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59)
- 2023(18241)
- 2022(14949)
- 2021(13908)
- 2020(11600)
- 2019(26334)
- 2018(26142)
- 2017(49872)
- 2016(26358)
- 2015(29669)
- 2014(29298)
- 2013(28932)
- 2012(26156)
- 2011(23366)
- 2010(23269)
- 2009(21735)
- 2008(21325)
- 2007(18995)
- 2006(16970)
- 2005(15229)
- 学科
- 济(116006)
- 经济(115791)
- 业(101295)
- 管理(84712)
- 企(81941)
- 企业(81941)
- 农(51975)
- 方法(50312)
- 数学(40983)
- 数学方法(40539)
- 业经(37096)
- 农业(34515)
- 财(34304)
- 中国(34172)
- 制(23940)
- 务(23005)
- 财务(22942)
- 财务管理(22912)
- 企业财务(21760)
- 贸(21561)
- 贸易(21547)
- 易(21063)
- 地方(20467)
- 技术(20243)
- 和(18988)
- 策(18921)
- 理论(18672)
- 体(17553)
- 学(17523)
- 划(17422)
- 机构
- 学院(375517)
- 大学(371697)
- 济(164243)
- 经济(161237)
- 管理(154503)
- 理学(132908)
- 理学院(131679)
- 管理学(129710)
- 管理学院(128988)
- 研究(121021)
- 中国(98567)
- 京(77194)
- 财(74178)
- 科学(69278)
- 农(67128)
- 财经(59054)
- 中心(58489)
- 所(58163)
- 江(56263)
- 经(53891)
- 业大(53684)
- 研究所(52358)
- 农业(50867)
- 经济学(50221)
- 北京(48043)
- 范(46477)
- 师范(46080)
- 经济学院(45341)
- 州(44327)
- 财经大学(43404)
- 基金
- 项目(250809)
- 科学(201195)
- 研究(188918)
- 基金(186389)
- 家(160246)
- 国家(158776)
- 科学基金(139210)
- 社会(126173)
- 社会科(118988)
- 社会科学(118957)
- 基金项目(98148)
- 省(96047)
- 自然(86263)
- 自然科(84374)
- 自然科学(84356)
- 教育(84139)
- 自然科学基金(82920)
- 划(79461)
- 编号(77672)
- 资助(74445)
- 成果(62367)
- 部(56405)
- 重点(54994)
- 发(54363)
- 创(54001)
- 国家社会(53719)
- 课题(50150)
- 创新(49885)
- 教育部(49157)
- 人文(48849)
- 期刊
- 济(186475)
- 经济(186475)
- 研究(108098)
- 中国(74735)
- 农(68189)
- 财(59023)
- 管理(57968)
- 学报(51191)
- 科学(51113)
- 农业(46536)
- 大学(41109)
- 学学(38418)
- 融(36678)
- 金融(36678)
- 业经(35623)
- 技术(34152)
- 教育(32597)
- 财经(29206)
- 经济研究(28706)
- 经(25317)
- 问题(24907)
- 业(24580)
- 图书(22663)
- 世界(20254)
- 技术经济(20244)
- 贸(18593)
- 统计(18397)
- 版(18056)
- 现代(17512)
- 理论(17436)
共检索到566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千峰 苑鹏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文章系统分析了信息化对农户采纳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农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信息化对受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农户、青年农户和平原与丘陵地区农户、粮食主销区农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纳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信息化主要通过强化信息获取和提升组织化程度的路径促进农户对社会化服务的采纳。为此,应强化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为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熊小林 杜鑫
家庭农场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家庭农场样本数据,研究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与农业雇工决策,定量分析家庭农场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市场价格、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水平、要素禀赋等变量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决策与农业雇工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决策与农业雇工决策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为协同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以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土地流转 农业雇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晗 苏岚岚 孙同全
着力提升农户韧性、增强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加快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测度农户韧性,采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实证探究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对农户韧性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能够提升农户韧性,尤其是改善了小农户的缓冲能力与学习能力;以采用电商与社会化服务表征的市场化衔接对农户韧性的提升作用大于以嵌入农业龙头企业或参与合作社表征的组织化衔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改善市场交易与促进治理参与是衔接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韧性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衔接现代农业对位于不同粮食功能区小农户韧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只种植粮食作物和兼种粮食与经济作物小农户的韧性有提升作用,且对于文化建设投入多、宜居水平高的村庄以及信息化条件好的家庭,衔接现代农业提升小农户韧性的效应更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探索构建农户韧性培育体系、完善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及交易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华书 马志懿
有效降低农户农药投入是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农户农业机械化及其主要模式——自有机械作业与外包服务作业对农户农药投入的影响,并讨论了种植规模与村庄特征的调节与交互效应及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机械化作业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农药投入;第二,自有机械与外包服务两种主要的机械化模式均能显著降低农户农药投入,但外包服务作业的效果相对更好;第三,种植规模可能抑制外包服务作业降低农户农药投入的效果,第四,平原地区、非城郊村庄均显著增强自有机械作业降低农户农药投入的效果;大规模村庄显著增强外包服务作业降低农户农药投入的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提出,应稳步推进施药环节机械化的普及,大力培育和完善外包服务市场,因地制宜支持不同机械化模式发展,引导城郊农民树立绿色长效化发展观念,并针对中小规模村庄农户施药过程建立公共组织参与与监督机制。
关键词:
农药减量 机械化作业 自有机械 外包服务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鑫
本文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对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的农业生产率与经营规模的关系开展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存在土地生产率与经营规模之间的反向关系,但这种反向关系对于家庭农场并不显著;小农户粮食生产中基本不存在劳动生产率与播种面积之间的正向关系,但这种正向关系对家庭农场却比较显著;绝大部分小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和成本利润率上升的阶段,难以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相比之下,已有相对较多的家庭农场达到或接近规模报酬和成本利润率不变的阶段。总的来说,家庭农场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上较小农户都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保障和扩大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发展家庭农场都是较优选择。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小农户 生产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千峰 王可山
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实证分析了粮食作物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购买粮食作物保险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购买粮食作物保险对大规模经营及非平原地区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且随着分位点的提升,粮食作物保险的增收效应呈下降趋势。机制分析表明,购买粮食作物保险通过强化规模化经营和促进机械化作业的机制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因此,应提升保险服务效率,提高粮食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发挥保险的要素配置作用,充分释放粮食作物保险的收入效应;提高农户投保意识,满足农户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从而保障农户收入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母娜 王征兵
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简称CRRS)数据,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村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显著提升村民的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水平。机制分析显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来促进村民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仅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村民精神富裕间发挥中介效应,公共参与不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不论是否已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的发展都能显著促进村民的共同富裕;但在有贫困经历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仅促进村民物质富裕,对精神富裕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马太效应”,对西部地区缩小收入差距的贡献不明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淑红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而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当前我国农业金融在支持力度、信贷产品结构和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只有在充分调动商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结构,农业金融才能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 社会化金融 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华 仇惠麟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符合新时期乡村产业动能转换的现实需求,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及其动力机制,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构建坚实的乡村产业经营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分工理论,利用2010—2020年度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作用、间接机制和异质性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东部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持续高于中西部区域,各区域总体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越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了正向传导作用,其中资本积累的中介作用最为显著。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乡村产业振兴不同维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其对农业综合生产、产业现代化和产业增收带动水平有显著提升作用。因此,本文从开展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引导绿色产业化生产方式、完善服务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明确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丽燕
农业生产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标准。农业生产现代化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释放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农业保障。但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过于简单、农业生产技术改革步履维艰、农业生产主体意识滞后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终将会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以及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阻碍和瓶颈。如何挖掘乡村振兴背景优势,对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化 重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养卉 刘路国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5—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2005年的0.126增长到2019年的0.605。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化特征,即东北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基于全国30个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5年到2012年为第一阶段,2012年到2019年为第二阶段。根据变异系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9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即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呈现出先逐渐增加后放缓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省级 农业现代化 综合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甜 谢中清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探索其与农民收支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长江经济带932份农民的问卷调查为研究对象,探究农业信息化对于农民收支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农民认知差异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1)农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其生活支出,并且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2)农民认知在农业信息化影响农民收支的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具体来说,更高的认知水平显著提高了农业信息化对其收入的提升效果,并且降低了农业信息化与农民消费之间的负相关。(3)信息认可度与信息关注度是影响农业信息化应用与农民收入关系的正向调节变量,农民认知及其三个子维度均承担着农业信息化应用影响其消费水平过程中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在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影响农民支出过程中仅受到农民内容信任度的负向调节。因此,地方政府应发挥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作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认知水平,从而带动农民收支水平上升,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信息化 农民收支 认知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枫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多次发布乡村振兴战略性文件。在国家整体布局指导下,辽宁省如何能更准确地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增效。目前,我省面临着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政府各部门权责不清、对农业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关注不够、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不规范、对农金融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针对辽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建议考虑从打造农业信息化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完善农业标准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打造省级统一农业服务平台、提升对农金融服务水平、建立人才培训体系等方面推进我省农业生产信息设备产业化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营 梁海涛 连宁
一、引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截至2018年6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者和骨干力量,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600家,农民合作社19.4万家,家庭农场5.5万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1万多家,土地流转面积3100余万亩,占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亚景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协调组合资本、劳动力、先进技术以及土地等农业要素,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助推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多方发力、多措并举,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系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供给侧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