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14)
- 2023(12758)
- 2022(10312)
- 2021(9357)
- 2020(7518)
- 2019(17054)
- 2018(16864)
- 2017(32338)
- 2016(17162)
- 2015(19351)
- 2014(19423)
- 2013(19250)
- 2012(18221)
- 2011(16733)
- 2010(16800)
- 2009(15521)
- 2008(15355)
- 2007(13657)
- 2006(12633)
- 2005(11963)
- 学科
- 济(87354)
- 经济(87281)
- 业(46492)
- 管理(44766)
- 企(33964)
- 企业(33964)
- 中国(31201)
- 方法(28812)
- 农(25543)
- 数学(24723)
- 数学方法(24583)
- 地方(23896)
- 业经(21237)
- 农业(17812)
- 财(17083)
- 贸(16725)
- 贸易(16710)
- 易(16209)
- 制(15647)
- 学(15224)
- 发(15015)
- 产业(14718)
- 银(14436)
- 银行(14418)
- 融(14135)
- 金融(14135)
- 行(14065)
- 地方经济(13551)
- 环境(12560)
- 技术(12398)
- 机构
- 大学(253291)
- 学院(252590)
- 济(117332)
- 经济(115363)
- 研究(97201)
- 管理(93220)
- 理学(78482)
- 理学院(77543)
- 管理学(76505)
- 管理学院(76008)
- 中国(75444)
- 京(55856)
- 科学(55314)
- 财(51318)
- 所(48981)
- 研究所(44224)
- 中心(42661)
- 财经(40447)
- 农(40406)
- 江(38390)
- 经济学(38155)
- 经(36850)
- 北京(36332)
- 范(35058)
- 院(34879)
- 师范(34714)
- 经济学院(34301)
- 业大(32872)
- 农业(31137)
- 州(30763)
- 基金
- 项目(162663)
- 科学(129842)
- 研究(122664)
- 基金(119342)
- 家(103761)
- 国家(102927)
- 科学基金(87774)
- 社会(81893)
- 社会科(77859)
- 社会科学(77846)
- 基金项目(61785)
- 省(61330)
- 教育(54001)
- 自然(52040)
- 划(51810)
- 自然科(50858)
- 自然科学(50846)
- 自然科学基金(50008)
- 编号(48914)
- 资助(48460)
- 发(41883)
- 成果(41097)
- 重点(37201)
- 部(36642)
- 国家社会(35625)
- 发展(34653)
- 展(34106)
- 课题(34035)
- 创(33463)
- 中国(32001)
- 期刊
- 济(136573)
- 经济(136573)
- 研究(83010)
- 中国(57839)
- 农(39347)
- 财(37313)
- 学报(36851)
- 管理(36373)
- 科学(36096)
- 大学(28382)
- 融(27399)
- 金融(27399)
- 农业(27100)
- 教育(26753)
- 学学(26278)
- 经济研究(23626)
- 业经(22240)
- 技术(21291)
- 财经(20952)
- 问题(18734)
- 经(18426)
- 贸(15913)
- 世界(15261)
- 图书(15139)
- 业(15017)
- 国际(14705)
- 技术经济(12949)
- 经济问题(11825)
- 坛(11823)
- 论坛(11823)
共检索到403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尹海洁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化 产业结构 劳动力结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锦 张午敏
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产向二产和二产向三产的两次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平均劳动收入的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8年五个观测时间点的CHIP数据进行检验,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克服转型时期劳动者就业状态的样本选择性偏误,使用Probit模型估计了不同时期劳动者进入各行业的概率变化,并用Mincer方程估计了各行业的工资方程,最后通过Brown分解从产业结构角度识别了劳动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禀赋变化在其中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引致较大规模的就业再匹配,同时行业生产率也会较快提高,从而带动劳动收入快速增长。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相比,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行业生产率提升速度下降,平均劳动收入增速显著放缓。因此,维持行业生产率持续提高对于保持劳动收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收入差距扩大,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效应发挥了缩小组间收入差距的作用,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天宇 姜秀芳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党晶晶
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波及诸多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目前这二者之间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转移 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党晶晶
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波及诸多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但目前这二者之间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何化解这些困境,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力转移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永 蒋永穆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劳动力市场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服务化促使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出现工资极化现象,进而导致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的就业极化。在就业极化过程中,劳动者就业技能障碍阻碍就业升级,对就业极化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中国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及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职业就业份额分解方式,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中国劳动力市场极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是导致劳动力市场极化的重要原因,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职业就业比重变化几乎全部源于产业部门之间就业比重变化的贡献。劳动力市场极化阻碍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加,不利于扩大内需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而缓解这一不利影响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屠秋钰 童昱清
21世纪信息爆发的产业革命背景下,中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经济产出从依靠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溢出性过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服务业和高精尖技术行业,同时又是产业的转型发展和依靠人才的内生增长模式。国民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经济稳定紧密相关,但是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使得劳动力价格和自身生产价值的脱钩。文章认为,要发挥人力资本在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外部性作用,减少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加强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产业革命 人力资本 劳动力价格扭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泰 刘艺
本文梳理了产业结构变迁的两个维度(即合理化和高级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机制,并选择1998-2010年中国省级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关指标数据建立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的实证研究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总体上,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两个维度均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变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对城市化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田洪刚 李晓倩 于坤旭
产业结构早熟属于"逆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化的范畴,挤压了制造业空间,会诱发产业结构回退,造成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借助Duarte和Restuccia (2010)三部门模型,探讨了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早熟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在全国层面与东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早熟存在"U"型关系。(2)由于在分区域层面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早熟的拐点值不一样,不同省份未来经济发展策略的着力点存在较大差异。(3)劳动力逆向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加剧了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早熟。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未来需要通过兼顾互联网的就业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准确研判区域差异,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中的积极作用,解决产业结构早熟问题。
关键词:
互联网发展 产业结构演化 劳动力逆向转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林 黄晓霞 朱学义 包耀东
本文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探讨信息化水平对产业升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劳动力素质结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并采用29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产业升级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信息化水平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中介作用来实现。另外,信息化水平对劳动力素质结构未产生两极分化现象,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较高素质劳动力比重需求上升。
关键词:
劳动力素质 产业升级 信息化 中介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胜达 敬莉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演变从国际经验可知,是以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次更替为标志的。新疆作为资源优势地区,其产业结构的变迁总体符合客观规律。但又有着自身特定演化路径。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着整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文中试图运用VAR模型对1978年-2010年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阐释新疆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变迁的动态演化关系。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解释。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闫肃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测算了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同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产业分布等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变迁均是居民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转移的短期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辛冲 石春生 陈湘锋
基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引发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良性循环:劳动者收入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层级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弱→产业利润低→劳动者收入低;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的联系,深入挖掘了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储备高素质人才的机理;揭示了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力成本能够从扩大内需、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消费结构 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新安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而且与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一起引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本文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探讨了顺应产业结构规律的再就业对策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民春 李根生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对中国2000—2012年37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劳动力上升对第二产业具有微弱的增促作用,而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这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对比东、中西部城市的实证结果发现,目前区域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合理差距并没有导致东部"去工业化"的发生,而是有助于东部城市内的工业高端化和产业服务化,同时对中西部工业化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