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31)
2023(15548)
2022(12492)
2021(10969)
2020(8921)
2019(20066)
2018(19344)
2017(37220)
2016(19901)
2015(22306)
2014(21914)
2013(21488)
2012(19733)
2011(17795)
2010(17692)
2009(16374)
2008(15338)
2007(13613)
2006(12093)
2005(10611)
作者
(58796)
(48725)
(48582)
(46050)
(30958)
(23372)
(21940)
(19005)
(18790)
(17233)
(16719)
(16594)
(15529)
(15310)
(15216)
(15131)
(14407)
(14306)
(14289)
(13888)
(12111)
(12013)
(11919)
(11184)
(11086)
(10984)
(10735)
(10685)
(9771)
(9589)
学科
(86576)
经济(86487)
管理(60012)
(55332)
(43732)
企业(43732)
方法(37265)
数学(33536)
数学方法(33279)
中国(31580)
(27602)
金融(27601)
(25330)
银行(25285)
(24372)
(24191)
(23915)
地方(22372)
业经(19994)
(18000)
环境(17626)
农业(17066)
(16503)
(15969)
财务(15922)
财务管理(15899)
(15690)
贸易(15676)
企业财务(15380)
(15116)
机构
大学(281203)
学院(280583)
(116765)
经济(114360)
管理(107123)
研究(96002)
理学(92273)
理学院(91275)
管理学(89705)
管理学院(89211)
中国(77832)
(58900)
科学(58451)
(54370)
(51610)
(47158)
中心(46703)
业大(44387)
财经(43741)
研究所(42937)
(41481)
农业(40514)
(39973)
经济学(37470)
北京(36372)
(35333)
(34869)
师范(34403)
经济学院(34243)
(34195)
基金
项目(196418)
科学(154685)
基金(144482)
研究(139061)
(128177)
国家(127171)
科学基金(109070)
社会(91691)
社会科(87236)
社会科学(87213)
基金项目(77131)
(76221)
自然(70680)
自然科(69071)
自然科学(69051)
自然科学基金(67819)
(64529)
教育(62518)
资助(57580)
编号(54127)
重点(44675)
(43169)
成果(42885)
(42742)
(40702)
国家社会(39387)
创新(38273)
科研(37840)
课题(37370)
教育部(36710)
期刊
(120707)
经济(120707)
研究(80265)
中国(54688)
学报(48861)
(46393)
科学(41773)
(41482)
(40012)
金融(40012)
大学(36569)
管理(36387)
学学(34596)
农业(30565)
教育(24256)
财经(21892)
技术(21504)
经济研究(20242)
业经(19690)
(18754)
问题(17625)
(16346)
图书(15055)
(13547)
理论(13406)
(13111)
科技(12550)
技术经济(12414)
商业(12319)
现代(12244)
共检索到4171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科  熊子怡  黄细嘉  佘赛男  
文章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信息化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检验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该效应在政府环保支出较少和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地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加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验证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信息化建设在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失衡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加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磊  刘常青  韩民春  
本文基于2003—2015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首次借助“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建设显著改善了企业专利质量,促进发明专利而非“短平快”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显著增长。信息化建设仅提高了企业发明专利的产出效率,对其申请质量改善的影响并不明显。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机会识别、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组织形式这三个渠道为企业创新活动赋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玉桃   彭文祥   张萱  
以2000—2018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效率提升效应与合作协同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而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低耗能、低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表现为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东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数字减排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递减态势。因此,应着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数字技术应用,行业间排放数据共享与传递,建立效率提升与合作协同机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有序实现碳中和提供数字助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恒硕  李绍萍  刘洋  张建华  
文章基于构建“四化”衡量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减排视角下“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作用机制及影响关系。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省际“四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突出表现为扩张性负解耦,且解耦演进过程中省份间存在时间及空间差异性;地区间“四化”与碳强度的关联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现象;短期内“四化”与碳强度的动态响应较为明显,远期而言“四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果逐渐减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分别呈现“N”型“、倒N”型、“U”型和“倒U”型的作用趋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善成   张云矿   张彦彦  
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数据,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发展显著扩大了不同技能水平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通过借助工具变量和“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后,所得结论依然稳健。研究还发现,信息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为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数字经济带来生产效率变革的同时兼顾收入公平,加快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保障女性劳动力获得岗位的机会平等,推进信息和数字要素均等化,使“数字红利”覆盖更广泛群体。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慧鹏  周小亮  
低碳城市建设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境规制政策,而且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基于2005~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DID模型,探究低碳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所得结论依旧成立;(2)低碳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更大;(3)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增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机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对实现低碳发展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构建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支宇鹏  卢潇潇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是促进数据资源整合与运用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吸引资本等要素聚集,为城市创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采用2009—2019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中部地区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对三类城市的创业促进效应高于一二类城市,对一般地级市的促进作用高于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从资源配置和营商环境两个角度检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内在机制后发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来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且这种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地带和城市中存在异质性。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应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产业组织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借鉴东部地区在大数据运用领域的先进经验,推进数据要素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加快政府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开放水平,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营商环境水平;推进大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促进数据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聚集。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月涛  胡子煜  王云  
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文章研究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代表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政策对地区污染排放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可显著降低地区污染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研究得到同样结论,进一步说明研究结果的稳健性;调节效应模型检验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地方财力增长可有效驱动自贸试验区的减排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自贸区建设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总体而言,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助于降低地区污染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雯翠  
关键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金磊   黄远标  
跨境电子商务是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畅通双循环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利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跨境电子商务对城市创业活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有助于提高城市创业活力;机制分析显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主要是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扩大市场规模来激发创业活力;异质性分析显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的创业效应具有U型特征,在一般行政等级的城市、内陆城市、服务业行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从政策效果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对创业活动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普惠性,但是并未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创业活动,未能进一步发挥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高城市创业活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为契机,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信息消费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没有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开展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具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信息消费主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供给侧上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需求侧上扩大市场需求是其影响数实融合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显示,信息消费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活力高、非资源型城市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城市中更为敏感。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开放效能,推动数实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贸区设立构建准自然试验,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型开放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加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并且自贸区的制度协调成本越低、授权力度越大,其融合效应越明显。机制检验证实,自贸区设立可以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实融合,供给侧的数字技术水平提高和需求侧的市场需求扩大是其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自贸区设立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分割高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好的地区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地区更为敏感。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自贸区辐射带动邻近地区的数实融合效应只在长期中有效,而在短期内并不明显。本文研究结论可为推动数实融合走深向实提供新的理论释义与现实参考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凯旋   张树山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掘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开放效能,推动数实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自贸区设立构建准自然试验,利用2011—2021年284个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制度型开放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加速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并且自贸区的制度协调成本越低、授权力度越大,其融合效应越明显。机制检验证实,自贸区设立可以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实融合,供给侧的数字技术水平提高和需求侧的市场需求扩大是其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自贸区设立的数实融合效应在市场分割高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好的地区以及具有商业信用优势的地区更为敏感。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自贸区辐射带动邻近地区的数实融合效应只在长期中有效,而在短期内并不明显。本文研究结论可为推动数实融合走深向实提供新的理论释义与现实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