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03)
2023(17473)
2022(14536)
2021(13631)
2020(10879)
2019(25202)
2018(24784)
2017(47570)
2016(26002)
2015(29274)
2014(29247)
2013(28897)
2012(26432)
2011(23848)
2010(23482)
2009(21310)
2008(20470)
2007(17782)
2006(15714)
2005(14131)
作者
(74823)
(62307)
(61825)
(59024)
(39513)
(29711)
(28109)
(24348)
(23783)
(22054)
(21206)
(21078)
(19818)
(19686)
(19172)
(19144)
(18499)
(18299)
(17801)
(17614)
(15408)
(15376)
(14908)
(13987)
(13968)
(13957)
(13721)
(13667)
(12534)
(12300)
学科
(109060)
经济(108946)
管理(72998)
(68890)
(54324)
企业(54324)
方法(47960)
数学(41946)
数学方法(41535)
中国(32320)
(31160)
(25495)
业经(24811)
(23777)
地方(21749)
农业(21197)
(20567)
贸易(20553)
(20027)
环境(19006)
(18606)
(16700)
理论(16561)
(15994)
银行(15939)
技术(15847)
(15524)
财务(15449)
财务管理(15424)
(15266)
机构
大学(370277)
学院(366987)
(152367)
经济(149439)
管理(143932)
研究(128826)
理学(124558)
理学院(123164)
管理学(121134)
管理学院(120476)
中国(96178)
(79771)
科学(79343)
(67216)
(64412)
(62039)
研究所(59090)
中心(57373)
业大(56008)
财经(54432)
(52028)
北京(50486)
(49733)
(48647)
农业(48586)
师范(48193)
经济学(46809)
(46696)
经济学院(42380)
(42053)
基金
项目(254823)
科学(200901)
研究(186440)
基金(186314)
(163674)
国家(162364)
科学基金(138602)
社会(118994)
社会科(112822)
社会科学(112794)
基金项目(98129)
(97409)
自然(88892)
自然科(86855)
自然科学(86835)
自然科学基金(85307)
教育(84527)
(82793)
资助(76223)
编号(75162)
成果(61310)
重点(57469)
(56494)
(55227)
(52485)
课题(51578)
国家社会(50088)
创新(49115)
科研(48596)
教育部(48343)
期刊
(162315)
经济(162315)
研究(109693)
中国(70364)
学报(60981)
(56902)
科学(55237)
管理(51700)
(49339)
大学(45843)
学学(42830)
教育(41028)
农业(39921)
技术(30794)
(29869)
金融(29869)
经济研究(27492)
财经(26195)
业经(25634)
(22580)
图书(21932)
问题(21461)
(21425)
技术经济(17808)
理论(17705)
科技(17622)
(17515)
(16980)
世界(16489)
现代(16041)
共检索到537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传清  邓明亮  
基于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根据拓展的STIRPAT模型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采用超效率SBM-DDF模型和Luenberger分析方法测算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引入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结构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信息化水平影响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效应和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具有显著节能降碳效应,能够直接推动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信息化水平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业态更新效应、结构优化效应间接促进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为加快实现信息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升全要素碳生产率,应以数字化发展为总抓手,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绿色低碳科技支撑;以“新四化同步”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低碳环保新业态;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万建香  王姗姗  
社会资本用于解释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崭新而有效的视角,然而,将社会资本引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客观。本文考察社会资本综合属性的同时,关注水资源,以兼顾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客观性,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在省际间发展相对均衡,未引入水资源导致高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低估环境污染;②总体而言,社会资本促进环境技术进步,抑制环境技术效率;单维度而言,社会资本的网络维度对提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影响,而信任维度有负影响;③政府环境规制和科技水平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资本禀赋结构对其有负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帆  孙琳琳  
文章基于我国20多年来对外贸易的国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外溢中的信息化(ICT)外溢是否促进了我国TFP增长。结论显示,由于进口贸易带来的ICT外溢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同发达国家的进口贸易。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包群  许和连  赖明勇  
本文将出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分为出口部门自身相对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两类,来考察出口贸易如何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以出口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为基础,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主要通过对非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然而出口部门相对要素生产率优势对增长效应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目前人力资本积累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出口贸易未能与人力资本充分结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华萍  
本文计算了从1993年到2001年间中国29个省份的生产率增长数据的曼奎斯特指数,然后通过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不同教育水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有利影响,而中小学教育对于效率改善具有不利影响;而且,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的有利影响是通过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向更有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再分配实现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京虎  
在互联网经济崛起背景下,新兴技术、跨境电商产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形成了反哺作用。为探究跨境电商发展、新技术促进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经济关联,本文基于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对新技术创新绩效、跨境电商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下的时变衰减模型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第一,新技术创新绩效对生产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和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第二,跨境电商发展水平对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生产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跨境电商发展水平能够通过优化资本和人力要素结构,间接促进生产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三,新技术创新绩效和跨境电商发展的交互作用,能够通过资本推动效应的角度促进生产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技术创新绩效和跨境电商发展的交互项,可以通过资本和人力两类渠道促进流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韩海彬  张莉  
本文基于2002~201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建立了以农村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以考察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第二,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于第一门槛值时,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跨越第一门槛值后,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当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高于第二门槛值时,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第三,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度普遍偏高,并且农业信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苏洪  刘渝琳  
本文分析了"初始规模条件路径依赖"、"文化堕距阻碍"和"制度约束陷阱"3种潜路径对TFP增长存在的负向影响,并建议政府实施让权和限权,加大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将潜路径对TFP的负向影响降到最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菲  闫书淇  
绿色生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环境保护税是促进企业绿色生产的有效手段。以中国环境保护税征收标准改革为自然实验,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贝叶斯时空统计方法考察了环境保护税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环境保护税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且在东部地区、工业发达及污染严重的地区作用显著。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保护税可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路径影响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环境保护税法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全面构建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体系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生喜  
由于要素投入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决定了不同时期要素质量的差异。在生产函数中,把所有时间的要素投入不加区分地作为“同质”投入品是不合理的,其结果是测算TFP增长率时产生系统偏差。为了消除这种偏差,有必要对各个时期的要素投入品作同质化处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艳  
本文以我国2007-2016年旅游产业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化水平及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固定效应分析、工具变量法以及系统矩估计四种方法证实了旅游产业集聚化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基于系统矩估计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化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妍  
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是"十三五"时期建设洁净新疆、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1999-2014年新疆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扩展SBM(Slack Based Measure)超效率模型及ML(Mamlquist-Luenberger)指数对能源和碳排放约束下各行业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各行业TFP对期望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结论显示:(1)各行业的TFP普遍偏低,最佳效率前沿主要由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妍  
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向低碳化、集约化转型是"十三五"时期建设洁净新疆、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1999-2014年新疆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借助扩展SBM(Slack Based Measure)超效率模型及ML(Mamlquist-Luenberger)指数对能源和碳排放约束下各行业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各行业TFP对期望产出增长的贡献度。结论显示:(1)各行业的TFP普遍偏低,最佳效率前沿主要由轻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成;(2)绝大多数行业的TFP都明显增长,主要表现为由效率前沿面整体外移引发的增长效应,但追赶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显著;(3)新疆工业总体及高、中、低强度产业的TFP增长贡献度都在缓慢波动中下降,对大规模要素投入的生产依赖性并未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仍居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汪锋  解晋  
文章使用199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基础核算中国各省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CO_2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逐渐增大,但CO_2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正在逐渐下降,表明能源使用效率有所提升。(2)环境要素对产出增长表现出阻碍作用,且东部比中西部更为明显。(3)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经济增长正逐渐由资本、劳动、能源和以CO_2排放量为代表的环境容量等要素投入转变为可持续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4)教育投入、自主研发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外商投资的存在使中国成为实质上的"污染避难所"。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启超   孙广生  
传统文献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讨论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文献探讨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去错配”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本文在Hsieh和Klenow错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智能资本,将要素错配的研究拓展至三种要素的情形。研究发现,引入智能资本以后,要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间名义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智能化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借助广东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1)企业智能化的实施存在非随机性,规模越大、重复劳动强度明显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机器人。(2)通过构造匹配样本,使用PSM-DID加权估计发现,相比于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在使用前和使用后企业间生产率离散程度显著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20.9%。(3)对于从不使用机器人的样本,随着行业层面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其产出只能“被动”减少,因此,应当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帮助企业适应智能化转型。(4)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的影响在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