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85)
2023(2922)
2022(2413)
2021(2357)
2020(2127)
2019(4856)
2018(4590)
2017(9308)
2016(4895)
2015(5442)
2014(5502)
2013(5592)
2012(5183)
2011(4626)
2010(4819)
2009(4712)
2008(5032)
2007(4769)
2006(4218)
2005(4217)
作者
(14804)
(11847)
(11749)
(11320)
(7703)
(5738)
(5555)
(4923)
(4669)
(4395)
(4176)
(4120)
(3949)
(3884)
(3827)
(3825)
(3607)
(3545)
(3475)
(3226)
(3172)
(2956)
(2807)
(2771)
(2760)
(2757)
(2694)
(2688)
(2384)
(2342)
学科
(17459)
银行(17314)
(16850)
经济(16834)
(15925)
(15757)
(15601)
(14376)
企业(14376)
管理(12020)
(11175)
制度(11172)
(10742)
保险(10651)
业务(10240)
(9657)
金融(9657)
银行制(8616)
方法(8336)
数学(7486)
数学方法(7441)
中国(6928)
业经(6060)
(6055)
(4715)
(4658)
财务(4656)
财务管理(4644)
体制(4473)
各种(4468)
机构
大学(69213)
学院(65535)
中国(29082)
(28638)
经济(27681)
管理(26558)
研究(21933)
(20662)
理学(20593)
理学院(20409)
管理学(20121)
管理学院(19993)
银行(19748)
(18819)
(18324)
(15242)
财经(14015)
(13486)
金融(13294)
(12733)
中心(12352)
(11701)
人民(11281)
财经大学(10836)
国人(10476)
中国人(10452)
(10367)
北京(10356)
(10065)
(10026)
基金
项目(36762)
科学(28713)
基金(27718)
研究(27182)
(22991)
国家(22800)
科学基金(20152)
社会(17487)
社会科(16550)
社会科学(16544)
基金项目(14056)
(13178)
自然(13119)
教育(12974)
自然科(12833)
自然科学(12828)
资助(12756)
自然科学基金(12636)
(11309)
编号(10761)
成果(9005)
(8714)
重点(8034)
教育部(7869)
(7728)
大学(7651)
课题(7634)
(7564)
人文(7423)
(7412)
期刊
(32637)
经济(32637)
研究(31170)
(30680)
金融(30680)
中国(17410)
(14921)
管理(9925)
(8253)
财经(7699)
学报(7649)
科学(7617)
(7013)
教育(6927)
大学(6379)
(6276)
学学(6063)
理论(5394)
实践(4951)
(4951)
经济研究(4523)
保险(4294)
(4294)
技术(4068)
农村(4061)
(4061)
业经(3929)
(3902)
卫生(3902)
国际(3772)
共检索到123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建英   刘海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谭春枝  陈超惠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工具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信用风险管理的静态特征,使之表现出动态管理的发展趋势;它使信贷机构只需改变其贷款头寸的风险收益特性就能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并转移出去,从而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应利用该项新技术转移分散信用风险,从而改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高的现状,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永军  丁守海  刘晔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期面临诸多挑战,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减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降低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累积,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快速深化,法规逐步健全,为发展信用衍生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现实,审慎稳妥发展信用衍生品,是中国当前纾解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永军  丁守海  刘晔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期面临诸多挑战,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减缓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降低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累积,有效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国金融市场快速深化,法规逐步健全,为发展信用衍生工具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现实,审慎稳妥发展信用衍生品,是中国当前纾解金融体系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曙光  
经营风险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和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运用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风险成为一个重要手段和根本措施。无论防范可能的风险,还是化解已经发现的问题,都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因而,有必要从法律的视野来研究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朱全涛  吴欣望  
本文应用现代信用评级理论研究中国银行业信贷发放模式后发现,该模式增加了中国信贷资产的风险。我们认为,银行应该单独对内部评级收费。这样做可以降低信贷资产风险,提高经济效率,促进信贷资金供求平衡,减少评级资源配置的扭曲,同时还能部分地有助于防范信贷诈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魏爱东  
本文概述了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后国内工商客户以及商业银行面临汇率波动形成的风险,介绍了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避险工具,并提出了转变观念,重视汇率变化,完善衍生工具应用政策环境的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郦彬  
本文在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意义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信用互换、信用期权和信用关税票据等几种目前市场上最常见信用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最后,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对信用衍生工具在中国可能的应用及具体措施设计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严丹良   张桂玲   郭飞  
本文基于中国衍生品监管制度和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特征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显著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且利率衍生工具和外汇衍生工具发挥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商业银行使用衍生工具通过降低净利息收益波动和不良贷款率减少银行风险,说明使用衍生工具能有效对冲利率风险与外汇风险,开展代客衍生品业务能获取更多客户信息,降低信用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透明度和市场化程度越高,使用衍生工具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越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冲击下,使用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相对于未使用衍生工具的银行表现出更好的经营稳定性。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商业银行衍生工具使用及风险管理相关文献,为明晰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衍生品业务作用、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供证据支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百胜  霍学喜  刘新生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大功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是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措施。独立审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外部监管之一 ,有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运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魏荣  魏婧  
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以及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清河  
信用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市场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的创新工具,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成功实践,但信用衍生产品在大大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本文分析比较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在论述信用衍生产品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果   李本金  
近年来 ,随着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逐步完善 ,信用衍生工具开始逐渐被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信用衍生工具的概念以及主要的几个种类 ,同时也分析了在使用信用衍生工具过程中的几类风险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秀光  
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著名的"真实票据原理"。尽管对"真实票据原理"的正确与否存在着争论,但是该原理中所提出的银行业务的谨慎、对贷款的限制以及依据真实交易发放贷款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真实票据原理"揭示出银行规避信贷风险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由信贷业务的谨慎原则、对贷款的限制原则、依据真实交易放贷原则所组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