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48)
- 2023(3345)
- 2022(2856)
- 2021(2587)
- 2020(2283)
- 2019(4872)
- 2018(4711)
- 2017(9737)
- 2016(5125)
- 2015(5257)
- 2014(5337)
- 2013(5370)
- 2012(4978)
- 2011(4526)
- 2010(4440)
- 2009(3952)
- 2008(4111)
- 2007(3764)
- 2006(3183)
- 2005(3145)
- 学科
- 济(17706)
- 经济(17685)
- 业(15698)
- 管理(15141)
- 企(13582)
- 企业(13582)
- 方法(10230)
- 数学(9201)
- 数学方法(9118)
- 财(8015)
- 务(6216)
- 财务(6212)
- 财务管理(6202)
- 企业财务(6096)
- 银(5976)
- 银行(5970)
- 制(5650)
- 行(5564)
- 融(5520)
- 金融(5520)
- 学(4384)
- 中国(4231)
- 券(3797)
- 农(3408)
- 家(3320)
- 业经(3156)
- 技术(3145)
- 国家(3099)
- 贸(3087)
- 贸易(3085)
- 机构
- 大学(72151)
- 学院(70857)
- 济(29013)
- 经济(28339)
- 管理(26263)
- 研究(24374)
- 理学(22618)
- 理学院(22348)
- 管理学(21953)
- 管理学院(21805)
- 中国(21664)
- 财(16852)
- 科学(14867)
- 京(14658)
- 财经(13304)
- 农(13150)
- 所(12795)
- 中心(12324)
- 经(12239)
- 研究所(11565)
- 业大(10520)
- 财经大学(10323)
- 江(10301)
- 农业(10187)
- 经济学(9645)
- 融(9494)
- 金融(9298)
- 北京(9157)
- 银(9038)
- 经济学院(8748)
- 基金
- 项目(48047)
- 科学(38148)
- 基金(36874)
- 家(33045)
- 国家(32811)
- 研究(32061)
- 科学基金(28106)
- 社会(21313)
- 社会科(20388)
- 社会科学(20381)
- 基金项目(19299)
- 自然(19285)
- 自然科(18880)
- 自然科学(18874)
- 自然科学基金(18588)
- 省(17758)
- 资助(15692)
- 划(15549)
- 教育(14739)
- 编号(11268)
- 部(11120)
- 重点(10849)
- 性(10606)
- 创(9946)
- 科研(9724)
- 教育部(9538)
- 创新(9397)
- 成果(9331)
- 国家社会(9304)
- 发(9291)
共检索到106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屈广玉 梁柱
笔者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由大公等评级的384只无担保的固定利率非金融企业债,考察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评级都能显著地解释债券利差;在大公、联合和中诚信的样本中,在剔除了信用评级中的财务信息之后,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有显著的增量解释作用,而鹏元样本中的信用评级则没有这种作用。这反映了评级机构之间的异质性,即不能将各评级机构的相同信用评级看作是无差异的。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 债券利差 评级购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玉伟 任颋
货币政策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体现了政策传导效率以及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深入研究二者关系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途径,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将债券信用利差分为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风险溢价,分析货币政策对二者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越宽松,各等级债券的信用利差越低;我国债券信用利差中流动性风险溢价较高,虽然货币政策同时显著影响债券流动性风险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但对于低评级债券,货币政策对流动性风险溢价影响较强而对信用风险溢价影响较低。在信用债较强的兑付预期下,我国债券信用利差更多体现的是流动性风险溢价,而不是信用风险溢价,货币政策的债券市场传导效应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注重货币政策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降低债券市场刚性兑付预期等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用利差 债券市场 流动性风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永 王亚琳 邓伟伟
通过选取2013—2015年沪深交易所未到期的半年度公司债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等,验证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异质性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越高涨,投资者对公司债信用利差的要求越小;投资者异质性越大,公司债信用利差也会越大;不同风险特征的公司债受投资者情绪和异质性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情绪低落阶段,信用利差对异质性引起的市场波动更为敏感。
关键词:
投资者情绪 异质性 信用利差 门槛回归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立夫 王一鸣
2014年债券打破刚性兑付以来,债券市场出现了大量违约,尤其是在2018-2019年债券违约出现了一个高峰,市场恐慌使得民营企业低等级AA和AA+级债券信用利差持续走高,而民企AAA级债券和国企较高等级债券信用利差却持续走低,这与发达国家债券信用利差随市场信用风险上升而扩大的经济规律相违背。本文剔除债券个体因素,从宏观整体角度探究债券违约冲击对民企和国企不同等级债券子市场影响的差异,利用2014-2019年信用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债券市场违约伴随着两种冲击,一种是常规的债券违约带来的信用冲击,使得债券的信用利差上升,另一种是流动性冲击,债券违约通常伴随着经济下行,为了提振经济中央银行会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使得信用利差下降;在信用评级相同的情况下,信用冲击对民企债券影响大于国企债券,而流动性冲击对国企债券影响大于民企债券;在民企和国企内部信用评级越低,受到的信用冲击越大,民企内部信用评级越低,受到的流动性冲击越小,而国企内部信用评级越低,受到的流动性冲击反而越大;两种冲击叠加导致了违约频发时期民营企业AA和AA+级债券融资成本上升,民企AAA级债券和国企较高等级债券融资成本下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苏嘉莉 祝继高
基于2008-2019年长期信用债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评级分析师任期越长,信用评级越低;较长的分析师任期能够影响评级准确性,降低"未能预测违约"的第I类错误,增加"错误违约预警"的第II类错误;相比于短分析师任期,长分析师任期能够增强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降低作用。本文还发现,相比于未被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的债券,投资者付费评级机构评级削弱了评级分析师任期对信用评级的降低作用。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崔长峰 刘海龙
流动性是信用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从债权终止风险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在投资期限习惯和信用品质偏好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债券估值差异。可以发现,在配置型和交易型投资者并存的信用债券市场上,流动性水平与投资者异质性有关。提高配置型投资者比例、提高两类投资者间的异质性、降低同类投资者间的异质性能改善市场流动性。因此,培育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对促进信用债券市场流动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邢天才 詹明君 王文钢
本文以我国2010—2014年的企业债和公司债为样本,构建了新的声誉指标,分析了声誉机制和评级机构竞争对债券信用评级质量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声誉的评级机构出具的债券信用评级具有较高的评级质量;评级机构竞争加剧了评级虚高,降低了债券信用评级质量;声誉机制能够抑制评级机构竞争导致的评级虚高,提高债券信用评级质量。本文为衡量我国评级机构声誉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竞争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金清 顾嘉乐 张乐平
本文首先构建纳入企业ESG评级的信用利差确定模型,区分ESG评级影响债券融资成本的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然后使用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ESG评级提高通过企业基本面渠道和投资者渠道共同降低债券信用利差,且后者的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体现为降低财务风险,投资者渠道体现为吸引具有ESG偏好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基本面渠道在经济欠发达和安全事故高发地区效果更强,投资者渠道对非国有企业、非高碳企业更加明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淼鑫 何彪
本文利用我国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国债市场流动性差异提取我国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溢酬,首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流动性溢酬是影响信用利差的系统性因子,然后运用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探讨流动性溢酬与信用利差之间的动态关系,并进一步引入带马尔可夫机制转换的VAR模型,分析在正常机制和危机机制下流动性溢酬对信用利差的不同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前一期流动性溢酬对当期信用利差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危机机制下的影响要显著高于正常机制,而且危机机制下流动性溢酬对低等级债信用利差的冲击程度要大于对高等级债信用利差的冲击程度,但冲击效应的持续时间则少于高等级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宝臣 马志茹 苏云鹏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公司债券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引入M-Copula函数和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公司债券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利差的关系。结果表明,M-Copula函数与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的实证结果一致。具体如下:公司债券的流动性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过程;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对称尾部相关性,其中上尾相关性较高,即熊市时期流动性风险和信用利差同时增大的概率高于牛市时期,且熊市时期流动性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关键词:
公司债券 信用利差 流动性风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黄波
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会计信息可比性与债券信用利差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可比性越高,企业债券信用利差越低,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良好的法制环境减弱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会计信息可比性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两类代理成本来降低企业的债券信用利差。本文研究丰富了会计信息可比性和债券信用利差的相关文献,对发债企业、债券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会计信息可比性 债券信用利差 法制环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燕 林晚发
本文利用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发债数据,实证检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吸引优秀员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效率与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继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与未来的违约风险和经营风险。扩展性分析发现,存续期越长、股票源于回购以及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其降低信用利差的正向效应越大;同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杜通 张文迪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究公司ESG表现能否影响其债券融资成本,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1—2021年上市公司ESG评级和债券数据,就ESG评级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负向影响,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第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国有性质会削弱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而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行业、所在地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能够加强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第三,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发行人信用利差;第四,分别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进行研究发现,三种因素的良好表现均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抑制作用,说明ESG理念已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人行为和投资人偏好产生初步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丰富债券定价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引导公司重视优化ESG表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