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2)
2023(8895)
2022(7110)
2021(6527)
2020(5403)
2019(12385)
2018(12129)
2017(23822)
2016(12525)
2015(14702)
2014(14422)
2013(14268)
2012(13258)
2011(12022)
2010(11700)
2009(10935)
2008(10743)
2007(9237)
2006(8199)
2005(7598)
作者
(34418)
(28725)
(28690)
(27428)
(18539)
(13649)
(13169)
(11194)
(11080)
(10139)
(9913)
(9804)
(9229)
(8983)
(8968)
(8918)
(8518)
(8373)
(8244)
(8006)
(7301)
(6907)
(6886)
(6626)
(6516)
(6396)
(6253)
(6096)
(5675)
(5665)
学科
(64594)
经济(64534)
管理(36205)
(35063)
方法(31232)
数学(28733)
数学方法(28608)
(26523)
企业(26523)
中国(20623)
(16521)
(16328)
(13584)
贸易(13576)
(13302)
业经(13066)
农业(11127)
(10902)
地方(9927)
(9851)
金融(9851)
(9675)
银行(9669)
(9392)
财务(9368)
财务管理(9351)
(9297)
(9100)
企业财务(9079)
(9044)
机构
大学(189507)
学院(184351)
(91040)
经济(89851)
管理(72940)
研究(65453)
理学(63047)
理学院(62444)
管理学(61766)
管理学院(61409)
中国(52071)
(40591)
(39609)
科学(34247)
财经(33372)
经济学(31335)
(31188)
(30838)
中心(29641)
经济学院(28570)
研究所(28240)
(25530)
北京(25275)
财经大学(25215)
(24674)
(23182)
(23025)
师范(22856)
业大(22361)
商学(20731)
基金
项目(123191)
科学(99890)
基金(95260)
研究(92631)
(82141)
国家(81572)
科学基金(70885)
社会(64736)
社会科(61643)
社会科学(61630)
基金项目(48987)
(42553)
自然(42106)
教育(41756)
自然科(41243)
自然科学(41235)
自然科学基金(40620)
资助(39453)
(36831)
编号(35715)
成果(30411)
(29914)
国家社会(29525)
重点(27481)
教育部(26729)
(26429)
中国(26364)
人文(25333)
(25030)
大学(24422)
期刊
(91370)
经济(91370)
研究(57929)
中国(33869)
(30381)
管理(25686)
学报(25487)
科学(24373)
(23303)
大学(20076)
(19107)
金融(19107)
学学(18485)
财经(17790)
经济研究(17265)
农业(16115)
(15347)
教育(15253)
技术(13876)
(13387)
问题(13112)
业经(12433)
世界(12414)
图书(11775)
国际(11702)
(9899)
技术经济(9396)
统计(9365)
理论(9055)
(8172)
共检索到274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善成   张云矿   张彦彦  
基于2011—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和城市数据,分析了信息化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发展显著扩大了不同技能水平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通过借助工具变量和“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后,所得结论依然稳健。研究还发现,信息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为此,应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数字经济带来生产效率变革的同时兼顾收入公平,加快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保障女性劳动力获得岗位的机会平等,推进信息和数字要素均等化,使“数字红利”覆盖更广泛群体。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卢晶亮  
资本-技能互补性假说认为,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与设备资本的互补性更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设备资本的快速积累,会拉大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本文利用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08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与省际数据,实证考察了设备资本积累对我国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995—2008年间城镇劳动者技能工资差距持续扩大;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显示,设备资本积累对技能工资差距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晶亮  冯帅章  
贸易开放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复杂的,而收入不平等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现有关于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文献大多着眼于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或技能工资差距,而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关注则不多。文章利用1992-2009年国家统计局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系统地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不同部门、不同技能水平的城镇劳动者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贸易开放对制造业的性别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分技能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无显著影响,主要是拉大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性别工资差距;(3)贸易开放是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来影响性别工资差距的。因此,从保护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技术差距是决定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探讨日益兴起的国内价值链与地区间技术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省份两两配对进行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了地区间技术差距,而在考虑国内价值链贸易之后,区际双边贸易则扩大了地区间技术差距,反映出国内价值链贸易主导了区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这一结论在以方言异同、遗传距离、地理距离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生产率动态分解进一步显示,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效率的空间收敛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价值链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在初始技术差距较大的省份间、国内价值链位置差异较大的省份间以及东部和中西部省份间更强。最后,纳入全球价值链后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全球价值链贸易参与不平衡带来的技术差距具有矫正作用,而传统区际贸易则放大了传统对外贸易依赖差异造成的技术差距。总体而言,本文从国内价值链这一全新视角为探索新时代中国技术差距收敛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袁冬梅  马梦姣  
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通过劳动力需求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改变东道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和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行业工资差距,并且这种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投资动机和进入方式的不同,FDI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并表现为地区差异。基于中国服务业的经验分析发现:外资进入通过增加低工资行业的相对就业规模和提升高工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适应中国低技能劳动力丰裕而高技能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劳动力市场条件;在以垂直型和合资型FDI为主的地区外资进入具有显著的扩大行业工资差距效应,而在以水平型和独资型FDI为主的地区这一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努力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并充分保障低技能劳动力的权益,积极鼓励和引导水平型FDI进入并适度减少垂直型FDI的引入,持续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并不断缩小技术差距,进而在高效利用外资的同时缩小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万宗  谭诗羽  夏大慰  
中国产业政策的执行对企业间工资差距有何影响?文章首先考虑加入了产业政策因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从理论上将产业政策对企业工资影响分解为补贴转移效应与竞争效应两种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说:企业将部分政策补助用于生产,此时支付的更多工资等同于财政的直接补贴;同时,企业工资水平也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产业政策通过促进或抑制行业竞争改变企业效率,从而对企业的工资水平产生一种间接影响,即竞争效应。使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中国式"产业政策抑制企业效率带来的负向竞争效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挺   郭娜   赖剑锋  
本文研究在应对贸易一体化时我国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和技能分布如何作出相应的反应。利用2010—2020年期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联合国贸易数据(UNComtrade)等构造面板,在控制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对以所受教育为基准的中级和初级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有负面影响,对高级和中级技能组间的工资差距则有积极影响。且前者对于劳动技能的均值和分布具有负向作用,后者则有正向作用。因此,外贸活动会诱发技能极化,而工资差距解释了由贸易导致技能极化作用的50%。此外,在中年工人组以及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收入差距特别是高中级技能组间的收入差距所带来的技能极化问题更为突出。鉴于一国的技能分配会长远地影响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和不平等,因此,了解工资收入分配的变化并在政策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至关重要,本文在劳动保障和教育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席艳乐  吴承骏  黄威  
本文基于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匹配数据,采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了制造业数字化对中国不同收入分布企业工资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数字化有助于企业工资收入的增长,但对高工资收入水平的企业影响最大,从而显著扩大了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并且呈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制造业数字化对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因企业所有制类型、地区分布、资本密集度和内部管理成本而异。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证明,制造业数字化通过生产率渠道、创新渠道和产出规模渠道扩大了企业间工资收入差距。本文为客观评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微观证据,对分配关系合理调整、制造业平稳数字化转型亦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强  刘英  
基于"资本—技能互补"假说和ALM任务模型,构建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双嵌套CES生产函数理论模型,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器人可以促进个体工资增长,且女性工资的增长幅度大于男性,从而缩小了性别工资差距;(2)从技能水平看,机器人在教育技能中等和"软技能"较高的劳动力群体中对性别工资差距缩小的作用更为明显;(3)从市场分割看,机器人对于缩小城镇地区和机器人密集区的性别工资差距效果明显。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汪平  张孜瑶  
股权资本成本是高管薪酬制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影响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历史时期,对不同市场化进程下的股权资本成本与高管—员工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基于公司治理因素与经营绩效因素的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高管平均薪酬与职工平均薪酬之比作为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量化指标,(1)分别研究股权资本成本和市场化进程对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资本成本与薪酬差距负相关,市场化进程与薪酬差距正相关;(2)针对市场化进程变化的横向效应和纵向效应进行细化分析,得到了纵向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的结论。这样的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菊  刘新  
采用1997—2011年面板数据的变截距及变系数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的城市化率、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就全国而言,城市化率、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就地区而言,大部分地区城市化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半数以上的地区其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其影响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其政策含义在于,可通过建立城市反哺农村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相昱  何甜甜  
本文结合数字化发展背景,就数字化转型发展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进行机理分析,并通过采用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价值。研究表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了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水平,但也同时加大了高管与普通员工间的收入差距。将企业按其所有权性质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缓解了企业内部收入不平等的现象。进一步地,溯源租金产生于不确定性的研究表明:市场风险和市场化进程是影响数字化转型扩大薪酬差距的重要渠道。基于此,应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企业生态链合理化收入分配制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谢鹏  
本文利用2000~2015年全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行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地生财"行为总体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以地生财"行为会带来"人地失调"的城镇化格局、"去工业化"效应和扭曲的公共品供给结构,进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以地生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各区域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改革当前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摆脱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路径依赖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米运生  李丹  
基于金融自由化视角,本文从积极和消极影响两方面重审此问题。自由化缓解信贷空间错配问题,储蓄流出农村并被配置于相对高效的城市和工业部门;金融自由化意味着农村将获得逐渐增加的公共政策支持;国有银行反应过度,降低农户相对经济地位但后果并不严重;银行基层机构和部分农村储蓄本来就外生于农村经济;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低金融需求抑制了农村金融供给过度调整的不利影响;配置效率改善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农户金融机会减少的)消极影响,自由化总体上缩小城乡差距。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康志勇  
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年份里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即货币流通速度在持续下降。本文将社会分为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两个部分,考察了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货币需求行为,验证了高收入群体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远大于低收入群体。这意味着改革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新增的货币量不仅要满足总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还要满足收入差距上升所引致的需求。因此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增长速度便会高于收入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应不会全部体现为通货膨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