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03)
- 2023(11846)
- 2022(9848)
- 2021(9411)
- 2020(7874)
- 2019(18073)
- 2018(17617)
- 2017(36736)
- 2016(19239)
- 2015(21658)
- 2014(21637)
- 2013(21641)
- 2012(20476)
- 2011(18505)
- 2010(19073)
- 2009(18532)
- 2008(17873)
- 2007(16429)
- 2006(15162)
- 2005(13903)
- 学科
- 济(84880)
- 经济(84794)
- 业(65399)
- 管理(54101)
- 农(47839)
- 企(42319)
- 企业(42319)
- 方法(36618)
- 银(35839)
- 银行(35694)
- 数学(34071)
- 行(34029)
- 数学方法(33856)
- 融(32337)
- 金融(32336)
- 农业(31773)
- 中国(30244)
- 制(27849)
- 财(25567)
- 业经(21232)
- 地方(18990)
- 贸(17861)
- 贸易(17843)
- 易(17495)
- 度(16070)
- 制度(16069)
- 务(15400)
- 财务(15375)
- 财务管理(15342)
- 体(15288)
- 机构
- 学院(274244)
- 大学(269851)
- 济(128608)
- 经济(126031)
- 管理(109826)
- 理学(93362)
- 理学院(92578)
- 管理学(91565)
- 管理学院(91052)
- 研究(88433)
- 中国(85681)
- 财(64623)
- 农(55120)
- 京(54654)
- 财经(49954)
- 中心(46140)
- 经(45471)
- 科学(44846)
- 江(42757)
- 所(42696)
- 农业(41679)
- 银(40965)
- 经济学(40480)
- 银行(39398)
- 业大(38215)
- 研究所(37430)
- 财经大学(36943)
- 行(36914)
- 经济学院(36902)
- 北京(34773)
- 基金
- 项目(167444)
- 科学(133687)
- 研究(131382)
- 基金(123867)
- 家(103222)
- 国家(102248)
- 科学基金(89417)
- 社会(86898)
- 社会科(82422)
- 社会科学(82406)
- 基金项目(64451)
- 省(64199)
- 教育(58975)
- 编号(55166)
- 自然(52698)
- 划(52482)
- 资助(51895)
- 自然科(51462)
- 自然科学(51455)
- 自然科学基金(50597)
- 成果(46000)
- 部(39984)
- 发(37434)
- 课题(36520)
- 重点(36289)
- 国家社会(36241)
- 教育部(35266)
- 性(35167)
- 人文(35046)
- 创(34734)
共检索到440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绍进 李善民
以我国首个信用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微观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信用声誉对银行信贷决策和农户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信用声誉能够带给农户更多的银行信贷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农户收入越高,信用声誉的激励效应越明显,同时信用声誉在信用体系建设的整村推进模式下激励效应越强。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绍进 李善民
以我国首个信用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微观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信用声誉对银行信贷决策和农户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信用声誉能够带给农户更多的银行信贷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农户收入越高,信用声誉的激励效应越明显,同时信用声誉在信用体系建设的整村推进模式下激励效应越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陈骏
本文以2001至200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银行信用借款决策的视角,研究了审计师声誉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聘请高声誉审计师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获得银行信用借款(即存在"门槛效应")且信用借款的比例更高(即存在"约束效应");在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有控股公司中审计师声誉机制主要体现为"约束效应",其原因在于"政治关系"是一种更可靠的替代机制;非国有控股公司中仅存在审计师声誉机制的"门槛效应",主要归因于我国司法体系不健全,银行将寻求其他更可靠的替代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声誉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其有效性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关键词:
审计师声誉 银行信用借款 产权性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倪娟 孔令文
环境信息披露是银行评估企业或项目环境风险的重要信息来源,尤其是在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已经成为银行借款契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及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考察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是否披露环境信息对银行信贷决策及债务融资成本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能够获得较多的银行贷款,并且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因此,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积极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并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善民 宁满秀
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户融资可得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何提升农户融资可得性是关系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建成的“金色乡村”数字信用平台构建准自然实验,利用百色市4个县市的246个农户2013—2022年信贷个体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信用平台对农户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信用平台提升了农户信用贷款发生概率和贷款发生额,且对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农户以及抵押担保类贷款的影响更为明显,数字信用平台在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上存在“嫌贫爱富”和“风险规避”偏好。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信用平台主要通过提升贷款质量、降低贷款利率以及延长贷款期限三个渠道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本文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数字信用平台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
数字信用平台 融资可得性 信息不对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善民 宁满秀
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户融资可得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何提升农户融资可得性是关系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建成的“金色乡村”数字信用平台构建准自然实验,利用百色市4个县市的246个农户2013—2022年信贷个体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信用平台对农户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信用平台提升了农户信用贷款发生概率和贷款发生额,且对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的农户以及抵押担保类贷款的影响更为明显,数字信用平台在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上存在“嫌贫爱富”和“风险规避”偏好。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信用平台主要通过提升贷款质量、降低贷款利率以及延长贷款期限三个渠道促进农户融资可得性。本文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数字信用平台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关键词:
数字信用平台 融资可得性 信息不对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倪娟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2012-201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可获得的银行借款越多。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短期银行借款的影响更为显著,对长期银行借款的影响则较弱。研究证实,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借款,尤其是短期银行借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宇翔
随着商业信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对影响商业信用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重点集中在金融中介或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分别对山东1683家企业及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了商业信用与企业特质、银行信用、行业、经济类型等因素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影响商业信用的一般结论,证实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替代性是一种常态,而互补性与外在条件有关。本文还证实了中小型企业承受着来自银行和商业的双重信用配给,并分析了造成商业信用配给的主要原因,而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转换机制是弱化商业信用配给的有效方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永良 凌爱凡
由大型互联网企业驱动的数字金融新业态,因门槛较低而让商业银行排除在外的众多长尾客户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在近年来获得快速的发展。一个基本而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数字金融的发展会促进还是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我国1326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贷款数据匹配后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同时存在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具体地,数字金融广度发展会促进商业银行信贷,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银行贷款增加18.64%;数字金融深度发展会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银行贷款减少11.94%。本文分别将上述两种情形称为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在考虑内生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两种效应依然同时存在。本文还从区域差异性和银行异质性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性影响,并对数字金融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对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商业银行转型和金融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嵩然 马德功
结合2003~2013年我国107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经济周期波动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行为特征、贷款损失准备调整对信贷行为的周期性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整体是逆周期的;(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具有逆周期效应,而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是顺周期的;(3)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逆周期效应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加显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善平 任栋莹
文章以国际"四大"和国内"十大"作为高声誉审计师的代表,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是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银行借款融资能力。研究表明,聘请高声誉的审计师进行审计的上市公司,其银行借款融资能力显著较高。进一步区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与较低地区的企业之后,发现高声誉审计师对国有企业和处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的银行借款融资能力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勇
利用上市公司向银行借款性质结构和前五大客户明细数据,考察企业的供应链客户稳定度能否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决策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供应链客户稳定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银行信用借款比例,这一影响通过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改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塑造企业良好声誉等三个作用机制来实现;在客户经济重要性程度高、管理层金融社会资本低以及所处地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中,供应链客户稳定度对其获得银行信用贷款的促进效应更强;客户稳定度对企业信用借款状况的改善能够帮助其实现价值增值。供应链客户稳定度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重要信号,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企业供应链信息的挖掘、分析与运用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监管部门、交易所及投资者要关注上市企业供应链客户频繁变动所反映的市场信息以指导监管、投资决策,实体企业则需加强供应链韧性,积极稳定客户关系,以降低融资成本,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舒利敏##副教授
在我国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但尚无公开环境绩效数据库的背景下,环境信息披露既是金融机构评价信贷项目环境风险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也是企业与金融机构博弈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检验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与其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对企业借款期限结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信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国目前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偏低且硬披露信息有限的情况下,软披露信息对企业借款期限结构的影响比硬披露信息更显著;且硬披露信息对借款期限结构的正向影响只有在信息披露较充分的情况下才会显现,软披露信息对长期借款审批的积极作用也只有在软披露信息不过度的情况下才发生。
关键词:
绿色信贷 硬披露 软披露 债务期限结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付佳
本文以我国2004-2013年沪深两市A股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会税差异作为衡量税收规避的指标,考察了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税收规避会降低企业的银行信用,不同的制度环境会影响税收规避对企业银行信用的作用关系。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税收规避与企业银行信用的关系,拓宽税收规避影响企业价值的具体路径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税收规避 银行信用 制度环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兴宇 王满 马勇
供应链隐性契约以及客户集中度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本文以2007-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客户集中度与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客户集中度的升高债务融资成本先升高后降低,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仅在地区法治化水平较低和行业垄断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存在,而在行业垄断程度高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U型的关系。在进一步区分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后,回归结果显示,这种倒U型关系仅存在于国有企业中,在民营企业中二者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为处于不同情境下的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管理供应链关系以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融资需求、成长性、金融服务与银行信贷可得性——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房价波动、风险约束与银行信贷——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能力与贷款定价:来自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数据的经验证据
盈余管理与银行债务融资成本的实证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银行个体特征、外部融资成本和贷款行为的差异性——来自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
银行信贷、非效率投资与僵尸企业——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套期衍生工具与同业融资成本——来自A股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
政治关系、会计信息与银行信贷资本配置效率——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银行信贷歧视是政府干预的结果吗——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
银行信贷与企业ESG表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