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41)
- 2023(3865)
- 2022(3240)
- 2021(2894)
- 2020(2371)
- 2019(5251)
- 2018(5275)
- 2017(9468)
- 2016(4556)
- 2015(4536)
- 2014(4372)
- 2013(4220)
- 2012(3739)
- 2011(3253)
- 2010(3408)
- 2009(3178)
- 2008(2969)
- 2007(2829)
- 2006(2366)
- 2005(1982)
- 学科
- 业(23168)
- 企(21742)
- 企业(21742)
- 管理(21526)
- 济(15396)
- 经济(15387)
- 技术(13522)
- 技术管理(11355)
- 方法(6442)
- 业经(5409)
- 中国(5171)
- 数学(5063)
- 数学方法(5042)
- 银(4148)
- 银行(4148)
- 财(4039)
- 行(4010)
- 制(3784)
- 划(3657)
- 理论(3570)
- 产业(3558)
- 融(3379)
- 金融(3379)
- 农(3086)
- 贸(3023)
- 贸易(3016)
- 策(2968)
- 易(2922)
- 地方(2812)
- 务(2720)
- 机构
- 学院(61176)
- 大学(59629)
- 管理(29135)
- 济(27674)
- 经济(27214)
- 理学(25560)
- 理学院(25377)
- 管理学(25193)
- 管理学院(25061)
- 研究(16204)
- 中国(13942)
- 财(11588)
- 京(11275)
- 江(9644)
- 财经(9311)
- 商学(8734)
- 商学院(8638)
- 中心(8557)
- 经(8420)
- 科学(8399)
- 经济学(8229)
- 州(7652)
- 经济管理(7428)
- 经济学院(7376)
- 财经大学(6926)
- 业大(6664)
- 北京(6663)
- 技术(6532)
- 范(6446)
- 所(6424)
- 基金
- 项目(43913)
- 科学(37325)
- 研究(34373)
- 基金(32614)
- 家(27423)
- 国家(27191)
- 科学基金(25489)
- 社会(24107)
- 社会科(23073)
- 社会科学(23072)
- 省(19157)
- 基金项目(17715)
- 创(16984)
- 教育(15856)
- 自然(15525)
- 自然科(15290)
- 自然科学(15289)
- 自然科学基金(15086)
- 划(15034)
- 创新(14637)
- 编号(12506)
- 业(11715)
- 资助(11218)
- 制(10456)
- 新(10417)
- 国家社会(10103)
- 发(9823)
- 重点(9641)
- 部(9455)
- 成果(9264)
共检索到90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李扬 周莉萍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及现代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新的信用创造主体和新的信用创造方式不断涌现,其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也模糊难辨。本文沿着历史线索,从货币的视角出发对有关信用创造之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认识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信用创造有所裨益。
关键词:
信用创造 货币供给 金融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爱萍 郭炳灿
创造教学必须严格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创造学理论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探讨创造教学的同时,也对创造学理论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在此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反对广义地理解和使用创造概念,应把创造活动与一般性科研活动严格区分和定义。目前,人们大都从广义的角度上理解和使用创造概念,即把创造看成是一个含有一般性科研活动,甚至主要是一般科研活动的过程,灵感、顿悟等超理性活动或状态不过是其中一个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宏瑾 苏乃芳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宏瑾 苏乃芳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卢海峰 刘子宪
经济脱实向虚近来备受关注。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的最大主体成分,其在"脱实向虚"浪潮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本文从商业银行与监管当局的套利博弈出发,梳理了商业银行套利博弈下的四大资金空转模式及其蕴含的风险,对套利博弈下的信用创造机制的异化进行了阐述,运用GVAR模型对套利博弈下信用创造异化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套利 信用创造 货币政策效果 监管优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成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活动进行了总体观察和分析。文章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是由单个机构进行信用创造,而是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整体进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与银行体系产生联系,两者互相作用,银行体系的资金源源不断注入影子银行体系中,为各个环节上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创造提供支持,从而使整个影子银行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高流动性资产创造器。虽然影子银行体系中具有与银行信用创造类似的乘数机制,但难以简单说明其基础资产和乘数。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信用活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奎
2008年以后,影子银行被冠以诱发次贷危机的最主要因素,监管层面对其关注程度更是不言而喻。本文从货币的本质、货币创造理论着手,将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过程联系起来,最终在统一的框架下解释了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分析了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影子银行资金过于集中带来的金融风险。
关键词:
影子银行 货币创造 信用创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裴平 印文
近十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规模迅速扩大,这虽然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为国内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安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对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突破相关文献所做的研究,根据影子银行的基本属性,将中国影子银行划分为金融机构类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类影子银行,并以信用创造为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这两类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较为合理的测算方法,选取2003~2012年的样本数据,对样本期内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规模进行了具体测算,最后还提出了趋利避害、促进中国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强 蒋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越来越复杂,定性定量地分析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货币信用创造的影响尤为重要。文章运用货币供给理论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信用创造的影响机理,国际资本流动通过外汇占款进出银行资产负债表形成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文章借助VAR模型分析影响程度,运用2002年1月-2015年3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资本流动影响货币信用创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汇率改革有利于货币当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蔡雯霞
我国影子银行结构日趋复杂化,不确定影响因素随之增加,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当中的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有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基于IS-LM模型和CC-LM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建立VAR模型对影子银行、货币供给量以及居民物价生活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博 刘永余
本文按照传统流动性效应和新型流动性效应两个层级,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风险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影子银行对于传统流动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期,而且会通过宏观反馈效应在将来形成信贷扩张或收缩循环。影子银行的新型流动性创造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货币化程度。但由于证券化产品供给和需求的不稳定性,影子银行内部信用经常处于非均衡状态,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对此,监管机构应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围,规范传统信贷市场,防止传统信贷的扩张或收缩循环干扰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尹学钰 刘泽豪
本文对"存款创造贷款"和"贷款创造存款"两种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历史演进逻辑进行详尽阐释,阐明"创造"一词只体现存款和贷款数量增加的发生顺序,而不代表两种业务之间具有绝对的逻辑先后关系。本文强调,两种机制的核心差异在于贷款的自主性,与银行的经营决策、所处的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一结论对两种机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带来一定启示。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松时,银行可以按客户的借款意愿提供贷款并直接创造出存款。然而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紧时,银行需要在存款侧进行监管套利才能发放贷款,此时的贷款只能创造出流动性和安全性都劣于银行存款的"影子负债"。因此,忽视金融监管环境对银行贷款自主性的限制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扩散和系统性风险积聚。
关键词:
信用货币 货币创造 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成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对影子银行体系信用创造活动进行了总体观察和分析。文章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不是由单个机构进行信用创造,而是影子银行体系作为整体进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与银行体系产生联系,两者互相作用,银行体系的资金源源不断注入影子银行体系中,为各个环节上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创造提供支持,从而使整个影子银行成为一个力量无穷的高流动性资产创造器。虽然影子银行体系中具有与银行信用创造类似的乘数机制,但难以简单说明其基础资产和乘数。
关键词:
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信用活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乔臣
信用创造为金融的虚拟化创设信用条件,金融虚拟又反向促使信用创造的进一步扩张,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互动机制。借助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互导的逻辑模型的架构,不仅利于把握两者的互动关联,也有助于理解创新的动力源泉。以此,能够为建立信用创造与金融虚拟良性互导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信用创造 金融虚拟 互导机制 逻辑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