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9)
2023(9671)
2022(7852)
2021(7097)
2020(5789)
2019(13021)
2018(12808)
2017(24396)
2016(12232)
2015(14245)
2014(13903)
2013(14134)
2012(13579)
2011(12620)
2010(12418)
2009(11696)
2008(11308)
2007(10054)
2006(9345)
2005(8750)
作者
(37296)
(31382)
(31324)
(29984)
(20034)
(14850)
(14119)
(12204)
(11976)
(11168)
(11092)
(10271)
(10244)
(10118)
(9947)
(9621)
(9340)
(9121)
(8924)
(8458)
(8080)
(7580)
(7481)
(7208)
(7146)
(7062)
(6808)
(6461)
(6299)
(6142)
学科
(81789)
经济(81734)
管理(39678)
(36547)
方法(29232)
(28204)
企业(28204)
数学(26329)
数学方法(26212)
中国(20700)
地方(16947)
(15735)
(14781)
业经(14283)
(13995)
贸易(13986)
技术(13791)
(13641)
(13440)
地方经济(12664)
农业(11347)
环境(11229)
(10774)
(10193)
金融(10193)
(9696)
银行(9684)
产业(9565)
(9393)
(9348)
机构
大学(199706)
学院(196078)
(103836)
经济(102421)
研究(75177)
管理(74924)
理学(63877)
理学院(63209)
管理学(62563)
管理学院(62168)
中国(57875)
(43734)
(41977)
科学(40312)
(37436)
财经(35467)
经济学(35286)
研究所(33866)
中心(32940)
(32522)
经济学院(31778)
(27237)
(27227)
北京(27182)
财经大学(26430)
(26101)
业大(23939)
(23655)
师范(23461)
科学院(23159)
基金
项目(126843)
科学(102030)
基金(97083)
研究(93454)
(84938)
国家(84378)
科学基金(72399)
社会(65891)
社会科(62902)
社会科学(62890)
基金项目(49836)
(44469)
自然(42942)
自然科(42033)
自然科学(42024)
自然科学基金(41360)
教育(40465)
资助(39896)
(37798)
编号(34577)
国家社会(30384)
(30132)
重点(28541)
成果(28494)
(28493)
中国(27041)
教育部(26483)
(26237)
人文(25294)
创新(24935)
期刊
(114850)
经济(114850)
研究(65302)
中国(37757)
(33304)
管理(29077)
学报(27774)
科学(27101)
(24170)
经济研究(21255)
大学(21080)
学学(19845)
财经(19541)
技术(18269)
(17965)
金融(17965)
(17118)
农业(16948)
问题(15105)
(14807)
世界(13920)
业经(13748)
国际(13340)
技术经济(13323)
教育(12352)
统计(10949)
图书(10668)
(10097)
(9657)
经济问题(9153)
共检索到306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张钧南  
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之光  蔡建峰  
本文建立了基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局部调整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价值、"生产率悖论"及信息技术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3个相关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资本进入生产函数后,导致调整速度减慢,生产绩效降低,从国家层面反映中国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信息技术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相互之间成对互补,从而否定了Dewan和Min(1997)关于信息技术资本与其他两种生产要素之间成对替代的结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纯阳  刘锦怡  
信息技术创新是各国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取得共识,但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尚缺乏实证依据。本文利用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在整个产业生命周期内会呈现倒U型变化;②2007年以前处于扩散初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效应并不明显,2007年开始显著增强,但当前仍处于倒U型左边的边际递增阶段,远低于理论上最佳的拐点水平,在未来相对长一段时期内仍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性新动能;③由于西部多数省份仍处于信息技术扩散初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对东、中部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效应明显优于西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汝德  
长期增长与短期增长的替代─—应用生产可能性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黄汝德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单纯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由于短时期内容易见成效,故呈现短期高速增长的特征。但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的技术水平及资源配置能力等限制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因而长期增长必然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黄帅  范金  
研究目标: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且自身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全球生产链重构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OECD编制的ICIO数据库,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和情景模拟法分析我国产业链重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整体关联程度在2005~2011年有所上升,在2011~2015年变化并不显著。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涌现的逆全球化对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在2011~2015年,中国经济普遍出现国产中间品代替进口中间品的现象,使得对外关联度下降的同时,内部关联度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旺盛的国内需求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生产链重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研究创新:基于中间品的进口替代视角,探讨全球生产链重构给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两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差异。研究价值:对于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平  赵志君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机理,阐明了从乡镇企业大发展到制造业逐步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技术进步路径转变,指出了政府干预在低成本竞争和外向型扩张中的作用。本文的分析表明,随着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小国”逐步成长为“开放”的大国,出现了大国效应和参与国际协调的必要性。作者建议政府为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主动改变干预模式、参与国际协调,避免外部的“强制调整”,为此,提出了增长路径转变过程中的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井安  王学人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近年来,人口红利效应已呈现出衰减迹象。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值得认真重视。对此,我们提出,应当未雨绸缪,早作应对,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培养高层次带头人才以及加快人才管理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把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小勤  汪红梅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雪莲  建克成  
迄今为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仍然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难题。文章通过建立一个旨在说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非线性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并以通货膨胀变化率作为门限变量以及利用我国1985-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通货膨胀变化率小于门限变量0.0800时,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通货膨胀变化率位于门限变量0.520与0.0800之间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最为明显;然而当通货膨胀变化率高于较大的第二个门限值时,通货膨胀则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因此,文章认为控制通货膨胀的相对增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维  何昉  
本文在年龄-效率模式计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之基础上,利用增长核算方法测算1991—2013年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经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在核算周期内,主要归因于硬件投资的增长,信息通信技术整体对中国经济产出和TFP增长的贡献比重持续上升,但仍落后于世界水平。虽然有迹象表明摩尔定律正在失效,但中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潜力依然巨大。而要挖掘这种潜力,中国必须完善统计体系,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推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鹏飞  刘新梅  
创新扩散理论对新产品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描述。本文对原有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拓展,将经济增长、替代效应以及电信规制引入到模型中,并利用我国电信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我国电信用户的扩散速度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之间的替代效应显著,在规制方面,中国联通的成立和对电信的"南北拆分"并没有显著加快电信用户的扩散速度。此外,研究还表明拓展模型可以比原模型更好地解释我国电信用户的扩散过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张晓晶  袁富华  汪红驹  
本文通过一个附加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效应转换。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经验事实,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递减、"垂直效应"显现。本文基本结论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中"水平效应"的收益递减特性,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必须转到以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杜秦川  
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尽管在理论层面假说很多,但实证层面没有定论,最新研究发现存在门槛效应: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绩效差异取决于一组门槛变量水平的变化。在一国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门槛变量水平高的国家,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绩效就相对较好,反之相反。但是,当前研究尚未就所有门槛变量的作用机制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清楚,具体的门槛阈值依赖于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而不能准确得出。鉴于此,本文基于Kose等(2011),从门槛效应的视角出发,尝试采用整体性实证框架(根据是否关注门槛变量及是否关注门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猛  
本文将有偏技术进步引入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测算了全球71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选择效果显著的国家或地区样本对要素替代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国资本-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引致技术进步偏向呈现差异化;要素替代弹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未来中国应不断探寻要素替代增长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产业以及增长动力等结构性改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岳平  钟世川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