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7)
- 2023(8669)
- 2022(7214)
- 2021(6680)
- 2020(5145)
- 2019(11816)
- 2018(11852)
- 2017(21067)
- 2016(12126)
- 2015(13762)
- 2014(13858)
- 2013(13164)
- 2012(12784)
- 2011(11930)
- 2010(12385)
- 2009(11129)
- 2008(10948)
- 2007(10145)
- 2006(9607)
- 2005(8958)
- 学科
- 济(49403)
- 经济(49255)
- 管理(28173)
- 业(26423)
- 中国(22902)
- 企(20521)
- 企业(20521)
- 教育(20007)
- 地方(17524)
- 农(15593)
- 业经(14670)
- 方法(13340)
- 理论(13125)
- 学(12372)
- 发(12242)
- 农业(10605)
- 财(10281)
- 地方经济(9895)
- 和(9852)
- 发展(9308)
- 展(9181)
- 数学(8978)
- 数学方法(8833)
- 技术(8610)
- 融(8470)
- 金融(8469)
- 银(8388)
- 银行(8377)
- 制(8267)
- 行(8200)
- 机构
- 大学(170894)
- 学院(168733)
- 研究(66784)
- 济(60588)
- 经济(58894)
- 管理(56940)
- 理学(46790)
- 理学院(46069)
- 中国(45540)
- 管理学(45208)
- 管理学院(44851)
- 京(40308)
- 科学(39832)
- 范(34843)
- 师范(34631)
- 所(34227)
- 教育(31962)
- 研究所(30637)
- 财(29708)
- 中心(29305)
- 江(28896)
- 师范大学(28212)
- 北京(27023)
- 农(26921)
- 院(23644)
- 州(23569)
- 财经(22170)
- 技术(22134)
- 业大(21769)
- 农业(20605)
- 基金
- 项目(102236)
- 研究(84279)
- 科学(81526)
- 基金(68602)
- 家(58536)
- 国家(57805)
- 社会(51982)
- 科学基金(48603)
- 社会科(47826)
- 社会科学(47811)
- 教育(44585)
- 省(42251)
- 编号(38688)
- 划(37031)
- 成果(35186)
- 基金项目(35042)
- 课题(29555)
- 发(28547)
- 自然(27737)
- 自然科(27059)
- 自然科学(27055)
- 资助(26906)
- 自然科学基金(26557)
- 年(24716)
- 重点(24362)
- 发展(23368)
- 项目编号(23354)
- 部(23194)
- 展(22921)
- 规划(22540)
共检索到288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黄浩耘
本文系统论述了信息利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面临的问题以及深入发展的措施和条件。特别强调了信息利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特殊关系和全社会为什么要支持其发展的原由。对信息利用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深化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信息利用教育 信息检索 教育改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海涛
在西部民营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体系的"润滑机制"和社会基础深刻影响着组织变迁进程。"润滑机制"的实体内容是市场中介组织,表现为信息服务体系、要素供给组织、销售网络;西部地区的社会基础包括二元结构的社会文化和市场经济道德基础。它们共同决定着市场组织的交易费用,影响着市场组织的发展程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永堂
我国已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还存在明显差距。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及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针,力图藉此解决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问题。现在,审视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熊跃根
在全球化与后工业经济时代里,诸多国家出于应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考虑,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本国的福利体制进行变革或再造。在分析了全球化与后工业经济时代新社会风险对建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制的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转型时期的中国应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重塑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第一,建立和发展新型福利体制的责任共担的模式;第二,通过风险管理确立国家、非营利部门与家庭的福利三角关系;第三,建立和发展新型社会契约下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巫文强
人的发展经济学必须有其坚实的社会基础,把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其学术方向,同时关注和研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期经济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途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计划经济,必须着力解决好生产资料社会化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通过调整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来促进人的发展;约束资本、控制收入比例严重失调、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均等、资源分配使用的合理等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大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航英
以一个经历农业转型的乡镇为例,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家庭经营以及乡土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消灭小农家庭经营、改变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也并不一定会以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就天然排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并未对村民原先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造成过度冲击之时,其所遭遇到的来自乡土社会的反向力量就会相对减弱。与此同时,如能透过连属家庭经营、利用乡土性社会准则这两种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可巧妙地将两者吸纳到自己的支配体系之中,并就此建立起自身发展的社会基础。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张小莉 李娜
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形式为农村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雏形。表现在村民通过独占或者共享农机所有权、出售与购买农机服务两个方面实现生产领域的利益共享。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中,涉及到农机生产技术、村民间的人情互动、村民的经济平等地位、生产与消费过程的融合,这可以丰富已有的农村分享经济研究。农村分享经济的社会基础交织着传统与现代因素,其生产与消费单位的同一性,决定着其分享经济内容的复杂性,互联网及移动技术又为农村分享经济提供了充满现代性的社会基础。但农机为媒介的经济合作因缺少制度性或者文化性的维系机制也存在无法扩大
关键词:
农村 分享经济 东北 社会基础 农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琴
开放存取资源的形成依赖于相关主体理性缔约成知识供应链并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价值总额的合理分配,而理性缔约的本质是开放存取知识供应链各链节相关主体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角逐相关权利的缔约。嵌套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开放存取需要从微观个体、管理体制、立法与司法三个层面,通过建立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价值并合理分配价值来推动其自身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开放存取 知识供应链 理性缔约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育红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慧明 王磊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徐玉波 刘江
中德两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德农业合作。中德农业合作硕果累累,其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连续性、实质性和互惠性特点,为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在驻德国农业外交机构设置、农业外交官选派、中德农业战略合作规划制订、农业信息收集、农业政策调研、中国农业部门职能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导向,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德 农业合作 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联苗 李怡农
把信用社办成真正起民间借贷作用的合作金融组织,是信用社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进行信用社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方向。几年来,围绕着恢复信用社的“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用社的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并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现在,我们就如何才能把信用社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同志们商榷。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慧明 王磊 张菲菲
针对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目标不明晰,概念泛化、炒作等问题,本文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实现减物质化,提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解耦"是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目标。将"解耦"指标体系在实践层面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对我国经济环境之间的"解耦"情况进行衡量,提出用"解耦"指标体系评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解耦 循环经济 减物质化 指标衡量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