转对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农户,土地流转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长。一个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该村收入最低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收入增长 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惠东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要驱动力,能够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选取2013—202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介效应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助于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城市群中,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明显。据此,应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完善农民机会公平保障制度,建立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模式,进而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发展潜能。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汉杰 温涛 韩佳丽
基于社会福利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2018年中国深度贫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实证检验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深度贫困地区农村正规金融显著降低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则扩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从内部结构差异来看,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收入不平等效应主要表现为扩大了农户的非农收入差距与财产性收入差距。建议深度贫困地区在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过程中切实保障金融扶贫资源的精准投入,合理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培育深度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阳 王守峰 李勋来
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体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05—2018年285个地级以及上城市的数据,将"宽带中国"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评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宽带中国"战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值,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可靠。第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显著缩小了中西部城市、南方城市、大中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其他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第三,网络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互联网用户规模效应和数字普惠金融效应传导机制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要继续贯彻"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发挥示范城市的带头作用,通过增加互联网用户规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语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农户收入差距对其融资渠道选择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户偏好从非正规渠道融资,但该群体的比重在逐年减小;农户所在地区收入差距越大,农户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的现象越明显;随着社会资本的积累,农户选择从正规渠道融资的意愿会下降;中西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户在面临收入差距扩大时,更偏好从正规渠道融资。研究结论能够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嘉莘 熊吉安 杨红娟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已进入搬迁农户“稳得住、能致富”的后搬迁时代。基于2015—2020年对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有效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生计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该结论具有一定稳健性;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对促进农户生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搬迁时间越长,农户越善于不断提高生计水平;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能力丧失型农户的生计作用不够明显,但对要素短缺型农户的生计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型农户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钟海燕 王江寒
本文以环境信用评价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构建三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环保信用评级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环保信用评级显著降低了审计费用,且企业获得的环保信用评级等级越高,被收取的审计费用越低。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保信用评级通过信息风险机制和经营风险机制降低了审计收费,即环保信用评级通过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缓解盈余波动性抑制了公司的信息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使审计师收取了更低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环保信用评级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法治环境薄弱以及地区信任环境较差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研究提供了环境信用评价政策经济后果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对政府部门进一步推广环境信用评价政策、合理引导企业持续改善环境行为、助力审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等均具有启示性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本健 罗玲 王蕾
农村信用社一度是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垄断供给者”,其商业化改革能否真正有效地惠及农民并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2010-2019年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产生正U型影响,即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在初期会缩小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改革5~6年后开始扩大城乡绝对收入差距,但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会使县域内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金融支农力度在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对邻近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影响,且在东部地区该影响更大;农信系统发展规模扩大、法人持股比例适度提高、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均有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昭 马草原 王爱萍
本文利用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的开通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并且在剔除"限薪令"、股权激励、最低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干扰之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其他稳健性检验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沪港通开通并非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乃至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资本市场开放显著地提升了上市公司监事会持股比例,但降低了董事会持股比例,从而通过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来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当然内部监督的中介效应仅存在于A股企业中,因为非A股(B股、AH股、AB股)企业开放程度已经较高,受沪港通的冲击较小;(3)企业所处外部法律环境对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产生了调节作用,A股企业相比非A股企业外部法律环境更为单一,资本市场开放使得入选沪港通标的范围的A股企业面临的外部法律环境约束增强,因而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程度也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资本市场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可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户赡养负担、消费结构升级与内部消费结构差距——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证据
气候变化、收入流动与农户内部收入不平等
中国城际高铁与商业信用供给——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研究
电子商务会促进农户家庭的消费吗?——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影响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数据
关于土地流转、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
区域性优惠政策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内薪酬差距——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农户参与农业产业链融资意愿研究——基于农户收入差距的视角
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