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8)
- 2023(7427)
- 2022(6059)
- 2021(5454)
- 2020(4583)
- 2019(10081)
- 2018(9974)
- 2017(18502)
- 2016(9931)
- 2015(10792)
- 2014(10353)
- 2013(10079)
- 2012(9291)
- 2011(8233)
- 2010(8032)
- 2009(7288)
- 2008(7137)
- 2007(6254)
- 2006(5443)
- 2005(4698)
- 学科
- 济(39476)
- 经济(39438)
- 管理(33460)
- 业(33172)
- 企(26545)
- 企业(26545)
- 方法(18076)
- 数学(16063)
- 数学方法(15959)
- 技术(13728)
- 农(11359)
- 财(10818)
- 业经(9505)
- 中国(9408)
- 学(9172)
- 地方(8365)
- 贸(8343)
- 贸易(8342)
- 农业(8268)
- 易(8064)
- 技术管理(8031)
- 务(7602)
- 财务(7586)
- 财务管理(7578)
- 企业财务(7291)
- 环境(6964)
- 信息(6831)
- 产业(6298)
- 制(5925)
- 划(5455)
- 机构
- 大学(143430)
- 学院(142218)
- 管理(57783)
- 济(55723)
- 经济(54751)
- 理学(50535)
- 理学院(49950)
- 管理学(49103)
- 管理学院(48856)
- 研究(48311)
- 中国(34913)
- 科学(33320)
- 京(33254)
- 农(32497)
- 业大(28473)
- 农业(26091)
- 所(25002)
- 中心(23537)
- 研究所(23260)
- 财(22449)
- 北京(20711)
- 江(20457)
- 财经(18744)
- 农业大学(17849)
- 经(17253)
- 院(17205)
- 范(16887)
- 技术(16778)
- 师范(16563)
- 州(16428)
- 基金
- 项目(106386)
- 科学(83030)
- 基金(78289)
- 家(71593)
- 国家(71015)
- 研究(69955)
- 科学基金(60495)
- 社会(45803)
- 社会科(43598)
- 社会科学(43585)
- 基金项目(42901)
- 自然(41745)
- 自然科(40839)
- 省(40825)
- 自然科学(40824)
- 自然科学基金(40139)
- 划(35881)
- 教育(30576)
- 资助(30371)
- 编号(26735)
- 重点(23666)
- 创(23207)
- 发(22465)
- 计划(22296)
- 部(22280)
- 创新(21865)
- 科研(20878)
- 科技(20050)
- 业(19956)
- 成果(19624)
共检索到200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青 甄峰 康国定
职住空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产生分离现象,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通过实证研究和因素分析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信息技术发展视角入手,分析其对城市职住分离的影响。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获取477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分析。本文提出3个理论假设,通过实证分析得到部分验证:①职业类型对职住分离的影响仅体现在服务业,当仅考虑居民社会经济属性时,从事服务业居民承担的职住分离程度更小;②从居民信息化程度来看,居民的手机上网流量越大、家庭网络时长越长,则承担更大程度的职住分离,但这种正相关较弱,而手机个人拥有数和便携式电脑家庭拥有数与城市职住分离没有相关性;③从个人属性来看,个人月收入对城市职住分离的正相关影响最大,性别、年龄则没有相关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旭 徐逸伦 钟宜根
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以及文化战略的实施使南京市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从新信息技术应用对象、使用主体、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说明南京市新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从城市文化传播、新信息技术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融合、新信息技术对文化空间的重构三个层次来分析新信息技术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的影响,从而使南京城市特色文化得到推广,文化产业衍生出新的产业,文化设施产生扩散,文化产业形成集聚。最后给出了南京市文化空间的发展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新信息技术 文化空间 文化产业 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翔华 陈昕雨 袁丰
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既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反映,也是评判城市空间合理性的重要准则。新就业大学生(取得专科及以上学历且工作未满3 a,在南京无自有住房且租房居住)、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低于2016年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4166元/月,在南京无自有住房且租房居住)和中低收入人群(南京户籍,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074元/月,人均住房面积不大于20 m2)等住房困难人群,普遍面临住房机会不平等的问题,职住关系也呈现出特殊性。论文基于南京市这3类住房困难人群的873份问卷数据,采用两步聚类法对通勤流向模式进行划分,基于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通勤时间和通勤方式的影响因素,并以南京鼓楼区为案例解析住房困难人群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新就业大学生通勤流向主要为内部通勤,通勤时间最短,职住关系受通勤流向和工作单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通勤流向主要为侧向通勤,通勤方式机动化程度最低,职住关系受通勤流向、工作单位和性别显著影响;中低收入人群通勤流向主要为侧向通勤,职住分离程度最高,职住关系主要受到住房类型的显著影响。以鼓楼区为例,论文进一步发现新就业大学生以交通条件为导向、外来务工人员以工作地为导向和中低收入人群以居住地为导向的职住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间重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3)通勤时间基本呈现公司员工>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自由职业的格局。(4)通勤时间和距离与职住比、通勤方式、性别、职业类型、房屋类型、年家庭收入等变量线性关系显著,同年龄、就业密度线性关系不显著。(5)随着职住比的增加,通勤时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结构。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海涛 赵晖 肖天聪
采用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家庭居民交通行为调查(2013年),并结合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讨论了家庭收入、房屋类型、通勤方式等6个变量的职住分离特征及其差异,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各变量同通勤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随着收入的增加,通勤时间和距离呈上升趋势;家庭收入在居住区位选择、房屋类型、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离和时间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2)租住房屋、单位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通勤时间和距离依次呈上升趋势,住房制度的历史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用地市场化驱动的城市空间结构趋向分散,职住空
关键词:
北京 通勤时间 职住错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2010年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问卷调查数据,以通勤时间作为职住分离的主要衡量指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居民的居住行为进行了深层挖掘,并重点关注居住地区、居住条件、住房产权性质、迁居行为四方面居住行为对职住分离程度的影响,以期反映北京城市居民不同居住行为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的差异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居住空间位置是造成居民通勤时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分离具有加剧效应;第二,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表现为住房面积较大的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程度略大;第三,从住房产权性质来看,单位房和租借房群体所能承受的职住分离显著较小;第四,居民迁居与...
关键词:
居住行为 职住分离 通勤时间 北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晖 杨军 刘常平 王珂
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万份调查数据,构建了以通勤时间/距离为基础数据的职住分离度量模型,即基于频数分布法的通勤时间/距离和基于不同时段/区段范围内居民分布结构的"职住分离强度指数"。根据上述判别模型与计算结果,发现:①各样本区居民通勤时间普遍增加,城市外围区轨道交通沿线居民通勤时间多数集中在40分钟以上,自购居民的通勤时间明显高于租住居民。②与非地铁沿线居民相比,轨道沿线居民的职住距离较高,以居住为主的大型外围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明显偏大。③郊区居民职住分离强度相对较大,通勤时间及其变化在远郊区、中心城区以及不同的样本区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差异。④基于差异,简要分析了样本特殊性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简要透析出与房地产价格、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职住分离 轨道交通 空间组织 北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 秦湃 李泽萍 王子饴
本文从城市经济学中居民住房选择模型和就业选择模型出发,构建职住分离影响机制模型,梳理出京津城际铁路影响职住分离的机理,发现关键影响因素是通勤成本,并得出不同人群职住分离程度的初步结论。本文分发1000份调查问卷,利用有无对比和社会统计方法,分析京津城际铁路对职住分离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京津城际开通后,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住分离影响最为明显,对高收入阶层次之,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最小。
关键词:
京津城际 职住分离 影响机制 影响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虎
从当前我国职住关系变化的角度入手,首先探讨了职住平衡与城乡空间结构在因果联系、有效区域和结构构成三个方面的关系。然后,结合南京市江宁区的职住实际情况,认为其存在通勤人口数量巨大、职住服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内部功能关联度较低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与现有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并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乡统筹、职住平衡的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对江宁区的空间结构提出轴向多中心、综合城市、城乡职住单元、综合社区、快速公共交通发展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从"质"的层面实现江宁区职、住间的平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婧 甄峰 张姗琪 孔宇 李智轩
利用天眼查企业数据,以南京市中心城区1 km×1 km格网为基本研究单元,分析2010、2015、2019年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采用MGWR模型探讨企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十年,南京市中心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集聚与扩散作用并存,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明显,由中心城区向外围转移;(2)用地成本、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生产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因素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影响显著且对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为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空间的布局优化提供支撑,以期为南京未来的产业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琪延 曹倩 高旺
文章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Ordered Logit模型分析了职住分离对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测算了两者的空间相关特征。研究发现,职住分离对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城区居民受影响程度大于城郊居民。女性、低年龄、单身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受职住分离的影响更为显著。从空间来看,生活满意度与职住分离存在显著空间负相关关系,主要有高—低和低—高两种表现形式。从地理位置来看,呈高—低负相关的区域多分布在北京东部;呈现低—高负相关的区域多分布在北京西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卉 甄峰
在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智慧养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运用信息通讯技术(ICT)提高老年人社区生活质量成为地理学与规划学等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选取南京市首个智慧平台落户社区——锁金社区为实证调研对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探究信息通讯技术对老年人的社区满意度影响路径,其中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特征属性、个人ICT使用情况、社会支持情况、社区满意度等。结果表明:老年人信息设备的拥有及使用越趋向多元化,其网络活动越频繁;受教育使用水平越高、使用互联网意愿更强烈的老年人其网络活动越频繁;信息通讯技术主要通过社交类网络活动促进老年人的家庭、邻里交往,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社区满意度;与社区建成环境相比,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的社区满意度影响更大。因此,合理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加强老年人与家人、邻里等的联系强度,是提高老年人社区生活质量的一条可行路径。研究结果对于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京祥 陈浩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广亮 甄峰 魏宗财 钱前
移动信息的使用对居民的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是开展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南京市居民个人移动信息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研究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南京市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集中在0.3—0.5之间,调查样本的移动信息化水平指数总体上呈正态分布规律;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相对集聚的地区移动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移动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居民个人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移动信息化水平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年龄、月收入、学历对移动信息化水平影响较大。
关键词:
移动信息化水平 影响因素 南京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