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6)
- 2023(11844)
- 2022(9511)
- 2021(8795)
- 2020(7212)
- 2019(15850)
- 2018(15784)
- 2017(29398)
- 2016(15190)
- 2015(17242)
- 2014(16453)
- 2013(15844)
- 2012(14407)
- 2011(13126)
- 2010(12810)
- 2009(11978)
- 2008(11755)
- 2007(10503)
- 2006(9423)
- 2005(8773)
- 学科
- 济(66202)
- 经济(66142)
- 管理(50472)
- 业(50127)
- 企(41624)
- 企业(41624)
- 方法(26361)
- 中国(23738)
- 数学(22775)
- 数学方法(22604)
- 技术(20879)
- 农(18233)
- 业经(16799)
- 财(16528)
- 贸(13779)
- 贸易(13767)
- 技术管理(13536)
- 易(13515)
- 制(12909)
- 农业(12307)
- 银(11628)
- 银行(11609)
- 行(11188)
- 学(10972)
- 地方(10825)
- 产业(10653)
- 融(10644)
- 金融(10644)
- 发(10439)
- 务(10255)
- 机构
- 大学(219184)
- 学院(216154)
- 济(101083)
- 经济(99567)
- 管理(86723)
- 研究(77477)
- 理学(74247)
- 理学院(73525)
- 管理学(72650)
- 管理学院(72216)
- 中国(60370)
- 京(46675)
- 财(43799)
- 科学(42603)
- 所(37172)
- 财经(35245)
- 中心(35068)
- 研究所(33715)
- 经济学(32587)
- 经(32517)
- 江(31406)
- 农(30549)
- 北京(29864)
- 经济学院(29367)
- 业大(27879)
- 院(27828)
- 范(27224)
- 师范(26994)
- 财经大学(26437)
- 州(24857)
- 基金
- 项目(146192)
- 科学(118707)
- 研究(110918)
- 基金(109720)
- 家(95626)
- 国家(94937)
- 科学基金(82688)
- 社会(75494)
- 社会科(71895)
- 社会科学(71880)
- 基金项目(57188)
- 省(54416)
- 自然(49774)
- 教育(49662)
- 自然科(48812)
- 自然科学(48804)
- 自然科学基金(48064)
- 划(46133)
- 资助(42803)
- 编号(42788)
- 创(36676)
- 成果(34957)
- 国家社会(33733)
- 部(33631)
- 创新(33459)
- 重点(33145)
- 发(32327)
- 教育部(29629)
- 课题(29090)
- 中国(28775)
- 期刊
- 济(107606)
- 经济(107606)
- 研究(68723)
- 中国(48348)
- 管理(35432)
- 财(33612)
- 科学(30006)
- 学报(29865)
- 农(28056)
- 教育(24776)
- 大学(23369)
- 学学(21450)
- 技术(21440)
- 融(20542)
- 金融(20542)
- 农业(19698)
- 经济研究(19273)
- 财经(18424)
- 经(16163)
- 业经(15640)
- 问题(14019)
- 图书(13896)
- 技术经济(13501)
- 贸(13426)
- 科技(12912)
- 业(12735)
- 世界(12613)
- 国际(12059)
- 坛(11466)
- 论坛(11466)
共检索到333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韩先锋 惠宁 宋文飞
在工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实现信息化建设与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构建了关于信息化与技术创新的一个分析框架,从信息提供能力和信息需求水平两个维度,测度了行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并基于2005—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面板数据,考虑到企业规模、市场化水平、技术模仿等因素,利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技术,实证考察了信息化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信息化对中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活动发展的新动力源泉;②信息化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会产生...
关键词:
信息化 技术创新效率 行业异质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廉水 周勇
由于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存在的回报效应,使得衡量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变得复杂。本文以35个工业行业为样本,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分解广义技术进步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采用面板技术估算了这3个部分对能源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渐增强,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明放 韩先锋 安立仁
利用中国工业部门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在考虑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情况下,采用超越对数型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异质效应。研究发现:当前较低的贸易自由化水平并不利于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但贸易自由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即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负向效应有"度"的限制,当贸易自由化水平超过一定强度时,则会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在技术密集度较低,规模较大和污染程度较高的行业中,贸易自由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更大。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技术创新绩效 行业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清泉 卢博科 袁莹翔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和特点,必须大力提升其创新能力,从效率的层面看就是力图最大限度地降低投入而提高产出。通过创新系统理论和技术效率理论,本文应用DEA方法测度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3个行业1999~2006年间的行业R&D效率。研究发现,大中型工业企业近年来R&D效率提升并不明显;高投入强度的行业并不具备显著的效率优势。从长远来看,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投入,创新效率的提升也是不容忽视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博 温杰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出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衡量工业技术进步,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将工业整体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部门,利用行业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我国不同工业部门就业的相应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就业效应 工业结构 数据包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颖 徐佩川 梅开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动力,于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然而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技术创新的效率问题,本文通过数据包络(DEA)的方法对我国29个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并且从DEA有效性,规模收益情况和投入产出冗余三个方面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普遍较低,规模收益状况不理想,投入冗余较多。
关键词:
工业 技术创新 创新效率 DEA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穹 仲伟周 陈恒
区域信息化通过多种因素影响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本文基于工业创新主体的劳动-教育两部门DSGE模型,采用与国际NRI网络就绪指标体系相接轨的信息化测度指标,运用DEA方法测算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基于2011~2015年面板数据,选择空间滞后计量模型,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1)江浙沪地区信息化水平、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呈现高高集聚局面,而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工业技术创新效率为低低集聚局面;(2)区域信息化显著地提高了人才对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边际效应;(3)区域信息化和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戴静 张建华
本文以金融所有制歧视为切入点重新审视了国有经济创新产出问题。通过建立金融所有制歧视下的厂商生产模型,发现在竞争均衡下通过金融所有制歧视获取低成本要素的厂商创新产出较低。同时,本文选取2001~2010年中国地区工业部门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国有经济比重高的地区创新产出较低;进一步的检验发现,金融所有制歧视抑制了国有经济比重的创新活动,进而拖累了地区创新产出。减少金融所有制歧视,有助于提高国有经济及地区创新产出。
关键词:
金融所有制歧视 国有企业 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盛斌 马涛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19个工业部门在1992~2003年期间的国内销售产品和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结果发现各行业的两个垂直专业化的平均比率都在1~10%之间,且数值比较接近,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此外,本文还计算了分行业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并通过计量检验考察了它与垂直专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工业行业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越低,其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
关键词:
中国 工业部门 垂直专业化 国内技术含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爱栋 蓝菁 马贤磊 许实
土地价格市场化是中国要素价格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2007-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用地相对价格变动对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投入调整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内,东部地区工业用地相对价格上升抑制了工业用地需求,并诱致了非土地要素对工业用地的替代,但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并没有显著观察到土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动的短期诱致替代效应;长期内,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诱致了能源与物质资本节约型和知识资本使用型技术的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特征仅在东部地区得到了显著支持,在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都不显著,这与中国政府主导型的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改革特征密切相关。未来中国应以土地价格市场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晓泓 张超
基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本文通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2000-2009年的能源效率和CO2减排潜力。实证结果表明,以既定最优生产前沿为参考,中国工业部门的总体能源效率偏低,减排潜力较大;各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行业能源效率与减排潜力呈现差异性动态变化。本文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差异性碳税政策、灵活利用碳市场机制、强化节能技术研发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加强企业环境执法监管等举措来推动中国工业部门提高能源效率及减少CO2排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邵军 管驰明
本文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全部样本行业的能效均值基本维持在50%至60%水平之间,能效水平总体不高。能源使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行业间差异,采掘业能效水平均值要高于轻工业和重工业。总体能效水平以2002年为拐点,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轨迹。采掘业能效水平在考察期内有所波动,但基本能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重工业呈缓慢上升态势,而轻工业则在2002年以后出现了大幅下降。通过计算标准差,我们也未发现能效出现行业趋同。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强度的降低、外资规模的增加对行业能效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青松
迄今为止尽管中国工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工业部门的改革仍不尽人意,但改革前经济生活中那种令人窒息的死气沉沉的懒散状态已经被沸沸腾腾的商海潮一扫而光。城市里一幢幢花样翻新的写字楼和贸易大厦高悬着醒目的商业广告,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这一切不仅令俄罗斯人,而且今西方人赞叹不已。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确实正在结出硕果。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评估改革以来中国工业效率变动的走势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之间效率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效率走势和造成差异的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爱菊 权瑞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定量测度了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和能源投入冗余度。研究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主要工业部门中,诸如通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能源效率比较高;而石油加工等资源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工业各部门中,大多数部门的能源效率偏低,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
能源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技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冯根福 刘军虎 徐志霖
本文认为,既有的许多有关中国工业部门研发行为的研究文献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进行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效率的角度,重新设计了量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行为的指标与变量,并对中国35个工业部门的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上述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提高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工业部门 研发效率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国工业部门流动性研究:产业组织一个新观点
转型期间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要素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分析
贸易、技术、制度与中国工业部门工资溢价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反弹效应研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吗?——基于2002—2013年高技术1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中国工业部门的行业间资源错配研究
信息化水平对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两阶段分析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测度与节能潜力:基于随机前沿方法的分析
开放经济对专利创新溢出效应的行业差异分析:基于广东省工业部门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