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87)
- 2023(8697)
- 2022(7258)
- 2021(6698)
- 2020(5871)
- 2019(12916)
- 2018(12630)
- 2017(25726)
- 2016(13622)
- 2015(15008)
- 2014(14787)
- 2013(14842)
- 2012(13786)
- 2011(12449)
- 2010(12429)
- 2009(12026)
- 2008(12086)
- 2007(11106)
- 2006(9849)
- 2005(9146)
- 学科
- 济(56107)
- 经济(56040)
- 业(44515)
- 管理(42124)
- 企(34368)
- 企业(34368)
- 方法(28394)
- 数学(26035)
- 数学方法(25929)
- 财(18935)
- 中国(18826)
- 农(15664)
- 制(15550)
- 银(15512)
- 银行(15479)
- 行(14693)
- 贸(13965)
- 贸易(13956)
- 易(13640)
- 融(13576)
- 金融(13576)
- 务(12673)
- 财务(12669)
- 财务管理(12643)
- 企业财务(12156)
- 业经(11364)
- 险(11099)
- 保险(11008)
- 农业(9767)
- 学(8891)
- 机构
- 大学(205559)
- 学院(203398)
- 济(91863)
- 经济(90222)
- 管理(80937)
- 理学(69176)
- 理学院(68524)
- 管理学(67692)
- 管理学院(67332)
- 研究(65850)
- 中国(58682)
- 财(47876)
- 京(41964)
- 财经(37995)
- 科学(37161)
- 农(36246)
- 经(34607)
- 所(33508)
- 中心(31318)
- 业大(30291)
- 研究所(29913)
- 经济学(29644)
- 江(28796)
- 农业(28775)
- 财经大学(28649)
- 经济学院(27140)
- 北京(26874)
- 商学(23320)
- 州(23150)
- 商学院(23133)
- 基金
- 项目(129407)
- 科学(102086)
- 基金(98007)
- 研究(89555)
- 家(86363)
- 国家(85686)
- 科学基金(73169)
- 社会(60950)
- 社会科(57892)
- 社会科学(57875)
- 基金项目(52005)
- 自然(47982)
- 省(47607)
- 自然科(46873)
- 自然科学(46854)
- 自然科学基金(46110)
- 划(41225)
- 资助(40617)
- 教育(40143)
- 编号(33989)
- 部(30006)
- 重点(28399)
- 创(26817)
- 成果(26666)
- 发(26199)
- 教育部(25952)
- 国家社会(25929)
- 科研(25427)
- 创新(25206)
- 人文(25175)
共检索到304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蓬
自2018年以来,国内债市违约事件逐步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也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文章以2020年我国信用债的既有违约案例为基础,对引起债券违约的风险成因及共性规律进行了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信用债违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
信用债 违约事件 风险成因 资本市场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韬 王丽君 陈鹏 张帆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在信用风险计量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KMV模型,选择国内5个行业15只上市公司股票样本,采用GARCH(1,1)模型估计波动率参数,测算它们两年期的预期违约频率(EDF),发现KMV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违约概率度量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根据实证结果,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信用状况整体上较好,但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其中,传统行业信用状况优于新兴行业,大型企业优于小企业。区分了实质违约和名义违约,把*ST超日作为典型样本,建议将EDF值为0.60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实质违约的参考警戒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金娥 俞毛毛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债务违约相关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经营风险存在双刃效应。本文运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将"陆港通"政策的出台作为外生冲击,进行多期DID分析检验,得出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效应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两个途径实现。本文从资本市场开放的实体效应视角,为企业违约风险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再杰 李艳
近年来,在我国信用债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信用违约风险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呈现出风险事件增加较多、涉及行业和发行主体不断扩大等特征,未来债市违约风险或将进一步上升。全球主要国家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违约是债市市场化运行的必然现象,违约概率上升是经济周期发展的正常反映。当前我国债券市场具备处理和消化违约风险的条件和能力。为建设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债券市场,一方面,要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市场扭曲;另一方面,要着力完善市场化的信用风险约束和违约处置机制,构建多元化的风险分散和分担渠道以及加快完善监管制度等,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将风险控制在市场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信用违约 刚性兑付 违约处置 债券市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储溢泉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我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到114.32万亿元,其中信用债规模38.70万亿元,占比33.85%。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以来,信用债市场债券违约数量和违约规模逐年上升;预计未来信用债违约可能呈现常态化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现状和特征,并指出了可能的原因,最后从信用债投资和市场监管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监管层和投资者参考。
关键词:
信用债 债券违约 风险应对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单双 毕秋香 胡挺
信用债违约不完全依赖于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投资者无从得知企业兑付意愿,且我国市场信息披露与违约追偿机制尚不完全,市场价格与外部评级反应延迟,投资者信息认知不同,因此对违约判断存在异质信念。针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市场的信用债违约风险模型,将Giesecke(2006)中关于企业违约阈值预期的均匀分布假设拓展到一般的Beta分布,通过Beta分布的方差刻画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强度,并给出条件违约概率和信用价差的一般解析表达式。数值分析指出,投资者异质信念对短中期信用债影响较大,异质信念越高,信用利差越大;在接近违约时,异质信念会造成违约风险预期的低估。通过我国市场真实信用案例的实证检验,模型可以较早预警信用事件,且精度优于已有信用风险量化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孝兵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 ,呈现出路径依赖特征。从总体上看 ,中国资本市场的运营效率不理想 ,潜伏着较大的风险。防范风险的思路可从市场化的秩序和融资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资本市场 效率 风险 路径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宏博
本文研究信用债的二级市场风险溢价在信用债违约事件的冲击下,是否显著变化及该变化的时序特征。研究表明个券风险溢价平均在违约后的3个交易日内累计上行约3.5基点,且短期内未回落。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民企债券、无担保债券与低流动性债券的风险溢价在违约后显著提高,且个券与违约债券处于相同子市场时,其风险溢价提升更多。本文还发现公司债和企业债对违约事件的反应大体相似,但也存在少许差异。
关键词:
违约事件 风险溢价 信用债 传染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中华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仅引起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其实体经济,还波及全球许多国家。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与房贷公司和商业银行以次贷为标的创造了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的创新日趋活跃,曾对其经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度创新又成为金融危机的传导链和放大器。这不得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资本市场创新的作用及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积极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在实行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的同时,积极发展股票和债券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丽
文章将风险平价策略、最小方差策略及等权重策略应用到FOF组合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未加杠杆的情形下,风险平价策略在收益风险综合指标方面相较等权重策略、最小方差策略表现更好,但其年化收益仅为4.47%,不及等权重策略。基于上述情形,引入杠杆机制,将组合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的情形下,通过加杠杆的方式来增厚风险平价策略的年化收益。研究发现,随着杠杆倍数的增加,风险平价策略的年化收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最大回撤在所有策略中处于最低,且Calmar比率保持最高。通过对比发现,风险平价策略在收益风险综合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风险平价策略 等权重策略 最小方差策略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涛 文梦悦 贺立龙
本文基于2014年1月-2020年9月公司债市场信用违约与一级市场信用利差省级月度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公司债违约风险传染效应。发现:(1)公司债违约风险在公司债市场内部传染并产生结构化定价效应,区域商业银行投债机制、政府兜底机制是重要的风险中介传导机制;(2)不同类型、信用等级、区域的公司债发行价格不同程度地受违约风险事件影响;(3)公司债违约事件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影响公司债市场发行价格体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邱永红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对资本市场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基金份额质押业务、股票最高额质押业务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郑肇晨
本文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框架下将债券按信用高低分组,研究债券市场违约率对信用利差的结构性影响。通过我国信用债市场2014Q1至2019Q3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用风险对高等级(AA评级以上)债券利差的影响显著小于市场平均水平,且并非所有区制内的影响都显著。高等级利差受GDP下行压力的影响较小,更多反映了市场融资成本信息;而低等级债券利差普遍高估了当前的违约风险,且随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而抬升,展现出逆周期性。
关键词:
债券 违约风险 信用利差 区制转换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窦尔翔
风险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中一种创新的市场形态,它的运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性,其产生和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本文从八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探索完善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对策提供条件。
关键词:
风险资本市场 创新 制约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林淼
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变大,加之企业现金流恶化、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不断暴露,2014年3月4日,发生了资本市场上第一只公募债券利息违约事件——"11超日债"延迟利息支付,我国公募债券的"零违约"被打破,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刚性兑付"被打破。随后,我国债券市场的
关键词:
债券违约 实质性违约 债券市场 债务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