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3)
- 2023(8721)
- 2022(7529)
- 2021(6810)
- 2020(5956)
- 2019(13611)
- 2018(13698)
- 2017(27832)
- 2016(15052)
- 2015(17097)
- 2014(16725)
- 2013(16691)
- 2012(15470)
- 2011(13986)
- 2010(14149)
- 2009(13129)
- 2008(12861)
- 2007(11733)
- 2006(10612)
- 2005(9197)
- 学科
- 济(71140)
- 经济(71074)
- 业(50238)
- 农(45309)
- 管理(38704)
- 方法(34340)
- 数学(31673)
- 数学方法(31491)
- 农业(29958)
- 企(29084)
- 企业(29084)
- 业经(18129)
- 财(17818)
- 中国(15584)
- 贸(13280)
- 贸易(13277)
- 地方(13203)
- 易(12910)
- 制(12030)
- 税(11818)
- 税收(11157)
- 收(11103)
- 学(11056)
- 发(10520)
- 务(10436)
- 财务(10424)
- 财务管理(10397)
- 农业经济(10061)
- 企业财务(10007)
- 理论(9980)
- 机构
- 学院(218078)
- 大学(214344)
- 济(94261)
- 经济(92640)
- 管理(86024)
- 理学(75422)
- 理学院(74714)
- 管理学(73547)
- 管理学院(73166)
- 研究(68230)
- 农(55666)
- 中国(52686)
- 财(42999)
- 农业(42693)
- 京(42523)
- 科学(40461)
- 业大(38618)
- 财经(34667)
- 所(33928)
- 中心(33275)
- 江(32775)
- 经(31726)
- 研究所(30520)
- 经济学(29006)
- 农业大学(26881)
- 经济学院(26725)
- 范(26221)
- 经济管理(26022)
- 师范(25947)
- 州(25797)
- 基金
- 项目(146404)
- 科学(115869)
- 研究(108318)
- 基金(107895)
- 家(93199)
- 国家(92354)
- 科学基金(80053)
- 社会(71078)
- 社会科(67196)
- 社会科学(67182)
- 省(58037)
- 基金项目(57728)
- 自然(50120)
- 教育(49978)
- 自然科(49044)
- 自然科学(49036)
- 自然科学基金(48270)
- 划(46858)
- 编号(45252)
- 资助(44108)
- 成果(36410)
- 部(33724)
- 重点(32135)
- 农(31859)
- 发(31463)
- 创(30432)
- 国家社会(30174)
- 课题(29210)
- 教育部(29121)
- 人文(28646)
- 期刊
- 济(102143)
- 经济(102143)
- 研究(61279)
- 农(59055)
- 中国(41890)
- 农业(40077)
- 学报(36366)
- 财(31592)
- 科学(30859)
- 大学(27904)
- 学学(26417)
- 管理(25085)
- 业经(22986)
- 融(21387)
- 金融(21387)
- 教育(20575)
- 业(18595)
- 技术(18089)
- 财经(17134)
- 经济研究(15604)
- 问题(15007)
- 经(14574)
- 农村(13486)
- 村(13486)
- 农业经济(13482)
- 世界(12078)
- 版(11917)
- 图书(11884)
- 技术经济(11129)
- 统计(10903)
共检索到319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贝贝 刘天军
文章在明确信息素养、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4个苹果基地县的878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信息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电子商务采纳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在不同学历和社会资本的农户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信息素养显著促进农户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民增收;电子商务采纳在信息素养影响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服务在信息素养、电子商务采纳和农户收入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彭代彦 吴扬杰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农地集中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民收入,如果用人均耕地面积标准差和基尼系数衡量的农地集中度再提高10%,被调查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将分别下降1.15%和1.93%,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现阶段的农地集中不是在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尊重农民的农地经营自主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贵先 胡宝娣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现阶段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数量不断减少,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利用基于扩展的3变量VAR模型,考察了1985-2003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短期的正效应,但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应该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民非农就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岸明
基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背景,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的方式,对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户的增收具有显著影响;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户收入水平整体高于未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农户;随着农户文化水平的提高,其人均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农户是否任职村领导对其收入产生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农户到乡镇的距离越远,农户的收入越低。
关键词:
农产品 电子商务 农民增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文婷 刘志彪
数字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城镇化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基于2013-2018年10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影响农民增收的基本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并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农民增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还可以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间接促进农民增收;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存在显著城镇化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应该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镇化 农民增收 长江经济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刘俏 龚林青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与重要引擎。基于2000—2019年全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视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项目的开展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提升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即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强于中部与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主要通过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应该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明确政策导向、抓好政策执行、注意政策倾斜,以提升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农民增收效应。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论文基于2019年内蒙古通辽市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法,从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检验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这种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金融素养通过影响农户创业行为,进而实现收入水平向上流动,创业在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因此,政府将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作为公共政策的瞄准目标,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家庭创业率为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这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脱贫成效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素养 创业行为 农民收入 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丹 张俊飚 王雅鹏
[目的]随着农业资源日益稀缺、环境污染约束趋紧、传统增收动力逐渐减弱,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尤为重要的议题。已有不少研究从多角度论证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有助于农业生产经营者获得增收,但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收入增长影响的内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探究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行为产生增收效应的作用机理及边界条件,将有助于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内生动力。[方法]文章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动态能力—增收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并引入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以湖北省58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增收效应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动态能力在农产品电子商务采纳与增收效应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与此同时,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呈现正向调节。[结论]应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动态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电子商务适应化"水平,以充分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增收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代俊敏
本文立足于电子商务视角,聚焦于新时代农村电商发展的品牌建设,综合相关研究和大量实例提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有效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价值共创。通过归纳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份额每扩大1个单位,我国农民增收集约程度就能够推进0.21个单位,同时农民的增收致富活动构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格兰杰原因。通过推动电子商务和增收致富的价值共创,能够综合治理我国积贫返贫难题,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增收致富 价值共创 农村经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智
本文结合统计数据,对农产品价格引致的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深入到我国农业经济体系之中挖掘农产品价格农民增收效应有限性的根源,以期为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和"三农"问题解决提出有益的方向引导。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亮 万俊毅
“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一村一品”能有效带动所在村镇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否对周边农民增收具有溢出效应尚未明确。本文基于2009-2020年广东省县级面板数据,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一村一品”政策对县域农民的增收效应。研究发现:总体来看,“一村一品”认定对县域农民增收的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对农业大县和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异质性影响,对农业大县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增收效应存在一定长期性,对非农业大县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一村一品”认定能显著促进县域农业发展,但未能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从农业大县样本看,“一村一品”能通过推进县域农业产业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促进农民增收。建议认真总结“一村一品”示范政策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一般规律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政策影响范围,积极探索该政策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多维路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传忠 陈维宣 胡俊
以"淘宝村"为代表的电商产业集聚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事实,本文利用2013-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电商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产业集聚主要沿着销售集聚和采购集聚两条路径展开,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条件是电商产业集聚的基本影响因素,而且其作用呈现出非线性的"U"型特征;所有制和市场规模也是影响电商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主要通过销售路径"挤出"电商产业集聚,而在采购路径中其作用不明显;市场规模和失业率则主要通过采购路径发挥作用。本文的研究深化了对新经济新业态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的理解,并对新常态下中国更好地促进电商产业集聚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延雷 王志刚 郭晨旭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问题缺乏不同城镇化方式下的对比讨论。基于2000年~201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探讨了不同城镇化方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对农民总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弹性分别为0.116和0.032;二是传统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均拉大了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其中传统城镇化表现为提高非农收入且降低农业收入的"叠加效应",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既提高非农收入又提高农业收入的"冲抵效应";三是随着农民收入分位数水平的提高,两种方式的城镇化对农民总收入的影响逐渐减小;四是传统城镇化显著拉大了东、中部地区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在西部这一作用并不显著,而就地城镇化拉大了东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但又分别缩小了中部和西部农民非农收入与农业收入的差距。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蔡承智 张瑞德
在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平均教育年限、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非农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以及财政支农资金等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建立双对数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检验表明,以上五个因素对农民增收都有较大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平均教育年限影响程度最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影响程度最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贵州 农民增收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