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81)
- 2023(15447)
- 2022(12670)
- 2021(11885)
- 2020(9989)
- 2019(23105)
- 2018(22965)
- 2017(43630)
- 2016(23599)
- 2015(26917)
- 2014(26909)
- 2013(26301)
- 2012(24104)
- 2011(21629)
- 2010(21152)
- 2009(19320)
- 2008(18913)
- 2007(16618)
- 2006(14227)
- 2005(12851)
- 学科
- 济(100629)
- 经济(100534)
- 管理(68502)
- 业(63468)
- 企(51102)
- 企业(51102)
- 方法(47189)
- 数学(42082)
- 数学方法(41600)
- 中国(29078)
- 农(27115)
- 财(26266)
- 业经(21835)
- 学(20065)
- 贸(19938)
- 贸易(19927)
- 易(19487)
- 制(17930)
- 农业(17877)
- 地方(17363)
- 环境(17280)
- 务(16957)
- 财务(16900)
- 财务管理(16859)
- 企业财务(16067)
- 和(15472)
- 银(15433)
- 银行(15400)
- 融(14812)
- 金融(14809)
- 机构
- 大学(336068)
- 学院(332684)
- 济(142957)
- 经济(140386)
- 管理(130907)
- 研究(113156)
- 理学(112967)
- 理学院(111789)
- 管理学(109870)
- 管理学院(109246)
- 中国(87570)
- 京(70916)
- 科学(67996)
- 财(63943)
- 所(55830)
- 农(53933)
- 中心(53544)
- 财经(51719)
- 研究所(50986)
- 业大(48633)
- 江(47627)
- 经(47241)
- 经济学(45158)
- 北京(44487)
- 农业(42341)
- 范(42280)
- 师范(41850)
- 经济学院(40888)
- 院(40816)
- 财经大学(38590)
- 基金
- 项目(227190)
- 科学(179957)
- 基金(168334)
- 研究(165183)
- 家(147276)
- 国家(146167)
- 科学基金(125796)
- 社会(106759)
- 社会科(101363)
- 社会科学(101338)
- 基金项目(88360)
- 省(85724)
- 自然(80842)
- 自然科(79041)
- 自然科学(79018)
- 自然科学基金(77616)
- 教育(75310)
- 划(73306)
- 资助(69046)
- 编号(66516)
- 成果(54202)
- 重点(51272)
- 部(51243)
- 发(48710)
- 创(46894)
- 国家社会(45872)
- 科研(44254)
- 教育部(44196)
- 课题(44115)
- 创新(44031)
- 期刊
- 济(147120)
- 经济(147120)
- 研究(93598)
- 中国(61442)
- 学报(52081)
- 财(50469)
- 农(48380)
- 科学(47509)
- 管理(45945)
- 大学(39605)
- 学学(36867)
- 农业(33148)
- 教育(30584)
- 融(29322)
- 金融(29322)
- 技术(29042)
- 财经(25320)
- 经济研究(25031)
- 业经(23018)
- 经(21805)
- 图书(20493)
- 问题(20042)
- 业(19197)
- 贸(17965)
- 统计(17103)
- 技术经济(16407)
- 世界(16344)
- 理论(16343)
- 国际(15562)
- 版(15534)
共检索到485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洪涛 杨洋
信息化对碳强度的降低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致使信息化对碳强度的真实影响无法仅从理论分析得到。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在估算省级CO2排放量的基础上构造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同时使用工具变量以及动态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能显著降低中国总体碳强度,东部地区信息化对区域碳强度降低的作用大而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为小而不显著。为充分利用信息化给中国节能减排带来的有益成果,应进一步提高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并重视区域间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茶洪旺 左鹏飞
信息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域空间自相关的LISA地图,检验了我国各省域信息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201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1)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2)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冲击效应,表明信息化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明显促进作用;(3)科研水平、金融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外贸水平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茶洪旺 左鹏飞
信息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和局域空间自相关的LISA地图,检验了我国各省域信息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利用201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1)信息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皆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2)信息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冲击效应,表明信息化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具有明显促进作用;(3)科研水平、金融化水平、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星
依据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将我国29个省(区)分为三个组别,利用STIRPAT模型考察了我国整体和处于不同城镇化发展质量阶段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整体和城镇化质量低的地区,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城镇化质量高、中地区,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倒N型曲线关系。情景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碳排放量的约束条件下要实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预期发展目标,须提高能源利用技术,降低能源强度。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影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桂林
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则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桂林
利用2010年-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有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工业应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弱,而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的作用相对显著;两化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作用则主要源自融合应用效益的提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鑫
首先对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然后利用中国31个省份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市场化改革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城乡收入比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市场化改革的五个方面中,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及法治环境的改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估计结果还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降低均有利于缩小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贸易依存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锋
本文利用1997—2006年我国省际间面板数据,分析了信息化资本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信息通讯技术资本存量和能源强度存在着负相关,即信息通讯技术资本的投入可以有效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然而,具体分析却发现,通讯资本的投入显著降低了能源强度,但信息资本的投入反而会提高能源强度。研究还发现,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具有互补关系,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却是背离关系。
关键词:
信息化 ICT资本 能源强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慧媛 杨忠直
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资本与失业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积累对我国失业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对失业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资本存量 失业 居民消费支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敏 马泽昊
本文利用1998~201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讨论了信息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第一,信息化水平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01%~0.05%,经济增长的惯性作用明显,上述结果都非常稳健。第二,信息化对优化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显著,但对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玉婷 孟翡 刘祥艳
2000-2005年是中国能源效率的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能源强度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下降趋势,经历了先上升(2000-2005年)、再下降(2005-2013年)的变化过程。依据2000-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LMDI方法对比分析了2000-2005年和2005-2013年两个时期中国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对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以期为理解中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和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中国 能源强度 变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翼
文章分析了绿色技术溢出的碳减排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部门与绿色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地区差异,而绿色技术溢出的方向性偏好加剧了碳减排效应的地区不平衡性。利用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绿色技术溢出总体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会拉大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利用绿色技术溢出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在绿色技术溢出网络中是最主要的发出和吸收区域,中部地区创造了一定的发出量但吸收量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的发出量和吸收量均小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绿色技术 溢出效应 碳排放强度差距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翼
文章分析了绿色技术溢出的碳减排效应,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部门与绿色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同,由此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存在地区差异,而绿色技术溢出的方向性偏好加剧了碳减排效应的地区不平衡性。利用200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绿色技术溢出总体上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但会拉大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各地区利用绿色技术溢出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在绿色技术溢出网络中是最主要的发出和吸收区域,中部地区创造了一定的发出量但吸收量相对不足,而西部地区的发出量和吸收量均小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
绿色技术 溢出效应 碳排放强度差距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姚奕 倪勤
经济发展依赖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由此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气候变化正在日益威胁着世界各国。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难以应对日愈严峻的气候风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尽力扩大有限自主研发的同时,必须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来获得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而降低自身的排放量以完成对世界所作出的节能减排承诺。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模型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有效地降低了中国的碳强度,从而为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
FDI 碳强度 广义矩估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翼 卢现祥
文章分析了公众和企业在二氧化碳减排中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减碳治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计算整理了1997~2008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众以信访的形式参与环保对于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政府与公众参与的联合治理机制对于碳减排的作用比较有限;另外,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与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均体现了倒U形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居民家庭平均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
关键词:
公众参与治理 集体行动困境 二氧化碳减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与碳强度——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环境规制与电力碳强度——基于门限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复杂度、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城镇化推进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