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93)
- 2023(4637)
- 2022(3834)
- 2021(3467)
- 2020(2696)
- 2019(5847)
- 2018(5780)
- 2017(10242)
- 2016(5679)
- 2015(6144)
- 2014(6319)
- 2013(6111)
- 2012(5680)
- 2011(5094)
- 2010(5224)
- 2009(4703)
- 2008(4571)
- 2007(4004)
- 2006(3643)
- 2005(3322)
- 学科
- 济(26945)
- 经济(26929)
- 管理(14816)
- 地方(13972)
- 环境(9528)
- 业(9401)
- 地方经济(8589)
- 农(7906)
- 方法(7777)
- 学(7142)
- 数学(6858)
- 数学方法(6759)
- 中国(6272)
- 生态(5968)
- 企(5707)
- 企业(5707)
- 农业(5613)
- 资源(5470)
- 业经(5204)
- 划(4912)
- 和(4691)
- 发(4283)
- 域(4055)
- 区域(4050)
- 规划(3698)
- 环境规划(3580)
- 融(3509)
- 金融(3508)
- 理论(3238)
- 产业(2812)
- 机构
- 学院(81600)
- 大学(78853)
- 研究(31059)
- 济(29588)
- 经济(28879)
- 管理(28522)
- 理学(24729)
- 理学院(24321)
- 管理学(23667)
- 管理学院(23531)
- 中国(21910)
- 科学(21909)
- 江(19273)
- 京(18361)
- 所(15868)
- 农(15506)
- 研究所(14886)
- 中心(14484)
- 业大(14251)
- 范(13407)
- 师范(13212)
- 农业(12119)
- 院(11933)
- 财(11081)
- 省(11003)
- 州(10888)
- 师范大学(10701)
- 北京(10182)
- 科学院(10075)
- 技术(9428)
- 基金
- 项目(62018)
- 科学(49105)
- 研究(44278)
- 基金(43526)
- 家(39081)
- 国家(38796)
- 科学基金(33029)
- 社会(28191)
- 省(27454)
- 社会科(26737)
- 社会科学(26730)
- 基金项目(24024)
- 划(21829)
- 自然(21566)
- 自然科(20879)
- 自然科学(20872)
- 自然科学基金(20414)
- 教育(19206)
- 编号(17378)
- 资助(16588)
- 发(15536)
- 重点(15197)
- 江(13917)
- 课题(13059)
- 成果(12692)
- 创(12464)
- 部(12422)
- 发展(12253)
- 展(12059)
- 计划(11892)
共检索到118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姬琳 周浩明
信江流域传统聚落在生活用水上往往面临着春夏洪水威胁、秋冬水源供应不足的矛盾状况,所以如何保证生活用水安全,是聚落水系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信江流域传统聚落在低技术背景下通过生态设计手段,借助自然力量,保障了聚落生活用水的安全,改善了聚落的水系及人居环境生态状况。体现了在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不同地区聚落的生态设计智慧,这对于新时期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信江流域 聚落 用水安全 生态设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伯华 李珍 刘沛林 窦银娣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峰 闫文德
【目的】漓江流域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区,通过探讨城市建设加速、旅游开发加强等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漓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以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3S技术,对漓江流域2000—2019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法结合DPSIR概念模型对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1)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研究期内耕地减少205.44 km~2,林地先增后减,波动增加41.49 km~2,建设用地增加237.57 km~2,流域内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也一直在减少,分别减少42.92、6.96、23.74 km~2,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都有加速的趋势。2)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比较差,2000—2005—2010—2015—2019年分别处于敏感级—敏感级—临界级—临界级—敏感级;各子系统整体情况差异明显,驱动力、影响、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而压力、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状态在变差;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期内变化差异明显,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期内由危险级—敏感级,土地生态状态有所好转,其余区县呈现敏感级—临界级—敏感级之间波动变化;2019年所有区县全部处在敏感级;各个区县各子系统的生态安全状态在危险级、敏感级、临界级和良好级之间波动变化。3)影响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等。【结论】基于TOPSIS-DPSIR复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较好的反映了近20年来漓江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表明人类活动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研究结果可为漓江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虞孝感
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长江干流地区生态环境特征、问题及其生态功能将其划分成5个生态区段,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重大生态安全问题,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新颖的管理模式是确保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生态安全 生态补偿 流域管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解雪峰 吴涛 肖翠 蒋国俊 边华菁 马勇 陈建华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评价 东阳江流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明举,周海军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和主要的污染源,三峡工程的建设也使得长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更显紧迫,因此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重点在于上游地区的综合治理,其关键是加大长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投入。文章提出了要切实加强长江流域的统一管理,加强立法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上游地区 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根
运用"空间结构理论"体系从陕南传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构形态、结构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提炼出陕南传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为陕南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聚落环境 空间结构 宜居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炳臣 李同昇 陈谢扬 李炬霖
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也是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频发,已影响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格局科学构建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风险防控。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两方面构建汉江流域生态综合网络,通过分析网络要素结构识别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发现:(1)流域生态系统调节功能极重要区占流域总面积的25.71%,主要集中在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下游地区;生态极敏感区占流域总面积的9.18%,零星分布在汉江谷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2)通过生态网络识别出生态源19个、生态廊道34条、生态保护节点14处,呈现出“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通过生态风险网络识别出风险源22个、生态风险廊道43条、生态修复节点15处,呈现出“大分散”的格局。(3)汉江流域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斑块、保护廊道和保护节点多位于秦巴山地;修复斑块、修复廊道和修复节点多集中在汉江谷地和流域中下游地区;保护与修复节点多位于汉江流域上游地区。(4)秦巴山地承担着保障流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功能,需要构建山地生态安全屏障;河流水系是生态风险网络中胁迫因子扩散的主要廊道,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亟待重视。构建的生态风险网络可进一步完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方法,并为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宗碧 唐晓梅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西南的重要林区。经明清以来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林业及其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杉松种植、买卖为主的林业资源和经济传统;二是"人工育林"的种植模式;三是林粮间作和多元经营互补的生产方式;四是林木买卖的内外市场互动形成支撑的经济结构;五是林业资源的有效流转和社会中介服务的广泛形成。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具有生态经济性质和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林业经济活动具有"经济资源生态化"的特征和维持生态资源增长的机制;二是"人工育林"的种植和经营模式具有生态—经济互动的双重循环结构和功能;三是林粮间作及其蕴涵的经济补充生产方式具有生态经济的生计形态;四是林业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和生态资源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强 彭晓春 周丽旋 洪鸿加 张杏杏
生态补偿作为解决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协调保护方和受益方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补偿标准是决定生态补偿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选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广东省东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现有补偿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保护成本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分别从流域水源地保护方和下游受益方的角度对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测算,并依据下游用水量对补偿金进行分摊。通过测算,广东省东江流域上游六县生态保护总成本为105.38亿元,其中直接成本5.40亿元,间接成本99.98亿元,引入水质修正系数和水量分摊系数后,下游四市应补偿上游六县的生态补偿额度为24....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倩娜 唐洪松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法,分析比较沱江流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6个城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沱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等级由Ⅳ级向Ⅱ级转变,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带动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各城市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成都属于"响应超前—状态滞后"型,自贡、泸州、内江、资阳属于"状态超前—压力滞后"型,德阳属于"响应超前—压力滞后"型。对此,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控制污染物粗放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倩娜 唐洪松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评价法,分析比较沱江流域沿线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内江和资阳6个城市生态安全及耦合协调水平,并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刻画。研究结果表明,沱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等级由Ⅳ级向Ⅱ级转变,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和生态安全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带动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向好发展。各城市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系统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以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类型为主,成都属于"响应超前—状态滞后"型,自贡、泸州、内江、资阳属于"状态超前—压力滞后"型,德阳属于"响应超前—压力滞后"型。对此,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控制污染物粗放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鹄
传统聚落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是历史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见证。从文化层面上看,应当保护和尊重;从居住现状的层面上看,更需要加以更新和发展。通过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所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等相关策略,旨在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传统聚落 保护 更新 适宜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管益敏 万敏
基于对洞庭湖流域聚落的解读,挖掘出该区域乡土文化的特色,通过分析聚落形式进而将不同区域的聚落形式与乡土文化整合,提出有利于该区域聚落发展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
聚落 乡土文化 规划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小军 张建云 刘九夫 贺瑞敏 刘翠善 王炎灿
在世界各地普遍面临日益严峻水危机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有限水量公平分配,已成为我国发展民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结合现阶段我国基本水情,选择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水,提出一种按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构建的二元结构模型来计算用水基尼系数,将其作为我国生活用水量分配的公平性判断。根据我国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人口、用水定额、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数据,计算了我国用水基尼系数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生活用水基尼系数基本趋于稳定,用水总体趋于公平。但1980—2000年一直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用水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