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1)
2023(17900)
2022(15057)
2021(13734)
2020(11511)
2019(25975)
2018(25850)
2017(49704)
2016(27309)
2015(30490)
2014(30362)
2013(29768)
2012(26959)
2011(24287)
2010(24097)
2009(22429)
2008(22030)
2007(19354)
2006(17192)
2005(15390)
作者
(81378)
(67812)
(67279)
(63951)
(43036)
(32471)
(30287)
(26285)
(25787)
(24053)
(22936)
(22919)
(21568)
(21302)
(20886)
(20750)
(20509)
(20095)
(19509)
(19329)
(16978)
(16483)
(16314)
(15343)
(15097)
(15070)
(15019)
(14955)
(13601)
(13402)
学科
(106449)
经济(106302)
管理(84148)
(76572)
(63807)
企业(63807)
方法(46568)
数学(39918)
数学方法(39498)
中国(30337)
(30306)
(29387)
业经(25532)
(24593)
(23557)
地方(21420)
环境(20272)
农业(19421)
(19231)
财务(19153)
财务管理(19119)
(18847)
贸易(18839)
(18269)
企业财务(18199)
理论(17686)
技术(17063)
(16965)
(16888)
银行(16819)
机构
大学(394296)
学院(390361)
管理(152657)
(152492)
经济(149095)
理学(132414)
研究(132134)
理学院(130906)
管理学(128630)
管理学院(127926)
中国(96312)
科学(84308)
(84223)
(71860)
(69159)
(66725)
业大(62558)
研究所(61042)
中心(59463)
财经(57675)
(57057)
农业(54602)
北京(52467)
(52439)
(50609)
师范(50014)
(47951)
经济学(46301)
(45994)
财经大学(42987)
基金
项目(272735)
科学(213705)
基金(198858)
研究(193780)
(175777)
国家(174375)
科学基金(149051)
社会(123501)
社会科(117011)
社会科学(116981)
基金项目(106193)
(105911)
自然(98461)
自然科(96140)
自然科学(96111)
自然科学基金(94363)
(89831)
教育(87891)
资助(80479)
编号(77607)
成果(62556)
重点(61181)
(59247)
(57315)
(56345)
课题(53188)
创新(52752)
科研(52289)
国家社会(51446)
(50534)
期刊
(164491)
经济(164491)
研究(112610)
中国(73014)
学报(69956)
(62779)
科学(60407)
(55243)
管理(54358)
大学(51737)
学学(48822)
农业(42484)
教育(38987)
(31967)
金融(31967)
技术(30648)
财经(28240)
业经(27054)
经济研究(26267)
(24119)
问题(23095)
图书(22048)
(21616)
(19808)
科技(19802)
理论(18813)
业大(18146)
现代(17521)
技术经济(17493)
实践(17182)
共检索到563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鹏程  刘杰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稳增长、降排放的转型阶段,信息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必要研究考察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能否减少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理论上,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中间影响机制包括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基于2011—2016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模型,采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对中间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论表明:1)信息化发展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水平,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替换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稳定;2)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信息化发展通过引发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进而起到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在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研究信息化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雯翠  
以2003—2012年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效应模型与分位数回归等方法检验信息化与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SO_2)、工业烟尘等三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发现,信息化能够有效降低工业SO_2与工业烟尘的排放强度,对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当污染排放强度较低时,信息化对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十分明显;当污染排放强度较高时,信息化的作用不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瑞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影响的促进效应、抑制效应及净效应。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的抑制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41. 34%,促进效应增加了城市环境污染19. 58%;在促进效应和抑制效应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21. 77%;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均显著为负,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降低作用超过了增加作用;随着第二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减,第二产业的集聚弱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随着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净效应递增,第三产业的集聚强化了产业集聚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雯翠  
关键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敏  
以经济集聚的负外部性为切入点,基于2005~2012年276个城市的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对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排放之间存在着平滑转换机制效应,两者因转换机制的不同而呈现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低时,经济集聚显著降低了城市环境污染排放,减排效应明显;而当城市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一定值时,经济集聚对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减排效应受到抑制而减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思   房克雷  
【目的】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是推动环境保护数据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方式,本文旨在研究试验区建设如何影响环境污染,为充分释放试验区的政策效能,助推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算274个地级市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基础上,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探究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特征。【结果】(1)试验区能够显著降低所在城市的环境污染,在样本缩尾、改变样本分割比例、改变机器学习算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2)试验区能够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以及环境规制3条路径,对城市环境污染产生间接抑制作用。(3)在异质性方面,试验区在非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市以及较高污染城市具有显著降低城市环境污染的作用。【结论】因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试验区推动环保发展;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发挥绿色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与环境规制的关键作用,减轻环境负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江茹  
伴随FDI规模扩大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提高,FDI对城市环境影响效应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基于我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污染物排放量和FDI数据,通过构建分位数和GWR模型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城市FDI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关系,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在不同城市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排放显著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人均GDP对污染排放正相关且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在污染排放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城市,FDI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慧  扎恩哈尔·杜曼  
文章采用2011—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别探讨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绿色技术创新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异质性环境规制能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其中正式环境规制的作用更显著;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的缓解作用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缓解本地的环境污染,还能降低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水平;异质性环境规制缓解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显著优于短期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在正式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作用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对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美娟  李在军  宋伟轩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城市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灰色关联、空间计量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时空关联影响、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与PM_(2.5)污染具有显著为负的时空关联性,其时序关联强度均值为负,呈"W"型波动变化,且空间关联强度负值城市占比较高。(2)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邻近城市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促降本地PM_(2.5)污染的积极作用。(3)环境规制促降PM_(2.5)污染的重要中介变量分别是工业生态效率和技术水平,环境规制通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达55.69%,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PM_(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为4.85%。(4)环境规制对PM_(2.5)污染的影响呈现空间异质性,其并不能有效降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PM_(2.5)污染,而对西部城市PM_(2.5)污染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驰  钟水映  
根据武汉城市发展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构建了城市发展综合指数,运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和工业"三废"分别进行耦合分析并建模,探究武汉城市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环境显著相关,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废水排放总量呈"N"型变化,由于城市非农人口的增加,生活废水排放的增加超过了环境技术进步和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减排的贡献,使废水排放总量目前呈上升趋势;武汉废气排放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正"U"型,目前也呈上升趋势。基于研究结果分析,提出促进武汉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祝树金  尹诗姝  钟腾龙  
文章使用2003-2016年全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城市高铁开通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改变模型设定和样本范围以及替换被解释变量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但这种影响效应具有地区差异性,对属于"两控区"或者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而言,高铁开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西部地区的抑制效应比东、中部地区更为明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飞宇  赵爱清  
近年来,"雾霾"等污染现象的频繁出现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本文选取了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全面回归分析了FDI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在城市间都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60%以上的城市处于"高—高"型和"低—低"型的空间集群中。在此基础上,空间自相关模型表明FDI的引入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具有"污染光环"和"污染天堂"的双重效应。不同地区的FDI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在种类和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国在引进外资上需及时加强对某些新污染源的关注,同时注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纪祥裕  
基于中国26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具有正显著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改善污染问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互动性的增强可以抑制城市污染排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污染排放的空间溢出显著为负;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交互项的空间溢出不受地理阈值的影响,并且能够显著改善相邻城市的环境污染;对集聚的外部性进行分析发现,MAR外部性会加剧污染,而Jacobs和Porter外部性能够显著减少污染,MAR外部性以及Porter外部性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都能够有效抑制污染排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培材  王忠  
以2003-2010年中国261个地级市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官员更替对地区环境有短期的负面影响;更替发生当年,地区污染加重;在接任官员的任期内,官员对辖区环境有积极影响。同时,地区环境状况也受官员特征的影响,如异地调任的市长对地区环境的消极影响更大;地区污染程度随着官员任期的延续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变化。因此,在我国城市污染的治理中,应合理调整官员的调任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官员考核指标,应是治理城市污染的重要治本措施之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可  豆建民  
文章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集聚的污染外部性作用机制理论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验证,并计算了能反映各城市集聚的污染程度指数。结果发现,产出规模、产出结构和产出效率是导致污染的主要原因,产出规模导致的污染占总污染的1/3;集聚所引起的产出效率和成本的提高反而加重了环境污染。大城市的集聚对周围城市有较大的临近污染效应,使成本对污染的约束作用失效;中国城市的集聚水平与集聚的污染效应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分异趋势,东部地区城市的集聚水平较高,集聚的污染效应却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省会城市的集聚是环境有效率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集聚的环境效率高于中小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