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02)
- 2023(4658)
- 2022(3789)
- 2021(3517)
- 2020(3089)
- 2019(6819)
- 2018(7012)
- 2017(13900)
- 2016(7280)
- 2015(8172)
- 2014(8191)
- 2013(8005)
- 2012(7587)
- 2011(6737)
- 2010(6876)
- 2009(6132)
- 2008(6072)
- 2007(5623)
- 2006(4892)
- 2005(4513)
- 学科
- 济(34932)
- 经济(34911)
- 业(28767)
- 管理(26712)
- 企(23160)
- 企业(23160)
- 方法(14931)
- 数学(13033)
- 数学方法(12925)
- 技术(12610)
- 农(9685)
- 中国(9427)
- 财(8767)
- 农业(7513)
- 业经(7384)
- 技术管理(6855)
- 产业(6637)
- 学(6516)
- 制(6374)
- 务(6324)
- 财务(6307)
- 财务管理(6300)
- 企业财务(6167)
- 体(5889)
- 地方(5724)
- 理论(5442)
- 结构(5377)
- 劳(5297)
- 劳动(5280)
- 信息(5215)
- 机构
- 大学(109770)
- 学院(108839)
- 济(47417)
- 经济(46554)
- 管理(45713)
- 理学(39371)
- 理学院(39009)
- 管理学(38469)
- 管理学院(38262)
- 研究(36333)
- 中国(25849)
- 京(22887)
- 科学(21676)
- 财(19331)
- 农(18087)
- 所(18058)
- 中心(17055)
- 业大(16465)
- 江(16448)
- 研究所(16428)
- 财经(16014)
- 经(14588)
- 经济学(14487)
- 北京(14062)
- 农业(14019)
- 范(13616)
- 师范(13427)
- 技术(13129)
- 经济学院(13110)
- 院(13008)
- 基金
- 项目(75013)
- 科学(60275)
- 基金(55724)
- 研究(54740)
- 家(48754)
- 国家(48418)
- 科学基金(42158)
- 社会(36018)
- 社会科(34322)
- 社会科学(34316)
- 基金项目(29572)
- 省(29036)
- 自然(26879)
- 自然科(26332)
- 自然科学(26327)
- 自然科学基金(25907)
- 教育(25289)
- 划(24196)
- 资助(22665)
- 编号(22459)
- 成果(18226)
- 部(17091)
- 重点(16805)
- 创(16117)
- 发(15896)
- 国家社会(15564)
- 创新(15291)
- 教育部(14820)
- 项目编号(14409)
- 课题(14405)
共检索到160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文波 李坤望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之一,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具有偏向性,但这种影响取决于一个重要的行业特征——劳动力的团队合作程度。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证明,团队合作程度越高的行业,信息技术造成的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越大,且技术水平越高的国家这种效应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分行业跨国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分别控制了其他行业特征、国家特征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深化等因素后,信息技术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影响,在团队合作程度不同的行业以及技术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显著差异。这从一个新角度解释了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林子亮
技术进步带来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偏向,或者说技能偏向型技术变化已是学者们研究甚广的问题。面对21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进步,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特征做出了信息技术变化、企业组织变革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存在互补关系的理论假设,并运用世界银行2005年和2012年的企业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给予此假设在中国企业环境下的实证支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组织变革都提高了企业的高技能劳动力比例,降低了低技能劳动者比例,并且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在考虑技术内生性、企业异质性后结论依然成立。论文最后讨论了其可能的深层政策含义与潜在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小钢 梁权熙 王善骝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周云波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岑 张彩云 周云波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取代了大量以常规任务劳动力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进而可能引发工资极化问题。本文基于扩展的工作任务模型从理论层面剖析信息技术是否会引致工资极化,并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技术会通过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影响工资,这种替代性对劳动者工资水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弱化了城市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提升作用,同时也强化了行业层面信息技术进步对工资带来的负面冲击;该替代性对工资的不利影响在常规任务劳动力群体尤为突出,导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增速较慢,从而产生工资极化现象。本文的研究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工资极化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经验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呈 魏宁康 王潇
文章采用1978—201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数据进行参数校准,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准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动态特征;稳健性检验表明,市场结构扭曲和生产结构差异对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影响作用有限;反事实实验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会加速中国劳动力份额的调整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空间的提升和其在三大产业中渗透率的提高会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优化,其显著特征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显著下降,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则随着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持续上升呈“驼峰型”变动趋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程虹,林丽梅
技术创新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2016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数据,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促进效应,即技术创新投入效应存在;(2)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效应存在差异,其中,非国有企业表现显著而国有企业表现不显著;(3)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两类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同。因此,研究建议:第一,鼓励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创建更加透明的补贴评价机制;第三,在研发创新中注重提升管理效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范东君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省级层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出对不同空间区域粮食生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农业人力资本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说明这两个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出不利于其粮食生产的长期发展;我国西部农业人力资本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说明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出有利于其粮食生产的发展;就全国整体而言,农业人力资本与粮食产量呈正相关,说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出不利于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出 粮食生产 面板数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 差异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李毅 吴思睿 廖琴
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1,42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数字原住民教师和数字移民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不同,探究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的不同需求。数字原住民教师虽比数字移民教师能更加娴熟地使用基本的信息技术,但他们仍然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方面两组教师没有区别,他们都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整合能力。数字移民教师还需要基础技术操作方面更多的实践训练。未来的技术培训应考虑到两者的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培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务伟 杨蕙馨
基于山东省3592位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技术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按重要性大小依次为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与城市人接触的多少、受教育年限、生活中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家中是否有电脑、工作中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就业状况、每年订(买)报纸和书籍费用、健康状况、是否有技术特长、居住村地形、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培训、居住村离最近城市级别和性别;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技术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按重要性大小依次为年龄、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耕地总面积;婚姻状况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技术水平...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信息技术水平 影响因素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傅沂 赵梦晓
选取2008年~2017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和西藏,下同)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基于区域差异性视角研究东、中、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推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作用显著,且在不同分位数水平和不同区域内,这种推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就全国而言,劳动力成本越高,房价上涨对劳动力成本的正向效应越明显。就东、中、西部地区而言,房价上涨对东部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正向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具体来说,东、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越高的省份,房价上涨更容易促使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且东部地区省份这一现象尤为显著;西部地区房价上涨只对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较高的省份会产生正向效应,对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省份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房价 制造业 劳动力成本 分位数回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宁光杰 崔慧敏 付伟豪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关注受信息技术影响的劳动者如何通过跨行业流动实现再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实证分析地区—行业层面信息技术渗透度对微观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加该行业劳动者跨行业流动的概率。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分别通过就业替代效应和结构效应提高常规任务从业者和非常规认知任务从业者的跨行业流动概率;另一方面,行业信息技术渗透度的提升会促使高、中技能水平劳动者跨行业流动。针对流动方向的分析表明,从事常规任务劳动者倾向于被动地“向下流动”,流向与原行业“技能距离”较远的行业,并承受一定的工资损失。本研究为科学评估信息技术发展对劳动就业的结构影响,以及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就业配套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潮
将经济体分为ICT生产部门I、CT使用部门和非ICT使用部门三个部门,假设经济处于均衡增长路径和用于生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劳动力不变,对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后发现,劳动力从TFP最高的ICT生产部门流向TFP较低的ICT使用部门,而TFP最低的非ICT使用部门成为劳动力转入最多的部门,劳动力在三部门间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就业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关系可以充分解释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