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6)
2023(1928)
2022(1769)
2021(1686)
2020(1427)
2019(3038)
2018(3127)
2017(6056)
2016(3261)
2015(3643)
2014(3698)
2013(3567)
2012(3289)
2011(3022)
2010(3138)
2009(2921)
2008(2932)
2007(3016)
2006(2666)
2005(2095)
作者
(8531)
(7106)
(6802)
(6620)
(4407)
(3373)
(3279)
(2771)
(2685)
(2536)
(2355)
(2333)
(2233)
(2144)
(2110)
(2059)
(2051)
(2046)
(2003)
(1986)
(1743)
(1698)
(1662)
(1652)
(1607)
(1605)
(1564)
(1524)
(1436)
(1402)
学科
(11524)
经济(11392)
管理(9098)
(8367)
企业(8367)
(7945)
方法(5892)
理论(5180)
(4724)
业经(4478)
中国(4308)
(3785)
(3582)
社会(3538)
经济理论(3142)
企业经济(3109)
(3104)
数学(2859)
数学方法(2825)
(2716)
(2564)
银行(2564)
教育(2514)
(2446)
(2170)
财务(2165)
财务管理(2159)
地方(2083)
企业财务(2062)
工作(1983)
机构
学院(43621)
大学(42735)
管理(16929)
(15630)
经济(15196)
理学(14366)
理学院(14197)
管理学(13937)
管理学院(13847)
研究(13225)
中国(11302)
(8909)
(8745)
科学(7611)
中心(7137)
(7085)
财经(6748)
(6464)
师范(6434)
(6169)
(5998)
(5960)
(5850)
北京(5462)
研究所(5453)
业大(5307)
师范大学(5014)
财经大学(4869)
技术(4837)
社会(4724)
基金
项目(28015)
研究(22710)
科学(22252)
基金(19637)
社会(16186)
(16040)
国家(15853)
科学基金(14103)
社会科(13975)
社会科学(13965)
(11529)
教育(11154)
编号(10408)
基金项目(10378)
(9343)
成果(9339)
自然(7771)
自然科(7586)
自然科学(7585)
资助(7512)
自然科学基金(7462)
课题(7031)
项目编号(6697)
(6253)
重点(6064)
(6014)
国家社会(5891)
(5830)
(5727)
规划(5712)
期刊
(19152)
经济(19152)
研究(13174)
中国(10892)
教育(7998)
(7836)
管理(5972)
学报(5954)
(5932)
(5802)
金融(5802)
科学(5459)
大学(4804)
学学(4408)
技术(3676)
农业(3624)
财经(3607)
业经(3172)
(3048)
图书(2979)
经济研究(2742)
职业(2418)
理论(2308)
(2296)
社会(2244)
问题(2243)
财会(2240)
统计(2207)
(2150)
论坛(2150)
共检索到69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孝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开始拥有不同的利益,利益诉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要和睦相处,必须要有相应合理的机制来维系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同样存在着“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要依靠政府信用的权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制衡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博逸  夏洪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从信用的视角探索和谐社会的建设,拓展了“和谐”与“信用”的内涵,有利于加强信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信用立法和信用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个人等信用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建东  李宝虹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合概念,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社会交往等领域。按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进一步推理,经济基础的品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生态,而商业信用则构成了经济基础品质的内在要素与外在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造和提升经济基础的原有品质,本是应有之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尹世杰  
“中消协”2007年的年主题是“消费和谐”,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3月10日,湖南师大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和谐”的理论研讨会,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教育部机关党校第21期党员干部理论进修班课题组  
教育公平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弱势人口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对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沈立人  
构建和谐社会,以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为综合基础,是一个终极目标,反映了科学发展的整体和长远要求。其基本点,以公平即公正与平等为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精神。要铺垫全民就业(在当前即零家庭失业)和全民社保、全民教育三条底线。要处理好官与民、贫与富、城与乡、劳与资四方面的人际关系。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付丽娜  龚志民  
本文从循环消费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入手,讨论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循环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燕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看作是对过去单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经济、与社会、与环境全面和谐的一个深刻概括。在西部开发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要实现西部的和谐发展,在西部开发中就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实行思路创新:彻底改变在西部建立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思路、采取“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晓玲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话题。从法律视角分析要以分配正义为基础构建其秩序体系,要畅通立法等民意表达机制,要构建起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的整合机制,最根本的是要经济发展,正确协调各类利益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江志荣  
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在、力量的源泉,是新时期对每个党员提出的时代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来引领社会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广祥  赵灶娇  崔芸  
分析高等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推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意义,指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涤龙  汤智斌  薛美荣  
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和谐社会科学内涵和本质的理解,构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共5个方面31个具体指标的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和谐社会指数,为各地区科学认识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及时总结经验提供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雯  王臣  林雪峰  陈爱祖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与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所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才能确保社会运行的健康、稳定与协调,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叶祥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