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4)
2023(6993)
2022(5983)
2021(5241)
2020(4385)
2019(9632)
2018(9363)
2017(17781)
2016(9682)
2015(10542)
2014(10332)
2013(9762)
2012(8966)
2011(8100)
2010(8294)
2009(7975)
2008(8031)
2007(7258)
2006(6591)
2005(6248)
作者
(26014)
(21937)
(21516)
(20599)
(13822)
(10374)
(9767)
(8278)
(8102)
(7728)
(7410)
(7406)
(7061)
(6956)
(6877)
(6613)
(6391)
(6353)
(6173)
(6162)
(5433)
(5221)
(5175)
(5007)
(4895)
(4839)
(4786)
(4777)
(4306)
(4211)
学科
管理(36334)
(36170)
经济(36082)
(32546)
(28887)
企业(28887)
(14827)
方法(14539)
(14468)
数学(12373)
数学方法(12280)
(10544)
中国(10280)
(9955)
业经(9615)
(9208)
财务(9192)
财务管理(9171)
企业财务(8765)
(8765)
银行(8756)
体制(8501)
(8326)
(8036)
金融(8034)
(7234)
环境(7126)
技术(6422)
(6260)
制度(6259)
机构
大学(137519)
学院(135635)
(59886)
经济(58696)
管理(53697)
理学(45921)
理学院(45488)
研究(44971)
管理学(44950)
管理学院(44693)
中国(35965)
(32526)
(27988)
财经(25011)
科学(23273)
(22631)
中心(21330)
(20992)
(20942)
经济学(19371)
(18866)
财经大学(18723)
研究所(18533)
北京(17400)
经济学院(17333)
业大(17108)
(16374)
(16150)
师范(16021)
(15986)
基金
项目(89869)
科学(72832)
研究(68483)
基金(67935)
(58798)
国家(57912)
科学基金(50421)
社会(47490)
社会科(45037)
社会科学(45022)
基金项目(35413)
(34010)
教育(31369)
自然(30137)
自然科(29417)
自然科学(29410)
自然科学基金(28937)
(28356)
资助(26491)
编号(26391)
(24313)
成果(22489)
(21328)
国家社会(20561)
重点(20304)
(19348)
教育部(19107)
人文(18530)
课题(18454)
(18376)
期刊
(68163)
经济(68163)
研究(43459)
中国(29265)
(27287)
管理(21641)
学报(18655)
科学(18318)
(18212)
(16670)
金融(16670)
大学(15561)
学学(14711)
教育(13527)
财经(13383)
农业(11697)
(11427)
技术(10445)
经济研究(10411)
业经(10120)
问题(8702)
(7005)
财会(6918)
(6841)
世界(6644)
理论(6415)
会计(6328)
科技(6222)
现代(6114)
技术经济(6039)
共检索到210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勇  
信用缺失几乎遍布了我国经济生活各个环节和方面,制约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声誉机制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从而得出建立政府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只有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对金融违约者的全方位约束。此外,除了通过国家治理的采用,政府还应在推动产权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与构建竞争性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则提出了保证和提高国家治理效率的措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燕  李晏墅  李勇  
目前,金融信用缺失问题正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揭示出金融契约难以执行的原因在于缺乏信用,这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有关;同时指出,缓解信息不对称、治理金融信用缺失的有效制度安排是建立声誉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资信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培育企业声誉资本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少波  蒋海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信用市场中的信誉机制与信用资源的供给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信用缺失的微观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加强市场的透明度建设,培育起信用主体的信誉资产价值与信誉意识,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与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信用缺失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田侃  崔萌萌  
信用的本质是契约关系,而契约的遵守是需要保证条件的,这种条件的实现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企业主体方面讲,都显现出政府信用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信用主体的博弈分析,指出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扭曲和信用危机等问题的根源是制度性的,提出改善我国信用状况的路径选择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并就信用缺失问题提出了治理机制安排。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蔡昌  
税收信用是衡量经济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指标,但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税收信用缺失问题,导致税收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应完全归因于某一方主体,而是一个结构性的信用体系问题。当务之急是深入分析税收信用缺失的理论根源,构建有效的税收信用多边治理模式,改善我国的税收信用状况。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少波  杨代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侯怀霞  
信用缺失是目前阻碍我国市场建设的障碍之一。信用缺失不但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减弱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延缓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进程。信用缺失的生成机制不仅与社会一定时期的文化道德状态相关,而且与自我履约机制和强行履约机制相关。当前,我国信用机制建设的一个急迫任务就是引入政府变量,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信用管理。要尽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建设的立法和执法;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信用法律制度;要完善信用评估、咨询等法律责任制度,规范信用中介行为;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理顺司法管理体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崔亚东  
现代经济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信用经济 ,但信用缺失现象在经济竞争中却屡见不鲜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尚不成熟的经济体系中 ,信用缺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障碍。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信用及信用经济的内涵及起源 ,分析了信用缺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及其产生因素 ,更进一步借鉴西方国家在建立信用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 ,提出中国建立与完善信用制度与信用经济体系的措施。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苏存  
本文针对当前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出现的信用缺失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从体制转型中的信用机制缺陷和政府缺陷角度进行诠释,由此研究了信用缺失在区域经济发展、金融风险、国家产业竞争力、市场效率、中小企业融资和政府公信力等层次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明田  储雪俭  
供应链金融物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进"贸易+物流+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路径,但参与方的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在交易费用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支撑下,综合考虑经济交易性因素与社会交换因素,从契约和关系两个层面提出供应链金融物流信用缺失治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供应链金融物流信用缺失治理机制中,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降低交易费用,维持交易合作长期性,实现治理效果。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陈云  叶陈毅  徐斓语  寇冉  
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广泛而深刻影响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稳定和战略决策的关键性不确定因素,具有弥散性、广泛性、复杂性、传染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等特征。文章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与爆发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的相互牵制、效用传导和交叉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独特生态背景与鲜明的行为特征,梳理了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需求与供给形势,搭建了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框架及治理路径。提出从目标重构、法制完善、职能扩维、组织改造、途径优选、技术支持等方面推行变革,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稳定宏观金融秩序,促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承元  
公司有一个开放式大办公室,共有8个部门200多人在此办公。最近,公司老总数次发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空调等整夜没有关掉,浪费电源。老总生气之余,指示行政部经理加强管理。如果你是这位行政部经理,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文寅  
本文认为,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信用缺失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导致信用缺失的原因很多,而信息不对称就是一个难以完全消除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加大了实际交易费用,甚至使交易者因惧怕高额交易费用而放弃交易,导致社会福利无从增加。文章提出,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信用市场,必须进行信用主体、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信用建设,促进信用主体采取相应的自助与自救措施矫正信息不对称程度,取得互利的信任;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信息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促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金风  
从关注当代社会出现的信用缺失入手 ,着重分析信用缺失对经济运转成本 ,经济活力和电子商务造成的恶劣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