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94)
- 2023(10510)
- 2022(8263)
- 2021(7388)
- 2020(6163)
- 2019(13440)
- 2018(13656)
- 2017(27303)
- 2016(14558)
- 2015(16402)
- 2014(16256)
- 2013(16035)
- 2012(14689)
- 2011(13260)
- 2010(13043)
- 2009(12258)
- 2008(12110)
- 2007(10863)
- 2006(9800)
- 2005(8803)
- 学科
- 济(64145)
- 经济(64079)
- 管理(43192)
- 业(42417)
- 企(32415)
- 企业(32415)
- 方法(26463)
- 数学(23215)
- 数学方法(23088)
- 中国(20349)
- 农(19131)
- 业经(16501)
- 财(15890)
- 产业(13446)
- 贸(13090)
- 贸易(13085)
- 制(12890)
- 易(12781)
- 农业(12694)
- 地方(12688)
- 学(11594)
- 技术(11042)
- 银(11035)
- 银行(10998)
- 行(10496)
- 环境(9882)
- 务(9711)
- 财务(9688)
- 财务管理(9670)
- 融(9456)
- 机构
- 大学(218950)
- 学院(218244)
- 济(94279)
- 经济(92667)
- 管理(85295)
- 理学(73751)
- 研究(73312)
- 理学院(73023)
- 管理学(71988)
- 管理学院(71611)
- 中国(55402)
- 京(45756)
- 科学(44630)
- 财(42980)
- 农(39800)
- 所(36992)
- 财经(34844)
- 业大(34603)
- 研究所(33711)
- 中心(33279)
- 农业(31679)
- 经(31597)
- 江(31282)
- 经济学(29536)
- 北京(28612)
- 经济学院(27065)
- 范(26471)
- 师范(26111)
- 院(25962)
- 财经大学(25856)
- 基金
- 项目(146322)
- 科学(114985)
- 基金(107248)
- 研究(104012)
- 家(95038)
- 国家(94300)
- 科学基金(79938)
- 社会(69168)
- 社会科(65811)
- 社会科学(65794)
- 基金项目(57475)
- 省(56726)
- 自然(50724)
- 自然科(49540)
- 自然科学(49522)
- 自然科学基金(48684)
- 划(47827)
- 教育(45535)
- 资助(41964)
- 编号(41494)
- 成果(33080)
- 发(32974)
- 重点(32703)
- 部(31858)
- 创(30597)
- 国家社会(29581)
- 创新(28709)
- 科研(27835)
- 课题(27383)
- 教育部(27129)
- 期刊
- 济(100233)
- 经济(100233)
- 研究(61667)
- 学报(37487)
- 中国(37067)
- 农(36055)
- 科学(32539)
- 财(31053)
- 管理(29786)
- 大学(27378)
- 学学(25956)
- 农业(24339)
- 融(20314)
- 金融(20314)
- 业经(18378)
- 经济研究(17643)
- 财经(17182)
- 技术(16283)
- 教育(15660)
- 问题(14929)
- 经(14851)
- 业(12503)
- 图书(12252)
- 商业(11903)
- 贸(11846)
- 理论(11656)
- 技术经济(10979)
- 科技(10583)
- 实践(10544)
- 践(10544)
共检索到315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溪薇
文章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测算了信息化对我国产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并分析出我国信息化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方式为“能源要素替代”。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化还未能有效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2007年后,信息技术要素入对能源要素产生了替代效应,对降低产业能源强度的贡献达到80.30%。为更好发挥信息化对降低我国产业能源强度的作用,提升产业能效,需要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信息化 能源强度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锋
本文利用1997—2006年我国省际间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化资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信息通讯技术资本存量和能源强度存在着负相关,即信息通讯技术资本的投入可以有效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然而,具体分析却发现,通讯资本的投入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信息资本的投入反而会提高能源强度。研究还发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却是背离关系。
关键词:
信息化 ICT资本 能源强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樊茂清 郑海涛 孙琳琳 任若恩
本文以中国1981~2005年33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序列等数据为基础,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建立了一个包括33个部门的联立方程计量模型,研究了能源价格变化、"体现型"的技术进步、"非体现型"的技术进步、ICT投资和非ICT投资对中国33个部门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上涨、ICT资本投入及其体现的技术进步等因素有效地降低了中国大部分部门的能源强度。同时,能源价格变化、技术变化和ICT三大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带有很大的部门差异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樊茂清 周亚颖
根据1980~2005年投入产出表,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能源价格、技术变化以及ICT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自治的技术进步带来了能源节省。随着时间的推移,ICT投资的调整速度逐渐衰减。
关键词:
能源强度 ICT投资 技术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晓微 石秀庆 王颖慧 廖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瑞 丁日佳 尹岚岚
本文首先给出了1985年以来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基于29个省(市)1985-2004年的截面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之间的Panel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克逸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我国已经加入WTO,面对开放的市场条件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如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由于信息技术可以低成本扩散,而且具有边际收益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产业信息化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化 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贵 苏志炯
产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只有企业高度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才有坚实的基础。针对我国产业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减少产业成本,加快产业成长步伐。
关键词:
产业信息化 产业成本 政策选择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忠庚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from 1993 to 1997 and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from 1993 to 1995 are measured with the informatization index model The paper also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ed factors \;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志伟 樊亚平 罗浩
文章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7—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测度并分析了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与2007年相比,2019年中国大部分省区市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所有省区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有所提升,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强度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既能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也能降低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面板门槛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三区间、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处于第二区间时,产业结构高级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能力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汪小英 王宜龙 沈镭 李小漫 杜强涛
信息化的外部性导致技术溢出,促使信息化对能源强度产生空间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误差模型并基于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空间自相关性,研究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大小以及不同区域间的空间效应,测度了中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强度和信息化水平,揭示了信息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机制。结果表明:(1)信息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地区空间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中国30个省(市、区)之间相邻地区呈现出相似聚集的分布情况;(2)信息化水平、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3)信息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某一地区的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提升会促进该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相邻地区信息化水平每变动1%,空间效应使得本地区能源强度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1.396%。建议各地区重视信息化水平在降低地区能源强度的作用;构建信息化发展推动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地区间合作交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文婷
文章采用2002-2014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矩估计方法,研究了信息化发展对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化影响。得出的结论为:从全国层面看,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均有较好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对第二产业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中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第三产业却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剑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催化作用。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明显。文章论述了信息化对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提出加强流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速流通产业发展的进程,丰富流通产业发展的形态和内涵。
关键词:
信息化 流通产业 信息流 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