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1)
2023(5685)
2022(4961)
2021(4475)
2020(3902)
2019(8635)
2018(8519)
2017(15850)
2016(8516)
2015(10046)
2014(9764)
2013(9908)
2012(9524)
2011(8699)
2010(8889)
2009(8177)
2008(8251)
2007(7694)
2006(7080)
2005(6663)
作者
(29608)
(24433)
(24241)
(23050)
(15583)
(11817)
(11119)
(9631)
(9444)
(8881)
(8442)
(8301)
(8091)
(8039)
(7851)
(7516)
(7422)
(7324)
(7184)
(7181)
(6272)
(6194)
(6150)
(5714)
(5662)
(5596)
(5534)
(5405)
(5114)
(5090)
学科
(35636)
经济(35589)
(32676)
管理(31912)
(29321)
企业(29321)
方法(15992)
技术(13671)
数学(12301)
数学方法(12135)
(10115)
(10093)
业经(9988)
(9074)
中国(8701)
(8366)
理论(8280)
税收(7870)
(7834)
技术管理(7688)
(7263)
贸易(7258)
(7095)
(7072)
(6827)
农业(6509)
(6467)
财务(6440)
财务管理(6427)
企业财务(6206)
机构
大学(136180)
学院(133762)
管理(52560)
(52525)
经济(51415)
研究(49827)
理学(44562)
理学院(44113)
管理学(43339)
管理学院(43113)
中国(36507)
科学(32121)
(30186)
(27527)
(27096)
(24591)
研究所(24573)
业大(22653)
中心(22487)
农业(22097)
(21553)
北京(19090)
财经(19024)
(17796)
(17313)
技术(17225)
(16880)
(16687)
(16343)
师范(16023)
基金
项目(89375)
科学(69817)
基金(64626)
研究(61839)
(58955)
国家(58547)
科学基金(49109)
社会(37664)
社会科(35684)
社会科学(35673)
(34863)
自然(33676)
基金项目(33623)
自然科(32955)
自然科学(32942)
自然科学基金(32408)
(30050)
教育(28126)
资助(26880)
编号(24772)
成果(21346)
重点(20613)
(19667)
(19457)
(18675)
创新(18524)
计划(17937)
(17464)
科研(17187)
课题(16937)
期刊
(57786)
经济(57786)
研究(39183)
中国(30627)
学报(27117)
(24195)
科学(23069)
管理(21882)
大学(19070)
(19047)
学学(17790)
农业(16719)
教育(14746)
技术(14541)
图书(11142)
(9698)
(9630)
金融(9630)
财经(9523)
经济研究(9467)
技术经济(8586)
科技(8511)
情报(8495)
(8300)
业经(8254)
书馆(7362)
图书馆(7362)
(7330)
论坛(7330)
国际(7306)
共检索到211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泽余  糜仲春  孙永强  
从吸收能力和基于资源理论角度解释了信息技术资源和组织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内在作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说。研究结果表明,组织通过将信息技术资源转化为信息技术能力,从而影响组织的吸收能力,并进而帮助组织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还探讨了潜在吸收能力和实现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不同作用机制,并基于环境权变理论讨论了两种吸收能力和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就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企业吸收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出了建议。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徐二明  陈茵  
以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为基础,从企业吸收能力这一概念入手,剖析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组织管理机制对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和发展的影响。依据吸收能力经典文献对吸收能力的前因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对现有文献中各种思路有一定的整理和明示作用。通过研究两种吸收能力的4类影响因素,辨识出中国企业在吸收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实证方法全面衡量和验证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两者之间以及两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通过模型的构造和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286个中国企业样本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均是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其中代表创新的实际吸收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志  于渤  郝生宾  
本文以我国黑龙江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在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4个构成维度中,企业知识利用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直接的显著相关关系,企业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及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等3个维度与企业竞争优势不存在显著的直接相关关系,而与企业知识利用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结果为培育和提升面向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永平  张浩淼  毛雁征  
本文基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105家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成员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技术创新绩效都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也能促进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另外,企业的吸收能力还能通过竞争优势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发挥间接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齐晓飞  
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的演进形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本文基于对模块化组织这样一种中间形态的网络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背景下,模块化组织中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学习,尤其是知识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动用所处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能力,进行知识的吸收和传递,最终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研究表明,知识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利用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实践中,对于整合网络中其他企业的资源,建立整合竞争优势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云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本文回顾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分析了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蓉  
通过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活动的影响和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以提高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战略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我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赢得和增强竞争优势的相应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绪松,金鑫,胡则成  
本文提出了一个企业竞争优势模型。从质量、业务流程、服务、研究开发、竞争 -合作、组织学习以及企业战略几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 (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可以说信息技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企业应加快信息化改造 ,其关键是构建信息技术基础结构。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基础结构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霞  何健文  
基于社会学方法论中二元对立相消的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层面的组织知识吸收能力与作为个体层面的个人知识吸收能力之间是内在连通的,而不是简单的单向替代或互不等同的关系。通过构建两者的连通模型,本文尝试理清它们的内在"经络"的联动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高照军  张宏如  
本文研究了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与过程机制。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运用技术标准竞争与新制度主义理论,讨论了吸收能力与制度合法性对技术标准竞争力的作用。以泊松回归与生存分析为实证方法,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了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内向型创新提升了技术标准竞争力,这种效应得到吸收能力的加强,但被合法性距离所减弱。同时,企业追求制度合法性的行为提高了技术标准竞争力。外部制度合法性更有利于标准数量衡量的整体竞争力,内部制度合法性更有利于形成首个技术标准。最后,讨论了对企业技术标准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利平  
通过对后发优势假说和吸收能力假说的实证检验,认为初始收入水平低蕴含的后发追赶潜力只是一种外在的可能性,其实现需要积累足够高的吸收能力。从中国区域经济来看,初始收入水平最低的西部地区追赶的潜力最大,初始收入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由于吸收能力较高追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贾慧英  王宗军  曹祖毅  
研发投入波动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信号,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从间断式平衡的收益和风险视角,以2007-2015年867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并检验了研发投入跳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研发投入跳跃并非越高越好,跳跃幅度与组织绩效呈倒U型关系。此外,组织吸收能力和组织所在行业的技术动态性对研发投入跳跃与绩效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即吸收能力越强的组织越有能力在探索式研发与利用式研发之间顺利转换,转换的风险和成本越低;组织所在的行业技术动态性越高,组织进行探索与利用转换的收益越大。该研究结果对组织实施积极的研发管理以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洪进  刘慧  
对高技术产业1996-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技术获取模式、吸收能力和产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只有内部技术获取模式对产业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并未表现出对绩效的显著促进,但是吸收能力能促进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对产业绩效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与国内技术购买、技术改造的交互作用显著,而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作用并未得到证实。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士强  彭纪生  
文章回顾了学界关于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梳理了关于组织吸收能力前因变量的各种观点,认为在吸收能力前因的研究中应该综合考虑相对吸收能力与绝对吸收能力的区分。最后,本研究整合了两类吸收能力的前因,提出了一个整合框架,并对未来的吸收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增耀  王喜  
本文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从产业及其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两个层面,着重探讨吸收能力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汽车行业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带来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在产销量、技术水平、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等方面带来显著变化,并对自主开发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它们通过对吸收能力起关键作用的研发活动大力投资,通过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够有效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