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77)
2023(9857)
2022(8183)
2021(7544)
2020(6248)
2019(13846)
2018(13484)
2017(26399)
2016(13557)
2015(15036)
2014(14946)
2013(15068)
2012(14194)
2011(12941)
2010(12971)
2009(11919)
2008(11708)
2007(10721)
2006(9697)
2005(8475)
作者
(39466)
(33989)
(33355)
(31743)
(21031)
(16229)
(14967)
(12971)
(12894)
(11918)
(11522)
(11495)
(10461)
(10454)
(10328)
(10108)
(9845)
(9836)
(9637)
(9525)
(8318)
(8218)
(8120)
(7850)
(7679)
(7527)
(7372)
(7359)
(6710)
(6691)
学科
(71993)
经济(71903)
(49231)
(48193)
管理(38988)
农业(32905)
方法(30293)
数学(27831)
数学方法(27677)
(26796)
企业(26796)
业经(20413)
地方(18245)
(16698)
中国(15487)
(12466)
农业经济(12434)
(11727)
(10540)
(10121)
贸易(10117)
(9781)
(9593)
财务(9580)
财务管理(9558)
发展(9532)
(9524)
(9482)
农村(9462)
收入(9341)
机构
学院(206841)
大学(203612)
(90019)
经济(88442)
管理(85428)
理学(74849)
理学院(74114)
管理学(73021)
管理学院(72645)
研究(64249)
中国(51767)
(51328)
(40173)
(39341)
农业(38823)
科学(37791)
业大(35116)
中心(33112)
财经(32023)
(30659)
(30601)
(29422)
研究所(27641)
经济学(27540)
(26609)
师范(26271)
经济管理(25493)
经济学院(25288)
(24343)
农业大学(24221)
基金
项目(143952)
科学(115793)
基金(107849)
研究(107669)
(92837)
国家(91992)
科学基金(80892)
社会(72595)
社会科(68518)
社会科学(68503)
基金项目(58153)
(56267)
自然(50072)
自然科(48940)
自然科学(48929)
自然科学基金(48139)
教育(47778)
(45233)
编号(44365)
资助(42428)
成果(35170)
(32983)
(31591)
重点(31356)
国家社会(31311)
(30758)
(29308)
人文(28578)
教育部(28438)
课题(27996)
期刊
(100146)
经济(100146)
(56497)
研究(54016)
农业(38571)
中国(38175)
学报(31085)
科学(28583)
(28447)
管理(25966)
大学(24996)
学学(23842)
业经(23602)
(22706)
金融(22706)
技术(17165)
(16734)
财经(16098)
教育(14732)
问题(14682)
农业经济(14654)
农村(14288)
(14288)
经济研究(13697)
(13644)
(11916)
图书(11883)
世界(11268)
经济问题(10788)
资源(10765)
共检索到2990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余  朱红根  张利民  
源头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思路,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收官之际,面对经济型政策效果持续性不强问题,迫切需要重视环境、健康及技术信息等非经济型政策的干预功能。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状况,以太湖流域为案例区,通过开展行为实验,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且技术信息干预效果强于环境信息和健康信息,可见农户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垃圾分类效果的重要前提;对不同垃圾类别而言,信息干预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环境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对于有害垃圾,技术信息干预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还发现,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也是信息干预产生显著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各地政府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应当按照“技术信息干预—环境信息干预—健康信息干预”的优先序进行,但也应结合当地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明确欠缺分类的垃圾类别,因地制宜地选择信息干预内容,同时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环境,高效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效果的改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宁  秦富  
目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行为与标准的悖离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CLES的2420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探明了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调研地区出现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有分类意愿、无分类行为,有分类意愿和行为、实际未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二分类,有分类意愿和行为、三分类等四种分类意愿与行为悖离的情况,后三种情况均是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认知上出现了偏差。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奖惩措施、法律法规信任度以及了解程度等主观规范变量和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一致。在农村居民认为有分类行为的前提下,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作为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不分类或标准分类、二分类或标准分类。基于此,提出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分类指导、法律法规保障以及提升农村居民了解程度等促进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婷  张俊飚  何可  童庆蒙  刘勇  
在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加快推动合作化治理,引导农村居民选择合适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是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有效手段。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心理感知与环境干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感知是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容忍程度越低、自身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可能性越大;(2)环境处罚制度对农村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合作治理有促进作用;(3)交互效应分析表明,环保政策宣传和环境处罚制度在农村居民自身环保意识对其生活垃圾合作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切实推动农村居民选择环保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以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而实现"农村美"的目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侯国庆  高鸣  乔光华  
【目的】推进垃圾分类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阐释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以明晰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307份微观样本数据,利用Probit与Ⅳ-Probit方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结果】(1)地方性共识和群体融入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地方性共识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群体融入在地方性共识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较其他村民而言,村内大姓村民更易受到地方性共识的影响,从而更可能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结论】本文认为应重视地方性共识的积极作用,并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对村庄的认同与融入水平,依据不同群体特征采取差异化措施,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振   彭超   刘合光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之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人民群众健康和美丽中国建设,是农村现代生活需要基本具备的条件之一。依靠“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力量规范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对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六个省份1365份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政府保障和社会监督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进行遗漏变量检验、改变样本容量以及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社会监督会弱化政府保障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在政府保障相对缺乏或作用较弱的情况下,社会监督可以充当环境规制的替代机制,推动农户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于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构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互补互成的逻辑机制,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污染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玉敏  白军飞  王金霞  仇焕广  
本文基于2010年底对全国6个省1 118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各类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运用调查数据描述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及排放结构的现状;然后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进行单因素分析;最后,运用计量模型,在控制其他影响的情况下,对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农民人均每天生活固体垃圾排放量约为1.07kg,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省最高,达到1.19kg,而云南省最低,只有0.87kg。厨余类垃圾是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例高达27.6%。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的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左孝凡  康孟媛  陆继霞  
改善农村环境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调动农村居民个体参与意愿是提升农村环境整体治理水平的有力抓手。本文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为例,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通过构建Manski互动效应模型和递归双变量Probit(RBP)模型,实证检验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经验证据。研究发现:(1)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明显的社会互动效应,社区内生互动效应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互联网使用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个体选择性偏误后结果依然稳健,移动互联网成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互联网连通渠道;(3)互联网使用在削弱社会互动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正向影响的同时,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发挥促进效应,整体上削弱效应大于促进效应,但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4)社会互动、互联网使用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影响在性别及互联网连通渠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了加强社区营造建设,激发农村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加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升农村环境数字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凯宁  李世平  王瑛  
基于冀、甘、陕三省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了包含环境情感与环境认知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境情感、环境认知均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环境情感越强烈,环境认知水平越高,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越强;(2)主观规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3)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也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据此,建议政府与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宣教活动,增强农村居民对环境的热爱和向往,提高农村居民环境认知水平,提升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支付意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亚娟  叶凌云  赵敏娟  
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关键,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点,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体作用,可以提高生活垃圾治理的效率与效果,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陕西省863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村庄制度视角出发,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框架,进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村庄制度对农村居民的主观规范和治理态度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进一步显著提升其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意愿及行为;主观规范、分类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分类意愿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受到村庄制度与亲戚朋友等周围人行为的影响,生活垃圾治理的相关村庄制度越完善,周围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越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行为随之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宁  魏同洋  秦富  
[目的] 农村居民付费是弥补生活垃圾治理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系统研究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及影响因素,有益于推动建立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付费制度。[方法] 文章基于覆盖江苏全部地级市的2420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农村居民以不分类处理生活垃圾为主,有约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愿意为治理生活垃圾支付费用,并愿意每户每月支付49.31元或每人每月支付19.84元。(2)健康状况、常住人口、年底净资金、奖惩措施均会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意愿。(3)年龄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底净资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村组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作用、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信任度、奖惩措施、个人环保行为认定、生活垃圾对社区环境影响以及地区变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治理费支付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应合理测定支付标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投入机制、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法规,以引导农村居民支付生活垃圾治理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旭  张越  方向明  
为探讨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否可以成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一种方式,利用2014年全国5个省份典型调查数据,在分析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缴费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的实际费用大约为23.21元/(月·人),农村居民对生活垃圾收运费的支付意愿约为6.50元/(月·户)。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参照农村居民支付意愿收取垃圾费,难以解决生活垃圾收运资金短缺的问题。然而,农村居民对垃圾收运服务的支付意愿是存在的,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和对自身健康程度评价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这种资金筹集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但仍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引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书赫  王成军  
农户参与意向不高、有意向没行为现象是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主要障碍。论文通过引入门槛效应、漏斗效应、异质性和两类特殊外部因素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拓展,构建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认为:意向与行为并不具有天然一致性,两者之间存在有门槛效应及漏斗效应,使得一部分参与意向并未转化为参与行为;知觉控制因子是农户参与行为实际控制条件的代理变量,但它只等价于可从主观衡量的那部分实际控制条件,并未包括隐性外部因素和突发性外部因素;异质性同样是引起参与意向与行为背离的原因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芳  
本文采用了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居民1980—2004年的生活消费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将时间序列划分为四个时段。并分析了四个时期的消费行为特征。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曲英  
识别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确保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源头分类行为意向包含2个维度,影响因素包含7个维度,且借鉴层次分析方法解释说明了影响因素对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力。研究结论可以为城市市政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促进居民实施源头分类提供指导和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