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32)
2023(8438)
2022(7129)
2021(6498)
2020(5135)
2019(11869)
2018(11706)
2017(22516)
2016(12112)
2015(13494)
2014(13380)
2013(13330)
2012(12713)
2011(11800)
2010(11865)
2009(10814)
2008(10525)
2007(9226)
2006(8476)
2005(7953)
作者
(34365)
(28730)
(28448)
(26684)
(18186)
(13902)
(13050)
(11067)
(10916)
(10219)
(9600)
(9529)
(9296)
(9139)
(8755)
(8721)
(8494)
(8402)
(8253)
(8127)
(7273)
(6988)
(6846)
(6611)
(6503)
(6426)
(6371)
(6327)
(5787)
(5662)
学科
(54511)
经济(54461)
(30214)
管理(29465)
(21725)
地方(20232)
(19576)
企业(19576)
中国(17644)
方法(14997)
业经(13830)
农业(13309)
数学(12810)
(12744)
贸易(12731)
数学方法(12705)
(12259)
地方经济(10784)
(10596)
金融(10594)
(10582)
(10350)
银行(10339)
(10072)
(9349)
环境(9239)
(8842)
(8564)
技术(8127)
发展(7775)
机构
学院(168324)
大学(164743)
(70289)
经济(68716)
研究(63302)
管理(59869)
中国(50509)
理学(49754)
理学院(49070)
管理学(48376)
管理学院(48036)
科学(37710)
(37466)
(32555)
(31930)
(30510)
中心(29607)
研究所(29045)
(27595)
(25966)
师范(25761)
业大(24651)
农业(24625)
北京(24374)
财经(23191)
(23083)
(22787)
(20766)
师范大学(20713)
经济学(20572)
基金
项目(106141)
科学(82851)
研究(81981)
基金(73501)
(63401)
国家(62779)
科学基金(52936)
社会(51172)
社会科(48403)
社会科学(48394)
(43350)
基金项目(38704)
教育(36254)
(35980)
编号(34774)
自然(31903)
自然科(31069)
自然科学(31065)
自然科学基金(30478)
(29845)
资助(29359)
成果(28277)
课题(24864)
发展(24469)
(24073)
重点(23836)
(22618)
(22088)
创新(20708)
国家社会(20538)
期刊
(89094)
经济(89094)
研究(55885)
中国(40081)
(31736)
教育(23157)
学报(22606)
科学(22534)
管理(22436)
农业(22432)
(21899)
(21431)
金融(21431)
大学(17650)
业经(17483)
学学(16011)
技术(15633)
经济研究(13683)
(12523)
问题(12151)
财经(10791)
世界(10054)
(9831)
图书(9531)
(9337)
资源(9287)
国际(9134)
(8975)
(8472)
论坛(8472)
共检索到277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爱国  
次贷危机发生后,曾经迅速增长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金融产品急剧萎缩。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信用衍生产品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与发展、过度发展和萎缩。对三个阶段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和绩效进行分析,得出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规律:信用衍生产品转移的信用风险在金融市场承受限度内,风险能被吸收,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但当超出市场承受能力,信用衍生产品反而会放大风险,并外溢到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应遵循规律,加强监管,避免市场过度膨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彭焱  
2007年7月,美国著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宣布,受次级抵押贷款拖累,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为此,投资人损失了近15亿美元。继贝尔斯登公司之后,美林公司和花旗集团相继宣布受次级抵押贷款影响,分别蒙受79亿美元和80~110亿美元的账面损失。此后,一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包香明  王冬丽  
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提出迫切需求,同时,也为信用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基础。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信用衍生产品的有无问题,可按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路,分"试点期、加速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加强管理、严防风险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分步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徐光  张楠  王宏峰  
本次金融危机以来,社会各界对信用衍生产品产生了诸多认识误区,这些误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金融创新。文章厘清了四个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认识误区,指出我国应鼓励金融创新,尽快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梁世栋  
完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对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部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性条件已基本具备,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的信用风险分担机制,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于信用风险分散和转移的需求。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马贱阳  
信用衍生产品作为一种市场化分散和转移信贷风险的有效工具,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成功实践,但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文从国际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演变脉络着手,分析了国际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目前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现状和主要品种,并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研究分析了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为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提供路径选择和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郭春松  杨琳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使美国正陷入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形成一股"腐蚀性"力量,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一时间金融市场上人人自危,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拥有158年历史的"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公司的股价一年内下跌近95%,最终不得不选择破产呢?市场普遍认为,过度参与合成 CDO 和 CDS 市场,是雷曼倒塌的直接原因之一。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亮  尹小兵  
信用衍生品市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回顾了全球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结合次贷危机的传播机制,分析了信用衍生品在次贷危机传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了展望。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辉  宋涤尘  
银行存贷差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对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提出引进和应用各种信用衍生产品加以改善的可行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卜亚  
近几年来,信用衍生产品由于可以分散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然而,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急剧扩展,其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现,如交易对手风险、道德风险、系统性风险等方面。当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全球正经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市场普遍认为,过度参与合成以CDS和CDO为主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正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最直接的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品种,其对金融市场发展和稳定的意义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最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陆巍峰  
市场风险(marketrisk)和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金融市场上两大最基本的风险。前者指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对贷款和证券价值的不确定性影响;后者指金融交易中一方违约或其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使另一方遭受损失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世斌  胡兆峰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信用衍生工具曾经扮演着扩大和传递风险的作用。因此,如何借鉴美国对信用衍生工具的认识和监管,将对我国在"规范"中发展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梅明华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良芳  
在论述衍生产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衍生产品正负面影响基础上,提出我国金融业发展衍生产品应防范和降低风险,认为应从国内外从事衍生产品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相应对如何尽可能防范衍生产品风险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