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3.22.101.207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73)
2023(15780)
2022(13386)
2021(12217)
2020(10519)
2019(23730)
2018(23467)
2017(45438)
2016(24046)
2015(26937)
2014(26645)
2013(26065)
2012(23953)
2011(21558)
2010(21471)
2009(20209)
2008(19481)
2007(17360)
2006(15094)
2005(13468)
作者
(68364)
(57330)
(57284)
(54682)
(36327)
(27494)
(26251)
(22504)
(21612)
(20369)
(19469)
(19266)
(18062)
(17881)
(17867)
(17601)
(17266)
(17086)
(16593)
(16410)
(14202)
(14080)
(13883)
(13170)
(13127)
(12867)
(12674)
(12444)
(11488)
(11267)
学科
(116739)
经济(116639)
管理(72929)
(69227)
(57217)
企业(57217)
方法(49796)
数学(44028)
数学方法(43518)
(27515)
中国(27157)
(27070)
地方(23774)
业经(23308)
(22022)
农业(18800)
(18571)
贸易(18565)
技术(18494)
(18239)
(17988)
(17761)
财务(17699)
财务管理(17659)
企业财务(16795)
理论(16484)
(15786)
环境(15351)
地方经济(14815)
(14680)
机构
学院(347953)
大学(346201)
(151370)
经济(148476)
管理(136525)
理学(117938)
理学院(116717)
管理学(114681)
管理学院(114018)
研究(113726)
中国(84881)
(70790)
科学(68223)
(66149)
(56463)
财经(53789)
中心(53438)
(53242)
研究所(51248)
(51156)
业大(49688)
(48790)
经济学(47782)
(43883)
北京(43798)
师范(43418)
经济学院(42921)
农业(41809)
(40788)
(40650)
基金
项目(233350)
科学(184652)
基金(170522)
研究(170420)
(147858)
国家(146694)
科学基金(127093)
社会(110176)
社会科(104575)
社会科学(104548)
(91526)
基金项目(89951)
自然(81424)
自然科(79628)
自然科学(79608)
教育(79032)
自然科学基金(78194)
(76112)
资助(70137)
编号(69411)
成果(55284)
重点(52508)
(51808)
(50600)
(48829)
课题(46539)
国家社会(46142)
创新(45763)
教育部(45055)
科研(44972)
期刊
(165042)
经济(165042)
研究(97331)
中国(62702)
(53060)
学报(51245)
管理(49509)
科学(47843)
(47348)
大学(38849)
学学(36797)
技术(34059)
农业(32220)
教育(31484)
(28057)
金融(28057)
经济研究(27968)
财经(27145)
业经(26066)
(23467)
问题(21079)
技术经济(19713)
统计(18640)
图书(18007)
(16964)
(16895)
(16555)
理论(16497)
商业(16166)
(15529)
共检索到50532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海潮  
将经济体分为ICT生产部门I、CT使用部门和非ICT使用部门三个部门,假设经济处于均衡增长路径和用于生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劳动力不变,对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后发现,劳动力从TFP最高的ICT生产部门流向TFP较低的ICT使用部门,而TFP最低的非ICT使用部门成为劳动力转入最多的部门,劳动力在三部门间的流动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结果显示,就业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关系可以充分解释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伟呈  魏宁康  王潇  
文章采用1978—2019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数据进行参数校准,探究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准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动态特征;稳健性检验表明,市场结构扭曲和生产结构差异对劳动力份额变动的影响作用有限;反事实实验结果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会加速中国劳动力份额的调整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空间的提升和其在三大产业中渗透率的提高会促进中国劳动力结构优化,其显著特征为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显著下降,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则随着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持续上升呈“驼峰型”变动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佑林  
本文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二元经济理论 ,说明只有将农民转移进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以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作为分析手段 ,从影响农民进城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两个方面 ,说明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真正原因 ,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华  王玮  魏娟  
地区发展不均衡是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2004~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入对于区域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劳动力流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劳动力大规模从中西部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现状,将加剧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同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入与流出对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高彦彦  
基于江苏省二元经济发展情况,把空间产业转移因素引入传统的部门二元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部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政府政策三类要素对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选择,即从"外地转移"向"本地转移"转变;政府政策则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提高了企业转移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便利了劳动力在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的增加、FDI形式的资本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未促使部门间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军涛  游斌  朱悦  
立足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1989~2018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效应进行回归分析;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具体渠道。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全国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为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则体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经济增长渠道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间接影响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变化特征,全国及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中介效应仍处于抑制阶段,而东部地区的中介效应已经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延智  黄顺春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基于Stockhammer-Ederer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虽然江西省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投资产生负效应,但对居民消费却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对总产出及经济增长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内需拉动效应呈U型变动趋势。因此,政府应积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给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汪建新  黄鹏  
从1999年到2007年间,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工资收入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通过构建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作用机制。不断放松管制的劳动力流动鼓励了劳动力要素的迁移,促进了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又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报酬。假如这一局面继续维持,它将推动沿海和内地的工资收入增长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楠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但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本文通过构建2002—2012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并探讨其实现机制。本文证实了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临近地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显著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分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文杰  李泽红  
劳动力流动引致的部门间劳动力配置结构的改变是实现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化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市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流动对于服务业增长产生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服务业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结构转换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等西方经济学家曾提出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即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农村的传统农业并存。基于这种状况 ,他们还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机制。其实 ,在我国城市经济中也有类似的二元经济现象 ,即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迅猛发展的非国有经济和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并存 ,二者之间也有一个转化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 :缓慢发展的国有经济使国企中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入迅猛发展的非国有企业。这种转移可以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转型机制予以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丛屹  范志莹  
制造业转型升级往往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进而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而厘清制造业整体及分区域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特征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劳动力需求视角,分析了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2012—2019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0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加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就业增长率及就业人数,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分区域来看,东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受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最大,中部、西部省份次之,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增加降低了东部、西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对中部省份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统筹推进就业优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基本政策方向。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鹏  
利用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差分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各地区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比例,有利于三次产业增长;(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差异性影响;(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对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恰当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关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就业人员的比例,以配合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虎  沈浩  
中国是世界蚕桑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蚕业经济在中国传统社会曾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上蚕业生产和蚕丝贸易最大的国家。悠久的蚕桑生产历史积攒了详实丰富的蚕桑史料,也沉淀了底蕴丰厚的蚕桑文化。虽然现存对中国蚕业的记录、论述和专著颇多,但大多零散隐匿于史书、传记、诗歌、文集和杂记之中,甚至是竹简和古陶器上,内容庞杂且难于分辨整理。如何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有效甄别出有用的蚕桑资料并合理利用,为蚕业科研服务,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