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90)
- 2023(12711)
- 2022(10283)
- 2021(9304)
- 2020(7747)
- 2019(17598)
- 2018(17361)
- 2017(33675)
- 2016(17685)
- 2015(20226)
- 2014(19923)
- 2013(19713)
- 2012(18540)
- 2011(16878)
- 2010(16671)
- 2009(15546)
- 2008(15072)
- 2007(13240)
- 2006(12171)
- 2005(11470)
- 学科
- 济(102364)
- 经济(102278)
- 管理(49987)
- 业(46032)
- 方法(39816)
- 数学(35983)
- 数学方法(35798)
- 企(34756)
- 企业(34756)
- 中国(27475)
- 农(22531)
- 地方(21551)
- 财(21029)
- 业经(19686)
- 贸(17049)
- 贸易(17035)
- 易(16571)
- 学(16221)
- 制(16101)
- 农业(15655)
- 融(14642)
- 金融(14641)
- 银(14547)
- 银行(14533)
- 行(13943)
- 地方经济(13834)
- 环境(12793)
- 发(12621)
- 产业(12521)
- 和(12370)
- 机构
- 大学(263790)
- 学院(258195)
- 济(129057)
- 经济(127114)
- 管理(99447)
- 研究(94471)
- 理学(84778)
- 理学院(83913)
- 管理学(82861)
- 管理学院(82354)
- 中国(75588)
- 财(57832)
- 京(55831)
- 科学(50591)
- 财经(46209)
- 所(46155)
- 经济学(43403)
- 中心(42780)
- 经(42309)
- 研究所(41370)
- 经济学院(39146)
- 江(37236)
- 农(36022)
- 北京(35839)
- 财经大学(34415)
- 院(33352)
- 范(32099)
- 师范(31860)
- 业大(31581)
- 州(29423)
- 基金
- 项目(166907)
- 科学(133983)
- 基金(126668)
- 研究(125203)
- 家(109289)
- 国家(108493)
- 科学基金(93799)
- 社会(86222)
- 社会科(82140)
- 社会科学(82125)
- 基金项目(65350)
- 省(59217)
- 自然(55721)
- 教育(55223)
- 自然科(54524)
- 自然科学(54512)
- 自然科学基金(53651)
- 资助(52068)
- 划(50408)
- 编号(49079)
- 成果(41715)
- 部(39066)
- 国家社会(38758)
- 重点(37245)
- 发(37081)
- 教育部(34664)
- 创(33606)
- 中国(33525)
- 人文(33372)
- 大学(32288)
- 期刊
- 济(141859)
- 经济(141859)
- 研究(84157)
- 中国(50362)
- 财(44366)
- 管理(37171)
- 学报(35936)
- 科学(33511)
- 农(32806)
- 融(28772)
- 金融(28772)
- 大学(28193)
- 学学(25784)
- 经济研究(25610)
- 财经(24721)
- 农业(22222)
- 经(21437)
- 技术(20998)
- 教育(19870)
- 问题(19143)
- 业经(18855)
- 贸(17933)
- 图书(17758)
- 世界(16555)
- 国际(16051)
- 技术经济(14650)
- 统计(14357)
- 理论(13009)
- 业(12923)
- 书馆(12634)
共检索到406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孙琳琳 郑海涛 任若恩
本文在行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ICT资本深化、ICT生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以及ICT使用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从研究结果看,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于ICT资本深化的贡献以及ICT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ICT使用还未带来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由于中国处于ICT扩散的初期,尽管ICT有着很高的扩散速度,但ICT资本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低,信息化将在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小钦 袁凯华
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理论。利用1999-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验证了城市化首先通过自身规模扩大推动经济增长,其次通过规模经济的正向外部性,加快了要素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驱动。以此为基础,本文根据链式法则进行贡献程度的测量,以分析当前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的特点。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依靠加快要素积累为主、固定资本渠道占据主导地位、物化资本要素优势明显的特点;当前的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十八大提出的城市化战略仍有一定距离。
关键词:
城市化 经济增长 驱动机制 特点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卫民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曾经以人口红利释放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但随着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减,经济转型中人口数量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作用有赖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文章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作为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可以用劳动效率来替代。中美两国劳动效率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管理红利,实证计量结果则表明管理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8%。基于此,认为中国应加大管理要素投入并提高管理对数量庞大的劳动者的有效激励,充分提高劳动努力程度,提升劳动效率,从而为稳定中国的中高速增长、推进供给侧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卫民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曾经以人口红利释放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增长,但随着当前人口红利的消减,经济转型中人口数量的优势要继续发挥作用有赖于劳动效率的提高。文章认为管理对劳动的有效激励可以提高劳动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因此通过管理实现的效率优势就体现在劳动效率的高低上,管理红利作为管理获得的效率优势或超额收益可以用劳动效率来替代。中美两国劳动效率数据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存在管理红利,实证计量结果则表明管理红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8%。基于此,认为中国应加大管理要素投入并提高管理对数量庞大的劳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卫民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存在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是金融发展能够增进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但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1995-2014年我国省际经验数据表明,金融发展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不仅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而且降低了资本积累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形成和劳动力投入,对外开放、城市化、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增进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金融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抑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卫民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存在前提条件,这一前提条件是金融发展能够增进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但我国的金融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平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两极分化。1995-2014年我国省际经验数据表明,金融发展抑制了地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不仅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而且降低了资本积累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形成和劳动力投入,对外开放、城市化、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增长,财政支出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增进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金融促进经济增长,必须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促进金融平衡发展。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抑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少甫 王伟 董登新
根据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以1995~2009年中国省级数据为对象,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考察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这种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转化可以优化人力资本的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有助于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
关键词:
人力资本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分位数回归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永乐 吴群
利用1999年~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在经济增长初期,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逐渐增大,但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耕地非农化水平随经济增长会逐渐减小,即随经济增长耕地非农化水平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化趋势。土地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国家政策对耕地非农化亦有影响,研究表明:①耕地非农化在人均GDP达到31468元(1999年不变价)时出现拐点,若经济以目前速度持续增长,预计2018年前后,"吃饭"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②借鉴环保观念和措施,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宣传,完善土管制度,建立三级目标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转型过程的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我们通过一个无限期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拐点"。同时利用中国大陆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中存在"拐点值",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超过"拐点值"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因此,逐步放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领域,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应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鹏 周娟
文章利用2001—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多数情况下,在旅游产业的不同增长水平,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基本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并且大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充分体现了旅游产业增长对信息化的强烈依赖。随着旅游产业增长水平的提升,旅游产业增长会越来越依赖信息化和资本,旅游产业将逐渐从信息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信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2)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增长的贡献随着旅游产业增长水平的提升而小幅下降。对第二个结论,文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在经典增长理论框架下,将1952-2011年以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为节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估算了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率,并对增长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发现:整个时期各区域发展中资本的贡献率均最高;随着经济环境及政策等的改变,不同阶段各区域发展中要素贡献率有所变化;整个时期各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均属高度粗放型。各区域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维持资本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并不断加大教育及科技投入,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 要素贡献 政府政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席艳玲 牛桂敏
选择碳排放衡量环境质量,从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对碳排放情况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利用1996—2019年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主要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态势,但就人均碳排放量而言,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中国尽管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人均碳排放量却仍远低于美国,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的增速都明显放缓。(2)人均国民收入与人均CO2排放量呈"N"型关系,表明单靠收入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产生减排效应,即收入减排效应是不确定的。(3)对高收入国家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减排效应和市场开放的减排效应均比较明显;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因它们在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处于中低端和相对被动地位,两种效应都尚未显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鞍钢 刘生龙 马振国
利用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索洛增长理论入手,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均产生不利影响。再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构造了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收集和使用中国1990~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进行实证检验,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推理结果。实证研究还表明:(1)初始的人均GDP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条件收敛的情形;(2)人力资本投资、储蓄率和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叶剑平 马长发 张庆红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和空间面板数据剥离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9年、1992-2000年、2001-2009年全国土地要素贡献率分别是19.31%、13.93%和26.07%。研究结论:(1)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方法因为加入了空间相关性的影响而使得分析结果可能比普通面板分析方法结果更可靠。(2)中国当前表现为逐渐高效的外延式增长,较高的土地贡献率和土地弹性可能更符合当前各地方政府为获取GDP政绩争相扩地以及愈发达地区土地渴求愈强烈的经济现实,土地供给政策的制定在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亦应更多考虑次发达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
关键词:
土地要素 空间面板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樊士德
基于劳动力流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提出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可能存在四个命题,并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存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推动率"两个指标,最后从区域递归视角针对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整体效应的强弱性与显著性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2000-2005年、2006-2011年期间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率分别为0.84%、0.12%,远低于学界1.5%-1.72%的估算,即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弱正效应"而非"强正效应",而且这一效应会随地区差距的拉大而变得更弱。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中国经济增长 区域递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时空差异的分析
入境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于1996—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西部自然资源对东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路径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信息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城镇化、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经济增长、民生改善与地方官员晋升再考察——来自2000-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