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71)
2023(3424)
2022(3022)
2021(2726)
2020(2516)
2019(5464)
2018(5194)
2017(10505)
2016(5626)
2015(6000)
2014(6072)
2013(5899)
2012(5418)
2011(4652)
2010(4795)
2009(4722)
2008(5062)
2007(4703)
2006(3925)
2005(3710)
作者
(14441)
(11841)
(11564)
(11289)
(7656)
(5584)
(5536)
(4636)
(4568)
(4385)
(4073)
(3969)
(3787)
(3709)
(3627)
(3586)
(3535)
(3479)
(3329)
(3315)
(3024)
(2782)
(2722)
(2720)
(2714)
(2648)
(2565)
(2563)
(2325)
(2315)
学科
管理(23885)
(22997)
(19038)
企业(19038)
(18668)
经济(18640)
(16198)
(11586)
财务(11583)
财务管理(11545)
企业财务(11129)
(10737)
保险(10646)
方法(10396)
数学(9362)
数学方法(9293)
(7660)
银行(7660)
中国(7394)
(7184)
国家(7074)
(6982)
(6863)
(5946)
金融(5945)
财政(4441)
各种(4353)
(4323)
制度(4322)
类型(4311)
机构
大学(74673)
学院(74237)
(32042)
管理(31818)
经济(31354)
理学(26316)
理学院(26137)
管理学(25888)
管理学院(25746)
(23967)
中国(23414)
研究(19920)
财经(17279)
(15685)
(14940)
财经大学(13044)
(11497)
中心(11475)
(11105)
金融(10887)
经济学(10508)
(10213)
银行(9710)
经济学院(9581)
北京(9578)
科学(9570)
(9190)
(9166)
人民(9150)
(9062)
基金
项目(44488)
科学(35819)
基金(34600)
研究(32964)
(28603)
国家(28394)
科学基金(25800)
社会(23054)
社会科(21947)
社会科学(21941)
基金项目(17733)
自然(16076)
(15838)
自然科(15733)
自然科学(15730)
自然科学基金(15476)
资助(15149)
教育(14344)
(12977)
编号(12628)
成果(10850)
(10618)
国家社会(9919)
教育部(9710)
(9700)
人文(9599)
(9410)
重点(9328)
(8817)
项目编号(8738)
期刊
(33078)
经济(33078)
研究(26763)
(22885)
(17692)
金融(17692)
中国(13352)
管理(10383)
财经(8785)
财会(7832)
学报(7689)
会计(7324)
科学(7249)
(7203)
大学(6544)
学学(6366)
(5902)
通讯(5330)
会通(5320)
经济研究(5299)
理论(4748)
统计(4667)
(4615)
技术(4478)
实践(4305)
(4305)
保险(4304)
(4304)
(4134)
问题(3949)
共检索到1199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刁伟涛  傅巾益  李慧杰  
本文将内部评级法中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期望损失等概念引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测度,并基于省级政府债券的发行利率和信用利差等数据,通过构建并估计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违约概率模型,对我国333个地级政府2014—2017年的一般债务风险和专项债务风险进行了估算,然后基于估算结果对其区域分布和纵向变动进行分析。基本判断是:无论一般债务风险还是专项债务风险,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纵向变动来看,债务风险整体有所上升,但主要是由债务规模增长带来的,违约概率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少数地级政府;从地方债务风险的构成来看,一般债务风险约占2/3,专项债务风险约占1/3,这一比例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基于上述判断,本文提出治理管控地方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蕾  刘小川  
该文利用改进后的KMV模型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未来五年(2017-2021)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违约风险进行测度,并进行可持续性判断。主要结论有:(1)总体来看,以地方财政收入作为唯一的偿债资金来源不能实现所有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2)从区域上看,中部地区的债务可持续状况最好;(3)违约风险的判断标准越严格,债务不可持续的省份越多;(4)债务增长速度越快,债务可持续状况越差;(5)部分债务不可持续省份未来的可持续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在此基础上,该文从减少地方政府性债务额和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祥云  刘松  
以KMV模型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变量替换,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和债务杠杆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利用2012—2017年我国大陆30个省份(西藏除外)的年度债务还本付息额和可偿债财政收入等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杠杆和债务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债务杠杆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之间显著负相关。另外,财政分权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占比、房地产依赖程度、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市场化程度均会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议从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和监测体系、合理匹配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培植地方政府有效财源、降低房地产依赖、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化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黄志刚   李明琢   董兵兵  
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期,地方政府债务迎来集中置换期,但在置换中最优比率该如何确定?理论分析层面,本文构建了包含同业拆借市场的异质性商业银行的三期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转移的传导机制。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推高短期资金利率,带来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破产风险。债务置换政策能够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然而,过高的债务置换率反而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债务置换政策存在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最优债务置换率应该等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率。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债务置换率的合理区间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对债务置换的影响。实证检验层面,本文采用2015—2019年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可能性对债务置换强度的影响和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的调节效应,进一步佐证了理论分析,为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涛  张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出台后,中国地方政府获得了自行发行地方债权利。由于多数省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较大,地方债蕴含的信用违约风险不可忽视。基于各省份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历史数据,以及2015—2016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发行规模,通过精确计算各省份财政担保比例,利用改进的信用风险评估KMV模型,评估了各省份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的信用违约风险随时间推移将逐渐显性化。地方债的信用违约风险呈现区域差异化分布状态,中西部地区违约的省份数量会逐渐增多。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与其发行规模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并不直接相关,与其财政担保比例高度相关;地方债的预期违约率与其期限关联性较强,与其发行利率相关性较弱。因此,监管部门应制定针对各省份债务情况的差异性地方债监管政策;应通过发行久期较长的地方债,对地方债违约风险进行分散化处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琰  吴修瑶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引发学术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评估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为债务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笔者认为,可流动性资产是评估地方政府违约风险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城投债"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可流动性资产对违约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应通过完善政府债务报告和债务信息披露等来客观评估我国地方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潘琰  吴修瑶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引发学术界和实务界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评估地方政府的违约风险,为债务管理提供有用信息?笔者认为,可流动性资产是评估地方政府违约风险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城投债"的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可流动性资产对违约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应通过完善政府债务报告和债务信息披露等来客观评估我国地方债务违约风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洪源  胡争荣  
本文基于流量和存量双重维度的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框架,建立KMV修正模型来开展债务管理新政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研究。研究发现: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置换问题,2015年和2016年各省(市、区)在偿债能力保守的情形下取值时,债务违约风险较高,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的债务违约风险要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并且相比一般债务,各省(市、区)专项债务的违约概率要更低;如果考虑地方政府债务存量置换问题,从短期来看,债务置换的确能够大幅降低各省(市、区)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置换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各省(市、区)债务的偿还责任和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2017—2022年期间,不同偿债能力增长率变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有着不同的动态影响,可流动国有资产变现和财政可担保收入的影响较大,基金可偿债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基于政府预算计划的既定偿债能力增长情景下,相对于债务平均偿还期限为3年的情况,债务平均偿还期限为6年时,现有政府偿债能力能够大致覆盖当期预算设定的实际债务余额限额,由此测算的2017年地方政府债务安全规模有较明显提升,债务偏离率与违约风险则显著降低。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雨彬  刘佩瑶  
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盈余透明度对企业空心化的影响及作用渠道,并探究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盈余透明度与制造业企业空心化显著负相关;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与制造业企业空心化显著正相关;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显著增强盈余透明度与制造业企业空心化间的负相关程度。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胜威  孟翠莲  
本文基于KMV模型,同时考虑财政实力与债务负担两端测算东北三省的地方债务违约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概率总体不大,其中预期违约概率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在财政收入可偿债比例降为35%时,辽宁省出现14.48%的较高违约概率。财政收入增速偏低且波动性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了东北三省地方政府财政的不确定性,进而加剧了信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东北三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议稳定财源,降低可偿债财政收入波动性;加强债务基础信息建设,提高政府债务透明度;严控债务增量,化解债务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钦  陈映辉  杜巨澜  
债务市场的违约是近年来各类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近来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体制的复杂性和地方政府债务数据的不透明性,直接估算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比较困难。本文则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从交易城投债的金融市场的角度,将城投债的收益率价差分解成流动性风险价差部分和违约风险价差部分,利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外生的冲击通过双重差分的方法来进一步识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本文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并没有在城投债的收益率价差中得到反映,而中国的整体违约风险则在其中得到了有效的定价;整体违约风险价差在2012年后大幅飙升。这表明,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存在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宗明  
伴随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政府和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愈加显著。在政府进行广泛财政干预的经济环境下,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和企业两部门债务违约风险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财政刺激政策在带来经济扩张的同时,会增加政府违约风险并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但税收和支出政策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后者在中长期内会显著推高企业违约风险。反事实模拟发现,政府违约风险的存在或增强会削弱财政政策有效性,而企业违约风险在短期内抑制财政政策效果的同时,会通过道德风险机制增强中长期财政干预效果,这说明企业违约风险通过扭曲企业偿债预期产生经济扩张的逆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政府违约风险会带来社会福利净损失,而企业违约风险的出现或增强会通过改善企业福利状态带来社会福利改善,却给居民带来社会福利损失,这种以损害居民利益而获得的福利改善值得警惕和防范。最后,风险对冲机制模拟发现,银行部门的信贷风险利率加成机制和调整粘性机制对管控企业逆向激励产生显著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十四五”时期积极管控“政府—企业”双重债务违约风险、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何德旭  王学凯  
新《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得到控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预测数据,以债务率反推可担保地方政府财力的比例,运用KMV模型测算2013-2019年31个省区市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整体上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没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违约风险的省区市从高风险向中等风险演变,2013-2019年高风险省区市从7个降至3个,中等风险省区市从2个增加至7个;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显著降低的省区市并不多,北京等7个省区市违约概率由高降低,天津等7个省区市违约概率由低升高。对"十四五"期间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省区市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较小,只有贵州、辽宁、内蒙古和浙江的地方政府违约概率在特定年份比较高,尤其是2020年和2022年需要引起重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狄灵瑜  步丹璐  
转型期中国,地方国有企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股中坚力量,当其发生债务违约时,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地方政府究竟是否愿意提供支持,会优先选择哪些企业提供支持,政府的支持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呢?为得到验证,文章选取2007-2016年沪深A股地方国有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的支持行为及其对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地方国企发生债务违约后,地方政府会提供更多的"支持",且支持额度与债务违约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债务违约前,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环保投资、捐赠以及就业等)的地方国企,在债务违约后可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支持;第三,违约企业,尤其是得到更多政府支持的违约企业可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而其经营业绩却往往更差。由此表明政府干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平子  马长伟  
政府债务违约属于财政现象,它是政府削减债务的主要方式之一。1912-1936年间中国出现了连续的政府债务违约,其表象是政府连续的债务整理。从内债规模来看,当时债务负担率较低,人均债务负担较轻,社会上存在着吸纳较多内债的潜力;而债务依存度非常高,表示政府财政支出过度依赖内债。定量研究显示,当时的债务市场未能很好地与金融市场整合,不受金融季节波动的影响。定性研究显示,内债高息发行且用于非建设性开支过大,逆向软预算约束的赤字财政政策等政治因素是影响内债不能顺利偿还的重要原因。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存在,近代中国政府必然会选择债务整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