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00)
- 2023(10927)
- 2022(8492)
- 2021(7708)
- 2020(6273)
- 2019(13613)
- 2018(13699)
- 2017(25251)
- 2016(13575)
- 2015(15090)
- 2014(14748)
- 2013(13627)
- 2012(12224)
- 2011(10807)
- 2010(10946)
- 2009(10124)
- 2008(9878)
- 2007(9045)
- 2006(8137)
- 2005(7201)
- 学科
- 济(49691)
- 经济(49634)
- 管理(44295)
- 业(40304)
- 企(34373)
- 企业(34373)
- 中国(20100)
- 技术(16240)
- 方法(14890)
- 业经(14433)
- 农(14308)
- 地方(13235)
- 财(12746)
- 学(11934)
- 技术管理(11761)
- 制(11642)
- 数学(11584)
- 数学方法(11431)
- 理论(10777)
- 农业(9691)
- 体(9638)
- 银(9431)
- 银行(9402)
- 行(9037)
- 产业(8846)
- 发(8822)
- 信息(8770)
- 融(8710)
- 金融(8703)
- 环境(7988)
- 机构
- 大学(185114)
- 学院(185086)
- 管理(71324)
- 济(69730)
- 经济(67904)
- 研究(64719)
- 理学(60457)
- 理学院(59694)
- 管理学(58629)
- 管理学院(58268)
- 中国(48031)
- 科学(40740)
- 京(40354)
- 财(32904)
- 所(31575)
- 中心(30004)
- 江(29844)
- 农(29823)
- 研究所(28657)
- 业大(26920)
- 范(26525)
- 师范(26223)
- 财经(25626)
- 北京(24833)
- 院(24626)
- 州(24127)
- 经(23218)
- 农业(23212)
- 技术(21629)
- 师范大学(21027)
- 基金
- 项目(128335)
- 科学(102754)
- 研究(94612)
- 基金(92429)
- 家(81426)
- 国家(80769)
- 科学基金(70405)
- 社会(61075)
- 社会科(57867)
- 社会科学(57857)
- 省(52109)
- 基金项目(49720)
- 自然(44676)
- 自然科(43770)
- 自然科学(43756)
- 划(43373)
- 自然科学基金(42994)
- 教育(42468)
- 编号(38335)
- 资助(33966)
- 创(32059)
- 成果(31396)
- 创新(29008)
- 重点(28807)
- 发(28121)
- 课题(27136)
- 部(26147)
- 国家社会(25865)
- 项目编号(23935)
- 科研(23480)
共检索到284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长虹
我国城市化发展一直低于世界平均速度,也滞后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城市化任务十分艰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基于信息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将为城镇化提供新的动力,为城镇空间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新的途径,有助于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城市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丽 吕拉昌 韦乐章 任远
在全球化背景与"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新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地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对广东省工业化阶段三个时期的城市创新体系动态演变进行了初步评价,并找出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城市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等是各个阶段下影响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的共性因素;而人才教育水平则是准工业化和工业化初期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城市创新 创新体系 空间分异 广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 李永洁 刘毅华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职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的职能已由工业城市的生产、制造职能、服务城市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向创新、创意职能转化,城市化是人口与景观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功能的创造过程,城市创新职能表现出与其他职能不同的特征。城市创新职能可从全球、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多个尺度进行研究,对探讨建立全球及我国的城市空间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俊博 吕拉昌
近10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创新浪潮的推动下,作为创新机器的城市创新迅速提升,中国的城市创新等级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在《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一文的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数据进行了更新,使用相同的指标体系、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探讨2005-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格局等级体系与影响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总体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城市创新发展逐步向国家次创新中心城市和区域创新城市集中,城市创新等级明显提高,城市总体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非省会经济发达城市创新等级提升较大,城市总体数量增多,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得到进一步缩小;第三,从各个等级分层来看城市创新体系等级分化明显;第四,从空间上来看,东部地区仍然占据中国城市创新的塔端,但非省会城市大有追赶或取代省会城市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城市之势;第五,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城市创新能力等级体系将逐步从金字塔状向橄榄型状转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明华 王立
城市经济空间扩展-聚合进程中社会-生活空间向阶层化方向演进,受阶层化生活行为区位结构的影响,生活空间(质量)体系不断发育。不同阶层工作、购物、家务及闲暇等空间行为界定的城市生活空间在空间重构过程中渐趋发育为城市生活空间体系。城市空间由工业化过程中的块状分化演绎发展为健全、完整的生活空间体系及差异化的生活空间质量体系。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以日常生活空间质量体系的认知扇状面和等级面为基础,选择其适宜的生活空间。在经济增长及生活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生活空间的尺度逐步扩展至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区域层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松 张少兵
城市休闲空间是市民休闲游憩活动的依托和载体,关系着市民的休闲质量水平和生活满意度。通过考察常州城市休闲空间的历史演进,分析常州休闲空间要素现状,从而构建常州社区休闲、公益休闲和商业休闲的城市休闲空间体系。对市民休闲动机及休闲空间要素数量认知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常州城市休闲空间的调整策略。
关键词:
休闲空间 体系构建 常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万青 沈山 仇方道
基于国内外对城市休闲以及休闲空间的研究,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空间体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空间开发模式。以徐州市为例,分析休闲空间资源状况,构建市域和中心城区居民休闲空间体系:"五核三带多节点"与"一核三带"的组织格局。
关键词:
休闲空间 城市居民 休闲空间体系 徐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卢松
从空间动态发展的视角研究城市旅游流空间动态变化,建立了集空间吸引力、空间竞争力、空间成长力于一体的更为综合的城市旅游客流空间体系。选择南京市为代表性案例区,运用了引力模型、偏离份额分析、Surfer等分析方法,从多维视角研究了南京市旅游客流空间动态变化,研究发现:①不同发展阶段客源市场稳定性和集中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城市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②城市间旅游流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旅游客流竞争格局变化明显;③城市内部旅游客流以集聚为主,集聚与扩散并存。
关键词:
城市旅游客流 空间体系 南京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冯艳滨 杨桂华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宗伟 焦胜 莫明宇
构建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系统应对公共卫生风险韧性、引导国土空间更好支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生产生活和疫情防控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周期管理、网络化布局、多领域联动为理念,梳理了城市“流空间”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之间“人”“地”“物”的联系。基于“流空间”理论,利用城市“流空间”系统所涉及的“人—地—物”要素时空耦合关系,以“防控框架—设施布局—空间策略”为路径凝练出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构建范式,进而从多领域合作、各层级衔接和跨区域协同方面,提出构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的规划实践策略,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赋能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张瑜
研究目的: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国土空间体系表述的形成脉络及内在逻辑,并从国土空间体系构建视角探讨国土空间治理的未来趋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与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具有“区域”和“要素”双重特性,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旨在解决传统国土空间治理的“区域”“要素”缺乏统筹问题。从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到国土空间体系的演变,实质上是不断推进迈向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要素”统筹的国土空间治理。在构建国土空间体系的指引下,国土空间治理既要聚焦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绘就国土空间协调发展蓝图,又要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做好国土空间治理的“区域—要素”统筹。研究结论:面向国土空间体系构建,国土空间治理未来应做好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区域—要素”统筹治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翅 侯硕 张浩然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构建既要考虑自然资源、生态格局的因素,还应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需求。基于对城市形态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形态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湘潭城市绿地形态的基础因子、规划因子和功能因子三方面的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城市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交通骨架、功能布局、行为需求、生态机理、景观塑造等七类细分要素。其次从区域和城市层面提出湘潭绿地空间格局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规划的观点提出三大基本策略:1)基础因子确定湘潭绿地基础构架;2)规划因子引导湘潭绿地重点提升;3)功能因子制约湘潭绿地合理布局。最后基于湘潭的发展现实条件,构建了整体性、分层次的湘潭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翅 侯硕 张浩然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构建既要考虑自然资源、生态格局的因素,还应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功能需求。基于对城市形态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形态因子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湘潭城市绿地形态的基础因子、规划因子和功能因子三方面的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城市中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交通骨架、功能布局、行为需求、生态机理、景观塑造等七类细分要素。其次从区域和城市层面提出湘潭绿地空间格局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运用协同规划的观点提出三大基本策略:1)基础因子确定湘潭绿地基础构架;2)规划因子引导湘潭绿地重点提升;3)功能因子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