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3)
- 2023(7423)
- 2022(6269)
- 2021(5649)
- 2020(4846)
- 2019(10770)
- 2018(10616)
- 2017(20483)
- 2016(11034)
- 2015(11987)
- 2014(11855)
- 2013(11476)
- 2012(10364)
- 2011(9453)
- 2010(9382)
- 2009(8930)
- 2008(8690)
- 2007(7946)
- 2006(6984)
- 2005(6644)
- 学科
- 济(42296)
- 经济(42215)
- 管理(38754)
- 业(34069)
- 企(29795)
- 企业(29795)
- 方法(18630)
- 数学(16115)
- 数学方法(15943)
- 财(15467)
- 制(14557)
- 中国(11562)
- 业经(10766)
- 农(10418)
- 体(9478)
- 银(9400)
- 银行(9386)
- 务(9001)
- 财务(8980)
- 财务管理(8957)
- 行(8930)
- 贸(8858)
- 贸易(8850)
- 易(8645)
- 企业财务(8523)
- 融(8475)
- 金融(8472)
- 体制(8144)
- 技术(7372)
- 学(7369)
- 机构
- 大学(156474)
- 学院(153984)
- 济(67415)
- 经济(66088)
- 管理(61237)
- 理学(52872)
- 理学院(52310)
- 管理学(51574)
- 管理学院(51249)
- 研究(49364)
- 中国(39836)
- 财(35555)
- 京(31640)
- 科学(27706)
- 财经(27536)
- 经(25080)
- 中心(24007)
- 江(23565)
- 所(23401)
- 经济学(22185)
- 农(21817)
- 研究所(20916)
- 财经大学(20727)
- 业大(20440)
- 经济学院(20039)
- 北京(19448)
- 范(18153)
- 州(18152)
- 院(18073)
- 师范(17965)
- 基金
- 项目(105372)
- 科学(85402)
- 基金(80574)
- 研究(76718)
- 家(69716)
- 国家(69248)
- 科学基金(61050)
- 社会(52806)
- 社会科(50255)
- 社会科学(50247)
- 基金项目(42494)
- 省(39520)
- 自然(38642)
- 自然科(37855)
- 自然科学(37845)
- 自然科学基金(37220)
- 教育(35430)
- 划(33264)
- 资助(31991)
- 编号(29328)
- 制(25913)
- 部(24542)
- 成果(24058)
- 重点(23483)
- 国家社会(23140)
- 创(22523)
- 教育部(21935)
- 发(21264)
- 创新(21210)
- 人文(21208)
共检索到234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曹廷求 刘海明
本文研究了信用担保网络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传导机制以及制度环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信用担保网络对公司绩效具有负面效应。从具体机制上看,加入担保网络导致了企业过度投资和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政府干预水平越高或者金融机构市场化水平越低,担保网络降低公司绩效、诱发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效应越强,并且差绩效公司参与信用担保的激励越高。上述结果说明,政府对企业信用担保行为的干预以及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网络嵌入正规金融过程中的虚构和滥用,抑制了信用担保的信息功能。本文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贷款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转型实现社会资本的"趋利避害"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滕磊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网络贷款的本质是基于大数据的金融资产和风险的高效配置。网络贷款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担保机制在网络贷款中的运用,但同时贷款信用风险也迅速在担保机构和网络贷款人之间互相传导。本文从网络贷款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匹配角度入手,系统性地建立了担保机制下担保机构和网络贷款人之间的信用风险传导模型,并深入讨论了其内在机理,即双方存在信用风险传导效应和阻滞效应,最终将导致信用风险在建立的微分动力系统方程演进过程中达到均衡配置。明确网络贷款作为信息中介的边界和义务,构建多元化征信体系,建立网络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价和预警体系,加快培育成熟的网络贷款市场有助于网络贷款信用风险的有效管...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担保机制 信用风险 传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秦默 梅强
本文从历史沿革、资金来源、运行模式、责任类型与分担比例、再担保收费标准、经营业绩、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日本和韩国再担保制度的运行情况,并为我国再担保制度提供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
日本 韩国 信用担保 再担保制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瑞雪
网络融资担保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市场配置的重要体现。在实践中,主要变现为P2P平台自担模式、网络联保模式、第三方担保模式。网络融资担保具有涉及主体范围广、不确定性风险大、信用评定数据化等特点。同时,存在着规范性制度缺位等缺陷。为了弥补其缺陷,需要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多元化网络融资担保法律体系、依法确保担保资金独立性、建立确保数据科学有效的法律保障制度、构建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核心的第三方担保模式,实现担保法功能的平衡。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网络融资 P2P 担保法功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兰冰心
试析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负面效应兰冰心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安全网”和“缓冲器”,维持着社会环境的稳定,促进着经济的发展。至今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西方各国则早已建立起了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迄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岳正华
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深入分析了农地征用补偿的制度缺陷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认为现行征地补偿制度难以有效保护农地资源和农民切身利益,应当尽快进行完善。
关键词:
农地 征用补偿 制度缺陷 负面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裕民 钟治锋 米玛顿珠
中国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城市化的制度架构致使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陷入发展的困境。他们作为两栖人口长期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长期承受居无定所、与家人分离,他们缺乏上升发展的制度通道,从而对未来缺乏预期。他们作为生产者缺乏提升创造力的条件;作为消费者,他们的购买力低下;作为社会成员,他们长期被排斥在规范社会秩序之外;作为自然人,不能很好地承担家庭责任。中国传统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制度障碍导致国家经济、社会、城乡结构失调和发展难以持续。直面流动人口问题,构建全面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是中国新型城市化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宏观负面效应 新型城市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朱波 范方志 汤玉刚
文章通过分析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前后地方政府间财税关系不平衡的两种表现形式,说明了现有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临时制度安排,从长期来看它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机制优化是必需的。文章提出缓解地方政府间财税关系不平衡的三大基本解:发展外贸代理制的市场解,中央计划解和地方政府分散合作解。三个基本解的搭配可以有效避免由于地政府间财税关系不平衡可能引发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吴继飞 朱翊敏 刘颖悦 梁嘉明
智能客服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方式。然而,消费者却对智能客服表现出厌恶现象。本文从消费者不确定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四项研究检验了智能客服厌恶效应的诱因、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发现:(1)相比不确定性低的需求状态,不确定性高的需求状态更可能诱发消费者对智能客服产生厌恶效应;(2)该效应受到能力感知的中介作用,即消费者认为智能客服在不确定性高(vs.低)的需求状态下更缺乏能力,进而导致智能客服厌恶效应;(3)如上效应存在于主观不确定性的需求状态,而对于客观不确定性的需求状态,厌恶效应消失;(4)通过赋予智能客服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削弱智能客服厌恶效应。本文从消费者不确定需求视角丰富了智能客服的理论研究,为企业改善智能客服厌恶现象提供了营销启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吴继飞 朱翊敏 刘颖悦 梁嘉明
智能客服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方式。然而,消费者却对智能客服表现出厌恶现象。本文从消费者不确定需求视角出发,通过四项研究检验了智能客服厌恶效应的诱因、心理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结果发现:(1)相比不确定性低的需求状态,不确定性高的需求状态更可能诱发消费者对智能客服产生厌恶效应;(2)该效应受到能力感知的中介作用,即消费者认为智能客服在不确定性高(vs.低)的需求状态下更缺乏能力,进而导致智能客服厌恶效应;(3)如上效应存在于主观不确定性的需求状态,而对于客观不确定性的需求状态,厌恶效应消失;(4)通过赋予智能客服应对不确定性能力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削弱智能客服厌恶效应。本文从消费者不确定需求视角丰富了智能客服的理论研究,为企业改善智能客服厌恶现象提供了营销启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康庆
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经营机制灵活,能迅速转换和开发新产品及新业务、捕捉市场新机会、开拓基于个性化的市场。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各国政府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将信用担保作为扶持本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根据加拿大卡尔顿大学A.L.Ridim的统计,截至1999年8月末,全球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马国建 张冬华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初始路径的选择对制度的演化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为指导,研究国外信用再担保制度的特点,总结国内信用再担保试点的实践经验,提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制度初始路径选择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再担保 中小企业 路径选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学军
信用担保是借贷市场运行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历经两千余年,曾在农村借贷中起着重要作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智慧。传统信用担保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制度特色,可以为当今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传统信用担保制度的变迁轨迹"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是现代信用担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这些担保方式很早就出现了。在传统信用担保制度中,"保证"担保是从保证人制度衍化而来的。先秦时期的契约中,"中人"已较为常见,但此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左静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的非理性来自征地制度本身:征地补偿原则回避被征土地的真实价值,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市场规则;征地补偿依据掩盖土地的预期收益并使补偿趋于最小化;征地补偿方法缺少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政府定价成为现实。因此,只有重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征地制度框架,才有可能使征地补偿回归理性。
关键词:
征地补偿 非理性 制度诱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