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26)
2023(4305)
2022(3623)
2021(3466)
2020(2832)
2019(6280)
2018(6394)
2017(10918)
2016(6236)
2015(7175)
2014(7578)
2013(7461)
2012(6886)
2011(6179)
2010(6442)
2009(5700)
2008(5814)
2007(5592)
2006(4925)
2005(4594)
作者
(19582)
(16078)
(15809)
(15357)
(10359)
(7717)
(7332)
(6287)
(6181)
(6023)
(5542)
(5492)
(5482)
(5114)
(5025)
(4973)
(4941)
(4854)
(4713)
(4665)
(4184)
(4003)
(3997)
(3907)
(3707)
(3658)
(3611)
(3528)
(3342)
(3320)
学科
管理(21892)
(21738)
经济(21720)
(20853)
(18137)
企业(18137)
技术(11457)
方法(9508)
数学(7876)
数学方法(7767)
教育(7247)
(6659)
(6419)
(6130)
中国(6107)
技术管理(6015)
理论(5979)
研究(5209)
教学(5154)
(4955)
业经(4859)
(4654)
银行(4638)
(4631)
财务(4610)
财务管理(4589)
(4546)
制度(4536)
企业财务(4329)
(4312)
机构
学院(90440)
大学(90264)
(32500)
管理(32185)
经济(31306)
研究(30673)
理学(26504)
理学院(26189)
管理学(25504)
管理学院(25320)
中国(23761)
(20305)
科学(18431)
(16744)
(15936)
(15688)
中心(15168)
(14505)
研究所(13749)
技术(13599)
北京(13301)
(13298)
业大(12983)
(12955)
师范(12806)
财经(12157)
(11760)
(11722)
农业(10923)
(10866)
基金
项目(54928)
研究(42889)
科学(41833)
基金(36587)
(31816)
国家(31544)
科学基金(26401)
社会(24081)
(23061)
社会科(22755)
社会科学(22751)
教育(21710)
(18985)
编号(18938)
基金项目(18703)
自然(16836)
自然科(16420)
自然科学(16417)
自然科学基金(16114)
成果(15639)
资助(15570)
课题(14280)
重点(12749)
(12400)
(11889)
(11661)
创新(11613)
(11518)
项目编号(11072)
(10782)
期刊
(40354)
经济(40354)
研究(30325)
中国(26006)
教育(20112)
(14018)
学报(13071)
技术(12703)
管理(12423)
(12249)
科学(12187)
(10121)
金融(10121)
大学(10071)
学学(9006)
农业(8226)
(7509)
技术经济(6267)
职业(6088)
图书(6085)
业经(6083)
(5917)
论坛(5917)
财经(5798)
科技(5756)
经济研究(5420)
财会(5103)
(4988)
(4756)
理论(4735)
共检索到149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石峰  
信用衍生工具作为新兴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估价技术已经成为工具创新发展的焦点。本文针对信用衍生工具的估值定价方法在不同的产品中不同的特点,介绍了这类工具估价的两大类关键技术——违约风险模拟和信用差额及其衍生形式的估算技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于研  
近几年来,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信用衍生工具已经日益受到贷款者、投资者、借款者和衍生工具交易者等方面的重视。本文从信用衍生工具的特点出发,对信用衍生工具与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目前信用衍生工具的估价障碍,并且就目前中国推出信用衍生工具的必要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完世伟  
信用衍生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衍生工具,它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使信用风险变得可以交易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尽管信用信息缺乏、金融法规不健全、债务交易二级市场滞后等问题限制了我国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但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将成为我国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马韧韬  周永坤  曾辉  
从理论上讲,信用衍生工具则能够剥离信用风险并单独交易,从而更好地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管理。在总结国际经验,特别是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关争论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与国际市场投机过度、监管不足的情况相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用衍生工具发展迟缓,难以满足市场主体管理信用风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发展信用衍生工具。目前中国银行间市场引入的CRM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市场制度框架、参与主体、市场运行机制、外部环境和信用风险定价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雷  吴兴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果   李本金  
近年来 ,随着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逐步完善 ,信用衍生工具开始逐渐被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以及主要的几个种类 ,同时也分析了在使用信用衍生工具过程中的几类风险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麦元勋  杨星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可以用做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它在设计理念、交易规则和风险收益特性方面都与传统的衍生工具不同,这种新的衍生产品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焕舟  
中国信用衍生工具必然可以在促进债券市场开放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境内外参与者提供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持新的时期,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对接国际标准和引入境外市场参与者,必将有助于中国债券市场迈上新台阶,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从引入境外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提供必要的风险对冲工具是重要的举措之一。中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利率和汇率衍生品市场,能够有效协助市场参与者管理相关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明辉  
衍生工具在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和收入机会的同时,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有效地管理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地识别和度量衍生工具的各类风险,并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从而使风险敞口处于企业的风险偏好或容忍度之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胜  熊斌  朱德奇  
二十多年来,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给传统会计计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结合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理论和新会计准则,分析比较国际上有关规定,提出目前金融衍生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是合理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单胜道  
农地定级估价初探单胜道目前,我国理论和实践正着力于对城镇土地估价这一“热门”课题的研究和操作之中,而对农地定级估价的理论研究却极为冷淡,实际操作尚处在试点阶段。因此,有必要就农地定级估价的一些问题作些探讨。一、农地定级估价的意义开展农地定级估价有利于...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蔡学雷  
经验表明,在公司成长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一条重要规律。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主体,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由此带来的理财环境复杂化,公司理财活动必然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世斌  胡兆峰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工具曾经扮演着扩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美国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认识和监管,将对我国在"规范"中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琼  
新科技与新风险的出现 ,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技术和利用通讯技术方面都有重大的变革。在此背景之下 ,本文将重点从金融工程的角度来分析新风险和新技术对保险市场的金融工具配置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从整体上看运用资讯科技可以提高保险业竞争力 ,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给当代金融市场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 ,它正改变着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金融机构的功能、金融监管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机制。保险期货、期权在转移风险中的运用不可忽视。而作为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部分 ,保险衍生工具既为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郦彬  
本文在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用互换、信用期权和信用关税票据等几种目前市场上最常见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对信用衍生工具在中国可能的应用及具体措施设计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