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8)
- 2023(6472)
- 2022(5268)
- 2021(4453)
- 2020(3484)
- 2019(7714)
- 2018(7628)
- 2017(15403)
- 2016(7762)
- 2015(8627)
- 2014(8698)
- 2013(8730)
- 2012(8237)
- 2011(7289)
- 2010(7164)
- 2009(6281)
- 2008(5863)
- 2007(5197)
- 2006(4650)
- 2005(4259)
- 学科
- 济(41054)
- 经济(41017)
- 管理(28891)
- 业(22126)
- 企(16075)
- 企业(16075)
- 方法(15970)
- 数学(14487)
- 数学方法(14398)
- 中国(13025)
- 环境(12566)
- 地方(11412)
- 财(10202)
- 农(9094)
- 学(8137)
- 业经(7707)
- 农业(7104)
- 划(6493)
- 地方经济(6472)
- 城市(6456)
- 贸(6166)
- 贸易(6163)
- 资源(6144)
- 务(6010)
- 财务(5999)
- 财务管理(5993)
- 发(5900)
- 易(5888)
- 信息(5806)
- 和(5764)
- 机构
- 大学(114941)
- 学院(114483)
- 济(52426)
- 经济(51445)
- 管理(47525)
- 理学(40959)
- 理学院(40539)
- 管理学(40067)
- 管理学院(39857)
- 研究(38067)
- 中国(28519)
- 财(24120)
- 京(23984)
- 科学(21815)
- 财经(19388)
- 中心(18127)
- 经(17687)
- 所(17497)
- 经济学(16889)
- 江(15961)
- 研究所(15703)
- 经济学院(15442)
- 业大(15075)
- 农(14838)
- 北京(14616)
- 财经大学(14415)
- 院(14305)
- 范(14281)
- 师范(14175)
- 州(13152)
- 基金
- 项目(81039)
- 科学(66122)
- 基金(62344)
- 研究(58143)
- 家(54096)
- 国家(53755)
- 科学基金(47895)
- 社会(40783)
- 社会科(38909)
- 社会科学(38902)
- 基金项目(33334)
- 自然(30521)
- 省(30293)
- 自然科(29898)
- 自然科学(29896)
- 自然科学基金(29362)
- 划(25548)
- 教育(24687)
- 资助(24000)
- 编号(22349)
- 发(18150)
- 国家社会(18119)
- 重点(17862)
- 部(17611)
- 成果(16904)
- 创(16291)
- 人文(15574)
- 教育部(15495)
- 创新(15491)
- 科研(15284)
共检索到1683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斌 杨昭 田彩红
在中国生态环境改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消费端寻找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消费试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消费可以有效减少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信息消费可以通过扩大绿色创新规模、提高绿色创新质量和加速绿色创新链升级产生绿色技术进步效应,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产业培育和数实融合发展产生产业优化效应,进而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以及消费支撑水平提升将强化信息消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4)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通过影响公共医疗支出和碳社会成本进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且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辐射径程约为200km。文章从挖掘减污降碳新动能、打通减污降碳障碍堵点、调节减排降碳强度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军 王杰
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并分析协同减排活动中的数字化扩张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普遍存在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且城际间协同减排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扩大协同减排规模,其中,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融合维度是助益协同减排的关键;城市数字化转型是碳减排引致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扩张机制;城市数字化转型能够诱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增进协同减排效应,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不显著,其协同减排的过程控制渠道不畅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减排效应存在典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异质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既能衡量环境效益,也能兼顾气候效益与经济效益,势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作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和重要的政策抓手,研究其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对于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现实困境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6~2019年中国209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及扩展的空间形式评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减污降碳的协同增效,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通过Bacon Decomposition发现“好处理组”占98.33%,模型设定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验证。(3)试点政策在空间溢出上表现出“以邻为壑”的特征,对于不同技术水平禀赋、工业集聚规模、环境规制强度城市中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推广试点有序扩散、优化政策空间布局、设计梯度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宋德勇 陈梁 王班班
本文以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作为环境权益交易的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工业企业、中国工业企业环境统计与企业专利数据库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环境权益交易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显著降低了企业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强度,产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该效应在成熟期或衰退期企业、国有企业、大气污染行业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更强。机制检验表明,排污权交易通过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促进污染减排;排污权交易激励企业能源消费替代和提升能源效率,通过减源效应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基于创新效应的协同路径主要来自弱波特和强波特效应,不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还通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进一步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主要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效提升减污与降碳系统协同程度,在推动减污降碳的同时带来经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此外,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协同降碳效应会导致碳配额超发,碳市场需要对碳配额分配实施协同规制。本文为将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手段融入“双碳”目标战略的政策体系中,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阳国亮 程皓 欧阳慧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影响区域协同增长的效果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采用1995—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分别检验了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的影响,并运用安慰剂法、置换检验法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和稳健性检验。基于此,进一步从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三个方面机制重点剖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的内在机理。结论表明:2010年起实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不同层面来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其周边区域和整体区域协同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在机理考察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或增强市场开放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产生效果显著;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人口流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增长,但通过人口流动的作用效果不佳。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区域协同增长 合成控制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祁毓 卢洪友 张宁川
在面临稳增长和治污染双重压力的背景下,环境规制实现"降污"和"增效"的双赢至关重要。本文首次利用2003年国务院实施的空气质量"限期达标"制度这样一个自然实验,采用基于趋势评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及其制度异质性,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会在短期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却会降低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伴随着环境规制的其他经济社会效应凸显,对经济增长的不利效应将逐步被抵消,并由负转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环境规制的双赢效应既受制于其内生的制度结构安排,又受到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市场化因素和政府质量因素。研究结果揭示,环境规制的...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环境质量 经济增长 制度环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可
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裁判文书网裁定书文本数据,将政法委书记异地任职和交流经历作为跨地司法协同的工具变量,采用工具变量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跨地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和潜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地司法协同与经济增长整体上呈U型关系,且司法协同通过资源要素重配和营商环境两种潜在机制影响经济增长。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抑制作用。相比跨省司法协同,省内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相比低人口流动城市,高人口流动城市的跨地区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经济纠纷类案件的跨地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刑事、交通和其他民事案件的跨地区司法协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临近地区的司法协同对本地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出显著的地理衰减特征。
关键词:
司法协同 经济增长 资源重配 营商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良文 雷朱家华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_2和SO_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碳污协同治理体系,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转型,扩大碳市场规模,完善碳市场政策工具,进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共赢局面。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浮 张莞悦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卿玲丽 季周 张雯悦
依据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技术应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首席数据官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改善ESG绩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效应显著,设立首席数据官强化了这一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中小规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显著。鉴于此,建议强化企业ESG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首席数据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华军 乔列成 郭立祥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文章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将大气污染和碳排放纳入3E系统,提出减污降碳协同推进下3E绩效评价思路,定量考察了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中国3E系统及子系统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推动中国3E系统整体绩效实现年均0.91%的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于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在3E子系统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有利于经济系统、能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绩效提升,但是能源系统的绩效提升面临更大挑战。文章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行动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十四五”时期推动全社会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减污降碳 3E系统 绩效评价 两山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娜 路杨 隋丽 王佳江 赵宇 李启云 张正坤
【目的】明确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二者联用能否实现协同增效作用,为高效生物防治蚜虫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技术。【方法】通过莱氏绿僵菌孢子喷施异色瓢虫成虫、喷施蚜虫后饲喂异色瓢虫,分别以不喷施莱氏绿僵菌的异色瓢虫和饲喂不喷施莱氏绿僵菌蚜虫的异色瓢虫为对照,测定莱氏绿僵菌对异色瓢虫的直接和间接致病力;对蚜虫喷施莱氏绿僵菌,测定饥饿不同时间的异色瓢虫对其取食选择性;并测定取食莱氏绿僵菌处理的蚜虫后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捕食能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等指标,明确取食莱氏绿僵菌处理的蚜虫对异色瓢虫捕食蚜虫能力的影响;分别设置先施用莱氏绿僵菌再释放异色瓢虫和单独释放异色瓢虫两个处理,以虫口减退率为指标,利用控制试验测定莱氏绿僵菌与异色瓢虫联合应用对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直接致病力与间接致病力评价均表明,异色瓢虫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饥饿处理0 h,莱氏绿僵菌处理组中异色瓢虫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取食选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在饥饿处理24和48 h后,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取食选择率均未出现显著差异,这与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论相符;莱氏绿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异色瓢虫对豌豆蚜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6585和0.6479,差异不显著(P>0.05);莱氏绿僵菌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异色瓢虫连续7 d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61.67和167.33粒,卵孵化率分别为65.60%和67.60%,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施用莱氏绿僵菌后再释放异色瓢虫处理组在释放瓢虫后第2—3天表现出更好的豌豆蚜控制效果,在第2—4天表现出更好的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控制效果。【结论】莱氏绿僵菌对异色瓢虫在捕食能力、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方面无明显影响,且施用莱氏绿僵菌后释放异色瓢虫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得到提高,二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