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0)
- 2023(8961)
- 2022(7194)
- 2021(6422)
- 2020(5594)
- 2019(12224)
- 2018(12211)
- 2017(23812)
- 2016(12632)
- 2015(13998)
- 2014(13734)
- 2013(13762)
- 2012(12483)
- 2011(10799)
- 2010(11026)
- 2009(10458)
- 2008(10803)
- 2007(9972)
- 2006(8945)
- 2005(8535)
- 学科
- 业(79802)
- 企(74762)
- 企业(74762)
- 济(63154)
- 经济(63089)
- 管理(59505)
- 方法(28336)
- 业经(27069)
- 财(24007)
- 农(21810)
- 数学(20402)
- 务(20299)
- 数学方法(20285)
- 财务(20281)
- 财务管理(20270)
- 技术(20110)
- 企业财务(19317)
- 农业(17179)
- 中国(14086)
- 策(12741)
- 制(12649)
- 划(12613)
- 理论(12577)
- 技术管理(12240)
- 企业经济(12168)
- 和(11988)
- 经营(11245)
- 体(10920)
- 产业(9874)
- 体制(9843)
- 机构
- 学院(194001)
- 大学(187221)
- 济(87043)
- 经济(85712)
- 管理(84527)
- 理学(72233)
- 理学院(71669)
- 管理学(70968)
- 管理学院(70590)
- 研究(57258)
- 中国(46875)
- 财(39807)
- 京(38780)
- 科学(32660)
- 农(31998)
- 财经(31989)
- 江(30365)
- 经(29020)
- 所(28459)
- 业大(27064)
- 中心(26683)
- 经济学(26251)
- 研究所(25362)
- 农业(25137)
- 商学(24380)
- 商学院(24173)
- 北京(23972)
- 经济学院(23838)
- 州(23592)
- 财经大学(23378)
- 基金
- 项目(124062)
- 科学(100672)
- 研究(92585)
- 基金(92569)
- 家(79406)
- 国家(78675)
- 科学基金(70516)
- 社会(61947)
- 社会科(59003)
- 社会科学(58991)
- 省(49358)
- 基金项目(48798)
- 自然(44573)
- 自然科(43651)
- 自然科学(43641)
- 自然科学基金(43018)
- 教育(40627)
- 划(39172)
- 资助(37199)
- 编号(36998)
- 业(32912)
- 创(29902)
- 成果(28173)
- 部(27444)
- 重点(27214)
- 创新(27051)
- 发(26838)
- 国家社会(26399)
- 制(25094)
- 人文(24251)
共检索到290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小钢 梁权熙 王善骝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梁樑 周垂日
信息技术 (IT)生产率悖论描述了从信息技术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和期望收益的不匹配。本文综合国外最新研究进展 ,将关于企业层面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之前为悖论的证实和解释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悖论消失 ;2 0 0 0年以后新悖论出现。对新悖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新悖论存在的问题。最后 ,给出企业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启示。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产率悖论 新生产率悖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杜传忠 郭美晨
自1987年索洛提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后,对其展开的研究与争论一直持续至今。从20世纪80年代末对该悖论存在性的争论和产生原因的解释,到90年代中期美国"新经济"出现对该悖论的质疑,再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条件下对信息技术增长效应的重新审视,关于该悖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伴随着新一场产业革命的孕育、发生,信息技术对经济及产业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和普遍,关于信息技术提升生产率的机理分析、效应评估与实证考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产率悖论 互联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建勋 吴平
有关信息技术投资与生产率增长关系的生产率悖论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生产率悖论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基本消失。近期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投资以多种方式推动生产率的增长,其作用和影响在国家和国际层面、行业和企业层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差异。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
信息技术投资 生产率悖论 企业绩效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治堂
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计算机的投资价值。许多早期的研究发现 ,计算机的应用并没有引起生产率和公司绩效的显著提高。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生产率悖论问题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行业和经济层面 ;另一是企业层面。本文综述了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问题的主要研究和进展情况。
关键词:
信息技术投资 生产率悖论 公司绩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姜建强 乔延清 孙烽
信息技术革命无疑是人类经济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技术进步 ,但是统计上的观察表明 ,自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信息技术革命以来 ,经济不仅没有得到更快的增长 ,而且与此前的年份相比 ,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反而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理论上 ,一般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生产率悖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悖论的几种解释进行考察和评析 ,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熊伟 骆雅洁
信息技术与酒店业的结合给酒店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国外有大量的学者致力于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生产率及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文章通过对广州市高星级酒店的相关调查,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借助AMOS软件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及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功能,以检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酒店业绩的影响。结果显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在高星级酒店业内不存在,前厅应用、客人相关界面应用、餐厅及宴会管理系统及后台应用均对酒店业绩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客人相关界面应用对酒店业绩影响最大,因此应着重投资。文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提升市场整合水平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6—2020年我国2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RIF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及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既能直接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也能通过市场整合间接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且这种影响效应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更显著;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存在“数字鸿沟”,与内陆城市相比,沿海城市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及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更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效应会导致城市间生产率增长差距的扩大,其通过市场整合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中介效应会带来城市间生产率增长差距的缩小。为更好地促进城市生产率增长,各地应高度重视市场整合的中介效应,进一步推进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大对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内陆城市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贯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建立数字政府,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增进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市场整合水平。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丽 胡植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Python爬取上市公司历年年报,实证研究数据要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要素通过增强包括企业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动态能力,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要素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高科技行业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成熟期企业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组织赋能、环境支撑、技术驱动、战略引领与数据要素形成互补效应,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是否存在“数据生产率悖论”。本文对激活数据活力,释放数据价值,触发动态能力,发挥数据要素互补效应,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俊宇 宣烨 杨小东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基于技能掌握、教育经历和用工形式三重劳动力结构视角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ICT应用有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率,并且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熟练职业技能的员工和签订非终身制合同的员工能够与ICT形成互补,进一步激发生产率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ICT生产率效应与ICT劳动力结构互补效应在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知识要素密集的行业和管理者领导经验丰富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基于价值链的考察发现,ICT应用在合作关系管理、营销销售和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对生产率提升明显,在产品服务提升和生产经营环节则作用有限。基于互联网功能的考察发现,ICT应用显著提升了线上采购和营销的效率,对线上开展新产品研发的帮助则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春 陈海东
基于“生产率悖论”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分析了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地级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周期内,信息技术发展显著促进了我国地级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信息技术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消费水平,推动了要素合理配置和消费结构升级,最终提高了生产率水平;在模型中引入城市地理区位和人口规模等虚拟变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且中小城市的提升效应也要高于大城市,以上均证明“生产率悖论”并不符合中国地级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武可栋 阎世平 朱梦春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希望利用数字技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然而,数字技术要充分释放其活力,推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与使用数字技术的劳动力资源良性互动。鉴于此,从理论上构建了数字技术与劳动力通过互补机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采用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及西藏)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进行计量模型的检验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存在互补效应,这种互补效应有利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技术与中、低技能劳动力尚未表现出促进生产率提升的互补效应;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与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效应还存在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快提高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出台劳动力配置政策、合理配置数字技术相关资源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劳动力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宋宪萍 于文卿
数字技术已成为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攀升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经济利益的重要议题。数字技术分别在价值网络、生态网络、技术网络和个性网络实现制造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高端攀升,但数字技术能否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率悖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引擎值得进一步探究。基于UIBE GVC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对中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促进作用均显著,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提升的正向效应最强。面对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瓶颈,要从政府引领、产业创新和企业协同等方面共同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吴耸杰
本文基于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视角,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能力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和“平滑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与周期性波动均表现了明显的惯性特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信息分析与决策水平而有益于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水平的增进,即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效应”。同时也加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而未形成明显的“平滑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增进对其生产效率提升效果十分突出,但在中技术密集型子样本中却表现了显著的“平滑效应”。此外,信息技术能力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呈现了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均未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生产率“平滑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辽 吴耸杰
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视角,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理论阐释并实证检验了信息技术能力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和"平滑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与周期性波动均表现出明显的惯性特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信息分析与决策水平,从而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水平的提高,即表现出明显的"增长效应",但也加剧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从而未形成明显的"平滑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技术能力增强对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十分突出,但在中技术密集型创造业企业中却表现出显著的"平滑效应"。此外,信息技术能力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板块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均未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生产率"平滑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