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67)
2023(5258)
2022(4408)
2021(4141)
2020(3582)
2019(7856)
2018(7785)
2017(15483)
2016(8328)
2015(9299)
2014(9395)
2013(9339)
2012(8982)
2011(8153)
2010(8574)
2009(8362)
2008(7521)
2007(6804)
2006(5975)
2005(5643)
作者
(25722)
(21411)
(21045)
(20417)
(13408)
(10344)
(9800)
(8254)
(7993)
(7939)
(7440)
(7299)
(6969)
(6939)
(6826)
(6551)
(6305)
(6268)
(6211)
(6143)
(5398)
(5227)
(5213)
(4998)
(4882)
(4834)
(4812)
(4771)
(4517)
(4232)
学科
(28152)
经济(28123)
管理(25390)
(21941)
(18626)
企业(18626)
(16938)
银行(16792)
(15558)
(14517)
方法(13830)
数学(11880)
数学方法(11726)
(11103)
(10515)
金融(10515)
(9804)
制度(9798)
业务(9335)
银行制(8112)
中国(7938)
(7721)
(7319)
财务(7304)
财务管理(7289)
企业财务(7100)
业经(6738)
(6541)
理论(5954)
(5765)
机构
大学(119367)
学院(116051)
管理(45028)
(44662)
经济(43527)
研究(40288)
理学(37290)
中国(37244)
理学院(36882)
管理学(36303)
管理学院(36060)
(25406)
(25396)
科学(24671)
(23714)
(20953)
中心(20357)
(20054)
财经(19645)
银行(19175)
农业(19112)
研究所(18996)
(18578)
(17899)
(17832)
业大(17788)
(15834)
北京(15686)
财经大学(14989)
经济学(14426)
基金
项目(76903)
科学(59595)
基金(57054)
研究(53229)
(51084)
国家(50739)
科学基金(42760)
社会(33840)
社会科(32170)
社会科学(32158)
基金项目(29746)
(28513)
自然(28412)
自然科(27799)
自然科学(27785)
自然科学基金(27313)
(24830)
资助(23911)
教育(23770)
编号(21217)
成果(18862)
重点(17288)
(17120)
(15373)
(15248)
科研(15227)
(15174)
国家社会(14861)
计划(14706)
教育部(14466)
期刊
(45792)
经济(45792)
研究(35410)
(27598)
金融(27598)
中国(24427)
学报(23207)
(21444)
(20963)
科学(17962)
大学(16317)
学学(15439)
管理(15171)
农业(12328)
图书(11768)
财经(10491)
教育(9384)
(8898)
书馆(8447)
图书馆(8447)
理论(7801)
技术(7779)
经济研究(7323)
实践(7280)
(7280)
情报(6913)
(6709)
(5962)
问题(5914)
(5829)
共检索到188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范长缨  李西文  
本文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论,剖析了信息不对称的深层次原因,特别考察了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并从现金管理的视角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措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晓莉  
由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拥有较多话语权的西方逆差国越来越多地把调整的负担强加给顺差国,对顺差国的汇率施加升值压力。而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的发展中国家,非常担心这种升值会对国内经济,尤其是脆弱的金融体系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构建了一个本币升值冲击通过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渠道引起银行危机的模型。模型表明在货币升值的情况下,只要银行及其客户存在相当多的外币资产、本币负债的货币错配,并且这种错配情况能被部分存款人观察到,从而使得他们改变原来的提款计划,就可能引起银行部门的流动性危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冯学锋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银行并购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并购银行放弃了优质银行而并购了低质量的银行,或者付出比实际价值更高的成本并购了目标银行。二者都加大了银行并购的成本,影响并购效果。设立最优契约,甄别质量高低银行,同时针对经营层拥有的私人信息,股东从监督和激励两个方面诱导经营层的行为与股东利益一致,是解决银行并购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嘉嬴  
自2007年上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其波及范围之广史无前例。首先,本文采用14个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8日的汇率日数据,利用Granger检验以及VAR系统下的脉冲分析检验,得到了14个国家相互之间的传染关系。随后,本文分别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两个角度对传染性关系检验结果加以剖析。最后,本文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金融监管机构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涛  靳玉英  
货币危机的传染性是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亚洲金融危机后,有关传染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丰富。本文试图就该问题已有的理论、实证研究工作进行梳理和评述。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杨宏斌  
利率增加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增加银行筹资成本、增加银行的风险偏好,从而加大银行危机传染风险。利率变化本身不仅可以成为危机扩散的催化剂,而且还可以成为银行危机扩散的衡量指标;在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防由于金融风险的累积而发生银行危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龙清  孟倩  潘江姗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业务之一。当前,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理财产品收益率逐步走低、产品期限逐步缩短。同时,产生了"零收益"等一些棘手的新问题,本文对此作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加强市场研究、建立理财师约束机制等有助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云良  刘建国  
本文着重对次级债形成流程中的各类信息不对称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次级借款人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投资银行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设计掠夺性贷款。其次,提出了次级债市场最初由于次级债购买者的信息弱势而存在逆向选择难题,并进而分析了难题的解决途径和评级。再次,就次级债和传统企业债在风险特征上的区别阐述了投资者因信息弱势而受到的误导。最后,分析了次贷经纪商同贷款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欺诈行为以及次级债发行商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清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和传导机制是学术界在后危机时代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判断了危机的起因和传导机制,才能进一步讨论防范金融危机和改革金融体系的措施。本文从不对称信息角度剖析,为什么银行会贷出如此多的次贷,又为什么会有其他银行来买这些高风险的信贷资产衍生品。同时也指出,金融体系内存在的机制问题使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艾蔚  
次贷危机源于房价上涨停滞后的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的快速萎缩,信息不对称在危机爆发前风险累积阶段和危机后市场过度反应阶段都是关键因素。次贷及其衍生产品设计繁复且对房价系统性下跌高度敏感,次贷的衍生产品多在场外市场交易使得危机前相关信息未被充分披露。随着指数交易的陆续推出,如基于次债的ABX.HE指数和CME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期货期权合约,使房价、次贷及其衍生产品的概括性信息得以揭示,基于信息不对称因素的恐慌加重了危机程度。综上,本文针对衍生品设计和市场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群英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小勇  王维红  
本文研究由美国次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性,首先应用分位点回归模型变点检测方法检测出中国股票市场被传染的具体时刻,并以此时刻将危机划分为危机前、后期。最后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脉冲效应函数证明传染的存在性以及传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卫东   黄晓钢   张翔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国之间经济依存度的提高,金融发展也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货币危机逐渐表现出在各国之间蔓延的特点,有学者借用一个医学名词来相容这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的现象,即货币危机具有“传染性”(Contagion)。目前,虽然学术界尚未对货币危机传染性理论形成统一的定论,但这一名词已得广泛的认可,同时,它也为各国金融当局进行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课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晓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即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