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50)
- 2023(11456)
- 2022(10082)
- 2021(9602)
- 2020(8143)
- 2019(18967)
- 2018(18928)
- 2017(35871)
- 2016(19847)
- 2015(22446)
- 2014(22358)
- 2013(22096)
- 2012(20364)
- 2011(18174)
- 2010(17988)
- 2009(16415)
- 2008(16050)
- 2007(13959)
- 2006(12155)
- 2005(10534)
- 学科
- 济(74223)
- 经济(74135)
- 管理(57864)
- 业(53167)
- 企(45740)
- 企业(45740)
- 方法(36559)
- 数学(31104)
- 数学方法(30615)
- 学(20464)
- 财(19900)
- 中国(18316)
- 农(18189)
- 业经(17002)
- 理论(14489)
- 地方(14066)
- 务(13773)
- 财务(13708)
- 财务管理(13678)
- 和(13058)
- 企业财务(13007)
- 制(12471)
- 贸(12349)
- 贸易(12343)
- 农业(12311)
- 技术(11971)
- 易(11960)
- 环境(11744)
- 划(10771)
- 银(10530)
- 机构
- 大学(281638)
- 学院(277823)
- 管理(110671)
- 济(100239)
- 经济(97818)
- 理学(95922)
- 理学院(94791)
- 研究(94645)
- 管理学(92842)
- 管理学院(92368)
- 中国(68752)
- 科学(64076)
- 京(61734)
- 农(50609)
- 所(49124)
- 业大(46529)
- 财(45931)
- 研究所(45208)
- 中心(42822)
- 农业(40316)
- 江(40087)
- 北京(39064)
- 财经(37024)
- 范(36721)
- 师范(36218)
- 院(34801)
- 经(33574)
- 州(33142)
- 技术(32124)
- 师范大学(29233)
- 基金
- 项目(196138)
- 科学(152040)
- 基金(140986)
- 研究(138341)
- 家(125194)
- 国家(124166)
- 科学基金(105342)
- 社会(82613)
- 社会科(78056)
- 社会科学(78032)
- 省(77373)
- 基金项目(75165)
- 自然(72588)
- 自然科(70867)
- 自然科学(70847)
- 自然科学基金(69556)
- 划(65996)
- 教育(63364)
- 资助(58975)
- 编号(56810)
- 成果(46437)
- 重点(43946)
- 部(41819)
- 发(40747)
- 创(40335)
- 课题(38990)
- 科研(38467)
- 计划(38009)
- 创新(37625)
- 大学(36050)
共检索到401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卓卓 蒋雨萌
[目的/意义]隐私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隐私量表是隐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然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对隐私量表的理解和测量对象上却存在着分歧和差异。因此,有必要对隐私量表进行梳理,为后续的隐私定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调研国内外隐私量表的研究成果,梳理不同隐私量表的对象和指标,分析不同视角下隐私量表的测量重点。[结果/结论]现有隐私量表主要包括针对用户的隐私量表和针对网络服务商的隐私量表,涉及对用户主观感受的测量和对隐私信息的客观测量,并且由于理解的不同,不同对象的隐私量表中存在指标的交叉。未来的研究可以在量表设计上考虑将认知与行为研究相结合,加强隐私通用量表和专用量表互补,注重指标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动态测量,并拓展对隐私信息内容风险的测评。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渊
大数据是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搜索信息、社交网站的信息都被拿来分析应用,而这些信息的应用会涉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目前,国外普遍加强立法以规范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使用,同时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数据使用模式,在确保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理挖掘利用信息,创新数据增值服务,值得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 隐私保护 信息公开 数据应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钢 凌霞
用户隐私感知是影响移动电子支付行为的重要原因。为客观呈现用户隐私感知的影响因素以此对企业制定有效且精准的移动支付推广策略,文章基于移动电子支付情境下用户隐私感知影响因素的三个构面,设计开发前因量表。并通过对比移动电子支付、互联网电脑支付及传统线下支付三者的前因量表,归纳总结三种支付场景下用户隐私感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旨在为制定提升用户互联网支付的隐私安全感知策略提供支持。
关键词:
移动电子支付 用户隐私感知 前因量表设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钢 凌霞
用户隐私感知是影响移动电子支付行为的重要原因。为客观呈现用户隐私感知的影响因素以此对企业制定有效且精准的移动支付推广策略,文章基于移动电子支付情境下用户隐私感知影响因素的三个构面,设计开发前因量表。并通过对比移动电子支付、互联网电脑支付及传统线下支付三者的前因量表,归纳总结三种支付场景下用户隐私感知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旨在为制定提升用户互联网支付的隐私安全感知策略提供支持。
关键词:
移动电子支付 用户隐私感知 前因量表设计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玥 朱庆华
以国外期刊发表的信息隐私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重点从隐私关注和隐私行为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隐私关注是体现用户隐私态度的重要指标,较多学者倾向使用IUICP量表对隐私关注进行测量;目前学界主要是从信息差异、信任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方面探索影响隐私关注的相关因素;隐私披露行为、隐私计算行为和隐私悖论行为是目前学界考察最多的三类隐私行为。认为过往研究多从个人层面、非交互式的静态环境中对信息隐私进行探讨,而群体交互性决策对于隐私行为的影响和多情境信息隐私动态研究将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姝 王刊良 王渊 李蒙翔
已有文献分别探讨了网站声誉、隐私协议和隐私信用图章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但尚无研究综合考察此三个前因变量的作用,因此当各网站的声誉存在差异时,无法确定隐私协议和隐私信用图章在有效性上的优劣程度。为此,本文在Zucker的"信任建立"模型和"Pavlou"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声誉,隐私协议和隐私信用图章影响隐私信任和信息披露意图的概念模型。实验室实验研究表明:三个前因变量对隐私信任和信息披露意图均具有正向影响;隐私信任对信息披露意图有正向影响;当处于竞争状态的网站的声誉均较低、均较高或者高、低不同时,隐私协议和隐私信用图章的作用存在差异,这说明网站应根据其声誉水平所处的相对位置采取措施。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詹姆斯S.斯科特马格鲁德 斯坦利X.路易斯 埃迪J.伯克斯 卡尔斯莫林斯基 余灼萍
文章使用一部电视连续剧——"疑犯追踪"的情节来与当前监控水平进行比较。在分析"疑犯追踪"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处理,并就COSO框架与其对企业的具体限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探讨了美国民众监控的现有水平问题之后,论述了有关企业界和会计界的技术状况及其影响,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疑犯追踪 信息系统 COSO框架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真真
区块链技术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智能电网领域的运用,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比较少。文章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加密算法、不可伪造等特征入手,从当前金融交易中个人隐私面临的风险着手,结合区块链技术,给出相应的个人金融信息隐私保护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个人金融信息 隐私保护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永贵 刘俊琴
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数据在变得更易获取、更有价值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加脆弱。相应地,有关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依然较为零散,一系列关键问题亟须探索。通过阐述消费者隐私悖论的形成与化解,梳理消费者隐私保护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顾客、技术、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问题,构建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的整合框架,并揭示出未来的七个重点研究方向:(1)辨析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构建隐私应对行为合理性的评价标准;(2)基于多个视角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化解策略;(3)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担忧影响隐私保护行为的条件及情境范围的深入考察;(4)进一步深入研究消费者隐私素养的衡量、形成及培育机制;(5)深入考察消费者隐私疲劳的前因与影响机制;(6)综合考虑各方责任与利益动态平衡,突出协同作用,深入挖掘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7)扩展消费者隐私保护的跨文化与本土化研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谢毅 高充彦 童泽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消费者隐私以及隐私关注逐渐成为营销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指的是消费者对企业收集和使用其个人信息的行为的忧虑。目前,该主题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对相关成果的总结和梳理不足。而且,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对国内外多个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界定消费者隐私关注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消费者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隐私关注对消费者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和调节作用,解释了这些影响的主要理论视角,最后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隐私关注 消费者隐私 隐私悖论 消费行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汪敏达 李建标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隐私经济学广义上关注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权利平衡,狭义上聚焦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分享之间的权衡。隐私经济学涉及的领域和主题比较广泛,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系统地总结隐私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供给—需求—均衡—经济后果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已有的研究,包括供给个人信息的决策、对个人信息的需求与利用、对个人信息的定价、隐私保护的社会经济后果、数据产权划分等。未来的研究拓展需要关注个人数据的产权研究、隐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经验检验、隐私相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的隐私研究等。本文的贡献在于定位了隐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构了以隐私供求双方策略和均衡为逻辑主线的隐私经济学研究框架,系统总结了隐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并展望了研究方向。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汪敏达 李建标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隐私经济学广义上关注个人、组织和政府之间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的权利平衡,狭义上聚焦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分享之间的权衡。隐私经济学涉及的领域和主题比较广泛,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因此系统地总结隐私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供给—需求—均衡—经济后果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已有的研究,包括供给个人信息的决策、对个人信息的需求与利用、对个人信息的定价、隐私保护的社会经济后果、数据产权划分等。未来的研究拓展需要关注个人数据的产权研究、隐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经验检验、隐私相关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中国情境下的隐私研究等。本文的贡献在于定位了隐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建构了以隐私供求双方策略和均衡为逻辑主线的隐私经济学研究框架,系统总结了隐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并展望了研究方向。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袁静 周欣丽 臧国全 张凯亮
[目的/意义]系统分析国内外政府开放数据隐私风险研究成果,旨在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借鉴。[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调研、归纳比较、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的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与情境进行分析,剖析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结论/发现]现有研究主题基本涵盖风险管理的全部流程和环节,但对于风险治理实践、风险评估的可靠性、风险计量的精准性、风险治理的有效性等尚缺乏实证研究;研究视角与理论多元,但主要侧重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研究方法多样化。未来研究需细化研究情境,开展分领域、分级、分类精细化治理,融合多学科研究方法,探讨新型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强化治理效果与效能评价研究。[创新/价值]指出政府开放数据隐私风险治理应当从全过程视角,不仅关注隐私风险治理流程,更要开展隐私风险治理效能与效果评价,以提升政府治理实践能力。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李青 苏明雪 聂含韵
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尽的便利,但也对学生的数据隐私保护提出了挑战。教育类App作为面向学生的信息化工具,其保护数据隐私的情况至关重要。为研究国内教育领域App保护学生隐私的现状,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研究文献中提取评价指标,建立面向教育类App的隐私保护评价指标。然后,抽样选取30个教育领域的App,应用该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国内教育领域App保护未成年学生隐私的力度尚可,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儿童隐私保护政策制定情况差,隐私保护政策提示不明显,隐私保护政策内容表述模糊,对未成年人信息管理重视度不够,等等。最后,针对我国学生数据隐私保护现状和问题,从隐私保护政策设置、建立隐私保护机构、完善律法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田波 郑羽莎 刘鹏远 李春好
[目的/意义]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