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44)
2023(2869)
2022(2265)
2021(2007)
2020(1725)
2019(3673)
2018(3816)
2017(7138)
2016(3665)
2015(4327)
2014(4280)
2013(4219)
2012(3999)
2011(3416)
2010(3445)
2009(3146)
2008(3157)
2007(3040)
2006(2766)
2005(2572)
作者
(11667)
(9853)
(9697)
(9337)
(6115)
(4572)
(4462)
(3838)
(3698)
(3614)
(3412)
(3315)
(3134)
(3109)
(3014)
(2965)
(2963)
(2913)
(2882)
(2866)
(2572)
(2465)
(2330)
(2230)
(2222)
(2205)
(2198)
(2111)
(1971)
(1932)
学科
(19116)
管理(17369)
(15623)
经济(15613)
(15207)
企业(15207)
技术(10927)
方法(7511)
数学(6266)
数学方法(6208)
技术管理(5908)
中国(5378)
(5362)
(5158)
劳动(5141)
农业(4737)
(4604)
信息(4518)
业经(4423)
(3776)
财务(3759)
财务管理(3756)
理论(3699)
企业财务(3673)
(3367)
产业(3194)
(2834)
总论(2650)
信息产业(2633)
动力(2579)
机构
大学(59550)
学院(58648)
管理(26131)
(24361)
经济(23908)
理学(22118)
理学院(21950)
管理学(21682)
管理学院(21557)
研究(18307)
中国(13156)
(12813)
科学(11059)
(9862)
中心(9093)
(9077)
(9012)
业大(8620)
(8427)
财经(8238)
研究所(8199)
技术(8105)
北京(7955)
(7499)
经济学(7485)
(7284)
师范(7210)
(7198)
信息(7099)
经济学院(6783)
基金
项目(40050)
科学(32021)
研究(29952)
基金(29423)
(25738)
国家(25562)
科学基金(22373)
社会(19527)
社会科(18594)
社会科学(18591)
基金项目(15498)
(15314)
自然(13913)
自然科(13644)
自然科学(13642)
自然科学基金(13429)
教育(13322)
编号(12841)
(12684)
资助(11670)
成果(10737)
(8964)
项目编号(8918)
(8748)
重点(8646)
国家社会(8641)
创新(8524)
(8144)
人文(7620)
教育部(7612)
期刊
(24348)
经济(24348)
中国(14720)
研究(14161)
管理(9369)
学报(9147)
技术(8740)
(8661)
科学(8365)
图书(8055)
(7129)
情报(6496)
大学(6442)
学学(5835)
教育(5710)
书馆(5201)
图书馆(5201)
技术经济(5183)
农业(5135)
科技(4546)
(4412)
论坛(4412)
财经(4303)
经济研究(3861)
理论(3849)
(3734)
实践(3575)
(3575)
业经(3219)
(3114)
共检索到89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周云波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周云波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宁光杰  崔慧敏  付伟豪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受信息技术影响的劳动者如何通过跨行业流动实现再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实证分析地区—行业层面信息技术渗透度对微观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加该行业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概率。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分别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常规任务从业者和非常规认知任务从业者的跨行业流动概率;另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促使高、中技能水平劳动者跨行业流动。针对流动方向的分析表明,从事常规任务劳动者倾向于被动地“向下流动”,流向与原行业“技能距离”较远的行业,并承受一定的工资损失。本研究为科学评估信息技术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影响,以及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就业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文波  李坤望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具有偏向性,但这种影响取决于一个重要的行业特征——劳动力的团队合作程度。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证明,团队合作程度越高的行业,信息技术造成的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越大,且技术水平越高的国家这种效应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分行业跨国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分别控制了其他行业特征、国家特征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深化等因素后,信息技术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在团队合作程度不同的行业以及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显著差异。这从一个新角度解释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楠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就业极化和技能溢价变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极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双重效应。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促进技术创新,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对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技能溢价变动对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高技能与中等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上涨对技术创新具有倒"U"型作用路径,中等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下降对技术创新具有正"U"型作用路径。由高技能相对工资上涨引发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将会逆转其在拐点后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并为企业技术创新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洋  
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同时加剧高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加剧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基于此,应深挖数字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全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推动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构建数字化灵活就业平台,畅通低技能劳动力向上流动渠道;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郝楠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就业极化和技能溢价变动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就业极化对技术创新具有双重效应。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促进技术创新,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对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技能溢价变动对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高技能与中等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上涨对技术创新具有倒"U"型作用路径,中等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间溢价下降对技术创新具有正"U"型作用路径。由高技能相对工资上涨引发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将会逆转其在拐点后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并为企业技术创新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从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抑制技能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和消除人力资本投资阻碍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洋  
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同时加剧高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现象,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加剧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市场极化。基于此,应深挖数字技术创新优势,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全面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推动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构建数字化灵活就业平台,畅通低技能劳动力向上流动渠道;健全劳动力流动机制,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以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小钢  梁权熙  王善骝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林子亮  
技术进步带来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偏向,或者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已是学者们研究甚广的问题。面对21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进步,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做出了信息技术变化、企业组织变革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存在互补关系的理论假设,并运用世界银行2005年和2012年的企业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给予此假设在中国企业环境下的实证支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组织变革都提高了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比例,并且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考虑技术内生性、企业异质性后结论依然成立。论文最后讨论了其可能的深层政策含义与潜在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更多需求。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讨论了促进劳动力技能水平提升、推动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在欧美发达国家就业技能结构由就业"升级"走向就业"极化"的发展背景下,本文针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外溢和城镇化发展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对外贸易和离岸外包增加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则对劳动力技能需求具有"U"型的非线性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抑制了FDI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其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贸易开放弱化了技术进步对高技能劳动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吕世斌  张世伟  
利用1998—2009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极化"现象,即相对于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结合其他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就业"极化"是一个全球现象。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工资和产业规模的影响外,外包、研发投入和高技术资本设备的广泛使用对就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蕙馨  李春梅  
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呈  魏宁康  王潇  
文章采用1978—201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数据进行参数校准,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准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动态特征;稳健性检验表明,市场结构扭曲和生产结构差异对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影响作用有限;反事实实验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会加速中国劳动力份额的调整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空间的提升和其在三大产业中渗透率的提高会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优化,其显著特征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显著下降,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则随着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持续上升呈“驼峰型”变动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