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68)
2023(17638)
2022(14803)
2021(13867)
2020(11863)
2019(27416)
2018(27209)
2017(52241)
2016(27855)
2015(31923)
2014(31837)
2013(31463)
2012(29253)
2011(26361)
2010(26472)
2009(24677)
2008(24280)
2007(21495)
2006(18856)
2005(17040)
作者
(81837)
(68697)
(68362)
(65208)
(43831)
(32947)
(31271)
(26746)
(25920)
(24630)
(23462)
(23083)
(21932)
(21922)
(21376)
(21262)
(20265)
(20261)
(19851)
(19634)
(17213)
(16853)
(16738)
(15721)
(15475)
(15462)
(15250)
(14916)
(14013)
(13611)
学科
(133047)
经济(132930)
管理(83025)
(80274)
(66093)
企业(66093)
方法(58554)
数学(51904)
数学方法(51154)
中国(33321)
(31624)
(31463)
(26197)
业经(26156)
地方(25165)
(22997)
贸易(22985)
(22368)
(22158)
农业(21286)
技术(20862)
(20483)
财务(20407)
财务管理(20365)
理论(19802)
企业财务(19397)
(18559)
银行(18523)
(18506)
金融(18503)
机构
大学(411031)
学院(409540)
(178685)
经济(175253)
管理(158391)
研究(140992)
理学(136507)
理学院(135017)
管理学(132498)
管理学院(131719)
中国(107417)
(86655)
科学(84785)
(79464)
(71616)
(66857)
研究所(65122)
中心(64621)
财经(63970)
(59926)
业大(59553)
(58152)
经济学(56113)
北京(54725)
农业(52508)
(51502)
师范(50951)
经济学院(50434)
(50091)
(47524)
基金
项目(272193)
科学(215135)
基金(200442)
研究(195537)
(175875)
国家(174511)
科学基金(149766)
社会(126099)
社会科(119697)
社会科学(119665)
基金项目(104621)
(104252)
自然(97308)
自然科(95155)
自然科学(95129)
自然科学基金(93501)
教育(90729)
(88240)
资助(84099)
编号(77495)
成果(63056)
重点(61476)
(61181)
(58215)
(56568)
国家社会(53535)
课题(53133)
创新(53018)
教育部(52683)
科研(52504)
期刊
(192617)
经济(192617)
研究(118783)
中国(78230)
学报(64694)
(63425)
科学(59819)
(59456)
管理(58817)
大学(48869)
学学(46098)
农业(40586)
技术(39156)
教育(39007)
(35837)
金融(35837)
经济研究(32812)
财经(32669)
(28234)
业经(28138)
问题(24923)
统计(23299)
(22923)
技术经济(22860)
(21570)
(20832)
图书(20273)
世界(19757)
(19010)
国际(18850)
共检索到607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之光  蔡建峰  
本文建立了基于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的局部调整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价值、"生产率悖论"及信息技术资本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关系3个相关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资本进入生产函数后,导致调整速度减慢,生产绩效降低,从国家层面反映中国存在"生产率悖论"的现象;信息技术资本、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相互之间成对互补,从而否定了Dewan和Min(1997)关于信息技术资本与其他两种生产要素之间成对替代的结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张钧南  
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汝德  
长期增长与短期增长的替代─—应用生产可能性理论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黄汝德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单纯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由于短时期内容易见成效,故呈现短期高速增长的特征。但由于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的技术水平及资源配置能力等限制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因而长期增长必然受...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胡春龙  常逸聪  
本文以我国西部1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劳动的产出弹性、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不断上升,而资本的产出弹性持续下降。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小,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程度较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彭方志  胡松明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对中国经济1991—2007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分别计量了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数量增长率、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制度与观念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制度与观念创新,但是已经有苗头显示,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高及资本积累。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袁欣  
日本“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分析(1886~1920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袁欣“进口替代”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某种产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①。195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臻  
现代经济学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通过能源的边际报酬递减可以有效地重新配置能源,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分工并不一定具有能源消耗的可替代性,还可能提升经济增长而带来能源更高消耗。发挥分工对能源消耗的可替代性必须发挥制度的作用,通过深化分工推进能源可替代性。深化产业间分工、行业内分工与企业内分工是在能源投入增长受控情况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路径,而提升开放程度等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岳平  钟世川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张伟丽  贾善铭  熊雪如  
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采用区域接力增长方式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就增长率而言,区域接力增长发生在2002年。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东部发达省市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部分中西部省市则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宜将这些省市作为接力区域,大力支持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张伟丽  贾善铭  熊雪如  
构建区域接力增长理论模型,初步证明了一个经济体可以采用区域接力增长方式而实现比单个(或某类)区域的快速增长阶段更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增长。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程中存在区域接力增长现象,就增长率而言,区域接力增长发生在2002年。这是中国经济实现长达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东部发达省市正处于增速减缓和结构调整时期,而部分中西部省市则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国家宜将这些省市作为接力区域,大力支持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而实现全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闫庆友  汤新发  
与以往国内相关研究不同,本文首次把社会资本引入生产函数和福利函数,构造了一个四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动态最优化方法求解。模型解释了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之间的经济关系,阐明了实现经济稳态增长的内在机理。模型的求解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自然资本的替代作用,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可以节约自然资本,实现稳态经济增长。文章还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本储量现状,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社会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社会资本实施高度开发并保持合理增长以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建议。这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创新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腊生  樊星  郑金珏  
现有对遗产税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本文以我国稳增长与转结构的双重战略为研究背景,利用扩展的跨期替代模型,从扩大内需实现稳增长的角度,对开征遗产税的消费需求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论证与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开征遗产税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遗产税的消费需求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均与遗产税税率呈正向变动的关系;我国遗产税税率选择在30%50%为宜。最后,针对我国当前开征遗产税的基础性条件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腊生  樊星  郑金珏  
现有对遗产税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及其收入分配效应,本文以我国稳增长与转结构的双重战略为研究背景,利用扩展的跨期替代模型,从扩大内需实现稳增长的角度,对开征遗产税的消费需求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论证与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开征遗产税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稳增长的有效手段;遗产税的消费需求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均与遗产税税率呈正向变动的关系;我国遗产税税率选择在30%~50%为宜。最后,针对我国当前开征遗产税的基础性条件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黄帅  范金  
研究目标: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且自身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全球生产链重构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OECD编制的ICIO数据库,利用结构分解方法和情景模拟法分析我国产业链重构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世界经济整体关联程度在2005~2011年有所上升,在2011~2015年变化并不显著。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涌现的逆全球化对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有所不同。在2011~2015年,中国经济普遍出现国产中间品代替进口中间品的现象,使得对外关联度下降的同时,内部关联度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旺盛的国内需求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生产链重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面影响。研究创新:基于中间品的进口替代视角,探讨全球生产链重构给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两种生产组织方式的差异。研究价值:对于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光强  
将一国经济增长划分为两大体系即公共产业与非公共产业运作体系,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国的经济产出,相互作用的发展表现为一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文章构建了三种基本模式,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出了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