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28)
2023(6473)
2022(5517)
2021(5198)
2020(4282)
2019(9180)
2018(9507)
2017(17734)
2016(8949)
2015(9883)
2014(9277)
2013(8907)
2012(7749)
2011(7117)
2010(7170)
2009(7032)
2008(6273)
2007(5581)
2006(5029)
2005(4385)
作者
(23352)
(19385)
(19049)
(18428)
(12244)
(9191)
(8869)
(7457)
(7436)
(6937)
(6598)
(6404)
(5987)
(5939)
(5843)
(5760)
(5760)
(5757)
(5654)
(5603)
(4667)
(4663)
(4421)
(4414)
(4339)
(4316)
(4313)
(4263)
(3854)
(3828)
学科
(32146)
经济(32091)
管理(31998)
(27192)
(24708)
企业(24708)
方法(14495)
(11497)
业经(11017)
数学(10537)
数学方法(10405)
(9815)
(8582)
贸易(8577)
(8273)
理论(8094)
(8040)
财务(8016)
财务管理(8000)
中国(7916)
企业财务(7547)
(7016)
(6499)
农业(6483)
(5839)
信息(5630)
电子(5396)
环境(5357)
(5154)
供销(5148)
机构
学院(121567)
大学(118850)
管理(49736)
(44576)
经济(43612)
理学(42239)
理学院(41887)
管理学(41268)
管理学院(41048)
研究(33648)
中国(27479)
(23750)
(23644)
科学(19474)
财经(18432)
(17992)
中心(17250)
(16575)
(15745)
(15368)
业大(15279)
师范(15220)
(15182)
(15142)
北京(14618)
研究所(13762)
商学(13625)
商学院(13473)
财经大学(13460)
技术(12768)
基金
项目(79531)
科学(62687)
研究(61059)
基金(57161)
(48365)
国家(47919)
科学基金(42441)
社会(38859)
社会科(36577)
社会科学(36571)
(31532)
基金项目(29972)
教育(27809)
编号(27799)
自然(26939)
自然科(26266)
自然科学(26257)
自然科学基金(25783)
(25432)
资助(22645)
成果(22197)
项目编号(18193)
课题(17048)
重点(16745)
(16654)
(16212)
(15963)
国家社会(15553)
(15480)
大学(15348)
期刊
(54341)
经济(54341)
研究(33309)
中国(23601)
(20060)
管理(18547)
学报(15817)
(13944)
科学(13917)
教育(12661)
业经(12195)
大学(11666)
图书(10915)
学学(10712)
(10566)
金融(10566)
技术(10196)
经济研究(10062)
农业(9600)
财经(8499)
商业(8208)
书馆(7470)
图书馆(7470)
情报(7384)
(7190)
理论(6860)
财会(6624)
实践(6452)
(6452)
会计(6148)
共检索到1820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峰  
为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我国立法为电商平台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但司法判例中消费者得偿比例极低。通过分析平台的单一连带、单一过错、连带与过错复合责任立法,对照司法实践的做法,会发现立法上对平台的经济法前置义务、可连带及可追偿范围规定不清,在平台责任成立时间上部门法间存在冲突,在认定平台主观明知的标准上,司法解释方案又严重肢解了立法原义。实际上,这是平台在消费关系中负有的经济法义务,被纳入民事归责体系时出现的制度困境。因此,应立足于交易前、损害发生后平台与消费双方间关系的转变,抓住商品服务交易外的信息利益关系,重新梳理并明确平台的法定注意义务,构建外部信息支持机制,优化连带与追偿模式,形成适应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平台责任立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熊艳  曾璋勇  
近年来,电子商务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其在医疗、旅游、教育、商品流通、跨境贸易等众多领域得到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开始试水电商且进行模式创新,而创新不可避免会因法律空白而产生各种纠纷,鉴于此,国家审议通过《电子商务法》,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的颁布将极大规范、保障和促进电商发展,为此本文以《电子商务法》为平台,对法律涉及到的电商平台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内容予以分析,对新法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佳红  
随着平台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平台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平台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更为隐蔽,封禁行为对消费者利益造成的损害也更为显著。消费者利益既是研判平台封禁行为是否违法的重要指征,也应当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直接保护。当前,平台封禁行为下的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在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利益衡平等方面存在困境,阻碍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目的之实现。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平台封禁行为下保护消费者利益势在必行。从规范维度出发,信息不对称理论、当事人适格理论等为平台封禁行为下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利益的直接保护,亟待构筑该法视域下对平台封禁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保护路径。通过厘清消费者利益保护相关法律之关系、创设消费者独立诉权、完善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落实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职能,并重视多元利益的衡平,可构筑消费者利益直接保护机制,实现消费者利益保护社会共治的有益进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娟  
本文以具有复购行为的青年消费者为调研对象,引入消费者情绪这一中介变量,实证研究零售电商平台责任履行对消费者依赖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零售电商平台责任履行细分维度中,主体资格审核责任履行、信息公示责任履行与消费权益保护责任履行对消费者依赖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市场秩序维护责任履行与平台协同监管责任履行对消费者依赖行为的作用尚不明显;消费者情绪在零售电商平台主体资格责任履行、信息公示责任履行、消费权益履行与消费者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石柏林  付小飞  
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现后,很多学者都讨论过其中的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但所提出的对策有些只具有纲领性的意味,实质性的具体分析不够。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陷,在立法、行业自律、司法救济等方面找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贾小龙  
商标法上的消费者是普遍概念,而不是具体概念,消费者保护是商标法律制度构建的重要基础。同时,因商标法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是通过保护商标专用权来实现的,故保护消费者利益应当被诠释为商标法的间接目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黄鹤  
本研究针对在线评论对电商平台定价决策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问题,构建有无在线评论情形下电商平台与制造商之间的博弈模型,比较分析在线评论对系统均衡和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商平台的定价策略会受到在线评论的影响,当制造商直销渠道与电商平台自营渠道的竞争程度足够大,或者渠道竞争程度较小但在线评论有效性水平足够低时,电商平台才会实施低价策略;在线评论会导致利润在各企业间的重新分配,当渠道竞争程度适中时,在线评论对电商平台有利,对制造商的影响不确定。其次,在线评论的存在会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渠道,尤其是部分消费者放弃直销渠道而选择自营渠道购买产品;然而,如果在线评论有效性水平满足一定条件,则消费者参考在线评论可能会放弃购买产品,由此导致产品需求降低。此外,本文还拓展了原始模型,进一步考察电商渠道竞争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莉  
直播电商未来发展无限、价值无限,但快速成长也伴随着各种风险,屡屡爆发的负面事件严重损害着消费者利益。基于消费者利益视角,直播电商的成长价值体现在降低成本和提升体验两大方面,直播电商的风险点在"人""货""场"三个核心要素中各有不同表现,直播电商的风险应对可从完善法规体系、培养专业化人才、强化平台治理、增强消费者维权等方面入手。未来直播电商应正确对待成长与风险问题,始终以消费者利益为根本追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新红  肖婧  
保险利益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保险消费者风险,但在我国却诱发了保险人欺诈。我国现行保险法规定导致的保险利益认定上的实质不公平,是保险人欺诈的制度性原因。我国应从立法上完善保险利益制度,规定保险人承保时承担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的审查义务,加重保险人恶意承保的法律责任,防治保险人对保险消费者的欺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闫禹希  
文章探讨了电商购物中消费者权益的经济法保护。首先分析了电商购物中消费者面临的问题,包括交易安全难以保障、知情权被侵犯和售后服务维权困难。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构建完善的网购交易制度、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经济法律体系、有效减少消费者维权成本以及严厉打击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行为等保护方法,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公平、安全和便利的电商购物环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海玲  赵颖  史海燕  
[目的/意义]短视频信息展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理论模型的建立,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短视频信息展示策略进而提升内容营销工作效率提供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利用"S-O-R"模型,构建了电商平台短视频信息展示对消费者购物意愿影响作用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以短视频信息有用性、易用性和全面性作为外部环境刺激,将虚拟触觉、愉悦感和信任感作为受到外部刺激影响的消费者内部机体因素,将购买意愿作为消费者的行为反应。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虚拟触觉、愉悦感和信任感均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短视频信息有用性和全面性对虚拟触觉、愉悦感和信任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短视频信息易用性对虚拟触觉产生了负向影响作用,对信任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愉悦感未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包金龙  袁勤俭  
"新零售"背景下,电商平台呈现出社交化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并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兴的信息线索,包括电商平台系统式线索,而这些系统式线索对消费者购物决策的影响是电商平台和商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可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及相关理论,以扫地机器人体验品为例,采用情景式问卷调查法,对电商平台商家和商品层面新增及既有重要系统式线索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以信任和商品质量感知为中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商家自媒体信息质量及线下服务水平通过感知信任对消费者购买意向产生影响,但对感知商品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商品描述质量、评论质量不仅通过感知商品质量还通过感知信任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感知信任和感知商品质量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前因变量,且感知信任的影响更大。可见,在购买类似扫地机器人等高风险商品时,电商平台消费者会综合网店自媒体信息质量、线下服务水平、商品描述及评论质量等多种系统式线索感知网店可信度和商品质量,进而形成购买决策。因此,为提高流量转化率,对电商平台而言,应注意开发并完善社交、线上线下互动、商品评论以及商品描述服务功能,为网店信任及质量信号传递和消费者感知提供便利;对零售网店而言,应注意结合商品自身特征、营销目标和自身条件积极应用平台提供的社交媒体、线下服务、商品描述及评论功能,增进消费者对自身的信任以及对商品质量的感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梅英  
本文基于迁移理论,实证检验了消费者对线上零售平台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结论如下:消费者在线上零售平台购物时受到推力效应、拉力效应和锚定效应三方面效应的共同作用。其中推力效应和拉力效应均可以显著提升顾客在线上零售平台购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能够显著增强其重复购买意愿。但是,锚定效应对消费者在线上零售平台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没有显著体现。总体上拉力效应对重复购买意愿的影响强度高于推力效应。同时,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其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蒲海涛  
当前,中国正处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以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战略等成为当下最受重视的事情,特别是如何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正成为新一轮金融机构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不仅直接影响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会反过来抑制金融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勇坚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着消费者认定难,互联网高链接性带来利益集团化,适当性原则适用特殊,信息安全及数据所有权、隐私保护等问题凸显,以及传播快速带来的纠错成本高等特殊性。中国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存在着消费者界定不清、电子数据保存不规范、数据所有权不清晰、适当性原则使用缺乏规则、个人信用资产保护不力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正确界定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出台专门数据相关法律法规、以金融顾问弥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之不足、建立快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纠纷处理机制、引入冷静期制度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