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
- 2023(845)
- 2022(767)
- 2021(618)
- 2020(607)
- 2019(1284)
- 2018(1190)
- 2017(2523)
- 2016(1409)
- 2015(1438)
- 2014(1526)
- 2013(1597)
- 2012(1465)
- 2011(1396)
- 2010(1502)
- 2009(1490)
- 2008(1479)
- 2007(1400)
- 2006(1520)
- 2005(1447)
- 学科
- 税(7052)
- 税收(6632)
- 收(6608)
- 济(5810)
- 经济(5801)
- 业(4968)
- 管理(4230)
- 企(3916)
- 企业(3916)
- 财(2950)
- 方法(2452)
- 农(2215)
- 数学(2030)
- 数学方法(2022)
- 银(1829)
- 银行(1829)
- 农业(1744)
- 行(1744)
- 收入(1628)
- 环境(1626)
- 制(1564)
- 发(1528)
- 务(1487)
- 财务(1487)
- 财务管理(1486)
- 企业财务(1430)
- 和(1376)
- 财政(1357)
- 中国(1344)
- 业经(1323)
- 机构
- 学院(20638)
- 大学(20242)
- 济(8704)
- 经济(8436)
- 管理(7728)
- 中国(7252)
- 财(6808)
- 研究(6569)
- 理学(6323)
- 理学院(6289)
- 管理学(6216)
- 管理学院(6188)
- 财经(4915)
- 经(4422)
- 京(4417)
- 科学(3880)
- 农(3721)
- 中心(3701)
- 税(3673)
- 江(3651)
- 财经大学(3597)
- 所(3458)
- 银(3250)
- 银行(3113)
- 州(3084)
- 人民(3018)
- 务(3000)
- 北京(2979)
- 研究所(2966)
- 省(2938)
共检索到36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奇霖
信用债定价基本采用"基准加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同期限国债收益率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差以反映对投资者购买某信用资产违约风险的补偿。2011年至今,中国经济增长中枢在不断下移,反映了企业债务压力上升,信用风险不断暴露,近期不断暴露的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栋
期限利差收窄导致收益率曲线倒挂引发经济衰退的预判,其究竟是"噪音"还是"信号"是当前美债利率曲线形态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选择2年期和10年期美国国债期限利差作为冲击变量,对市场恐慌情绪(VIX)、金融周期变量(股指)和经济周期变量(工业增加值)采用TVP-VAR和RD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验证。结论和建议:(1)各变量的时变冲击效应否定了期限利差的经济预测力,不能作为衰退"信号";(2)弱化利差收窄与"衰退"因果关系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剔除"噪音"有助于消除恐慌产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期限利差 衰退信号 时变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左峥 唐兴国 刘艺哲
2013年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将加快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旦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必将导致存贷利差收窄。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提高银行风险水平吗?本文运用2001-2012年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Driscoll-Kraay稳健标准差,首次从存贷利差收窄的视角,实证分析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除有可能降低银行资本化水平之外,并不会提高银行风险水平,相反有利于缓解银行收入波动性,降低银行破产概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杨勇 龚青 孙瑞 杨弋
随着银行利差水平的不断收窄,现代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应该是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并重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结构及流动性、汇率弹性、银行的管理和经营状况、银行自身发展战略及客户、产品结构等因素对利率及利差水平的影响,同时对银行在利差收窄趋势下如何改进盈利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宗良
2013年以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我国金融市场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给银行业带来较大挑战。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使得存款替代性产品种类多样化,挤压了银行业利差。如美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赵雨晴 李津津 茅筱远
本文基于2015-2017年中国一般企业信用债数据检验了信用评级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作用机理以及信用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评级调整将通过信息传递效应与财务引导效应影响企业债的信用利差。信息传递效应可以通过减轻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促进信用利差的收窄;而财务引导效应既有促进企业提升偿债能力,有利于利差收窄的作用,也有降低企业投资回报率和资产周转率,扩大利差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信用违约频发下信用环境改变对评级调整与信用利差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环境的恶化弱化了评级调整的信息传递效应,引起投资者对于风险溢价更高的补偿,削弱了评级调整对于信用利差收窄的正向作用。这为违约潮下评级调整公信力削弱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郑则强
自1992年5月下旬起,美元对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大幅度下跌,7月初以来,尽管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多次进行协调干预,但仍无法挽救美元的弱势。8月21日在纽约外汇市场上,美元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跌到了历史最低点,为1美元兑换1.4285马克。同日,美元与日元的汇价亦跌至1美元兑125.80日元的近期低点。至8月25日,美元与德国马克、日元的汇价进一步剧跌至1美元仅兑换1.4020马克和124.50日元。与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毕玉升 王效俐
构造国债收益率和公司债收益率之间的差距即信用利差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券商和债券投资者提供债券定价依据,还可以度量发债公司的平均信用水平,为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参考。基于多项式样条、指数样条和Nelson-Siegel模型等不同收益率曲线的构造方法,构造了信用利差指数,并对最优参数的估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信用利差指数 国债收益率 平均信用水平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晚发 李殊琦
2016年债券市场的集中违约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权益,债权人开始对信用评级功能与独立性产生了严重质疑。以经营杠杆为视角,利用2008—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发债数据,研究成本粘性对发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影响,以此检验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成本粘性越大,主体信用评级越低,即成本粘性风险效应会被评级机构所关注。进一步分析发现,成本粘性降低信用评级的作用在风险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另外,成本粘性的风险也会被投资者所关注,即成本粘性通过信用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文章也进一步证实了成本粘性主要通过增大企业资产波动率与会计信息风险来降低信用评级,研究结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者、上市公司与债权人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启示。监管部门、信用评级机构与债权人应积极对企业成本粘性行为进行监督,从而保护债权人利益;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基于自利行为的成本管理行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茂军 李婷婷 叶志锋
借助公司债的结构化定价理论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机理。利用Merton的结构化模型剖析了公司债信用利差的理论影响机理。进一步,以无风险利率、收益率曲线斜率、流动性、剩余期限、到期收益率波动率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风险利率、收益率曲线斜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显著,流动性因素对公司债利差解释能力较弱。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晏艳阳 刘鹏飞
基于2011-2013年52家公司债券的月度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和公司特性层面两个角度研究我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宏观层面上,GDP增长率、投资者信心指数和无风险利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为负,GDP增长波动率和国债即期利率斜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为正。公司特性上,现金流波动率、股票收益波动率和财务杠杆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为正,公司规模和资产收益率对公司债信用利差影响为负。整体上,相较于宏观因素,公司特性因素对债券信用利差解释程度较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晓燕 林晚发
本文利用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发债数据,实证检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显著降低债券信用利差,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吸引优秀员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效率与企业价值;另一方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继而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与未来的违约风险和经营风险。扩展性分析发现,存续期越长、股票源于回购以及非杠杆型的员工持股计划,其降低信用利差的正向效应越大;同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够提高债券信用评级。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杜通 张文迪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探究公司ESG表现能否影响其债券融资成本,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1—2021年上市公司ESG评级和债券数据,就ESG评级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良好的ESG表现能够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负向影响,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第二,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国有性质会削弱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而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行业、所在地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能够加强ESG表现对债券信用利差的抑制作用;第三,机制检验发现,ESG评级通过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发行人信用利差;第四,分别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进行研究发现,三种因素的良好表现均对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产生抑制作用,说明ESG理念已对我国公司债券发行人行为和投资人偏好产生初步影响。本文结论有助于丰富债券定价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引导公司重视优化ESG表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屈广玉 梁柱
笔者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由大公等评级的384只无担保的固定利率非金融企业债,考察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发行人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评级都能显著地解释债券利差;在大公、联合和中诚信的样本中,在剔除了信用评级中的财务信息之后,信用评级对债券利差有显著的增量解释作用,而鹏元样本中的信用评级则没有这种作用。这反映了评级机构之间的异质性,即不能将各评级机构的相同信用评级看作是无差异的。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债券市场投资者和监管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 债券利差 评级购买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亚平
本文在Merton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公司债2012年1月-2016年4月的面板数据,对信用利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Merton模型估值和Merton模型因素对信用利差回归实证,分析了可能影响中国信用利差的其他因素。本文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宏观经济因素、利率因素、货币政策因素、股票市场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等,并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再次进行了实证。实证表明,公司价值对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的解释有限,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更多受到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