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3)
- 2023(13465)
- 2022(11780)
- 2021(11188)
- 2020(9310)
- 2019(21648)
- 2018(21683)
- 2017(41490)
- 2016(22499)
- 2015(25394)
- 2014(25479)
- 2013(24978)
- 2012(22848)
- 2011(20665)
- 2010(20553)
- 2009(19242)
- 2008(19071)
- 2007(16631)
- 2006(14750)
- 2005(13335)
- 学科
- 济(88281)
- 经济(88145)
- 管理(73334)
- 业(65814)
- 企(57492)
- 企业(57492)
- 方法(40415)
- 数学(33671)
- 数学方法(33241)
- 财(26533)
- 农(22400)
- 中国(22063)
- 业经(21492)
- 学(20777)
- 制(20400)
- 理论(17419)
- 务(17362)
- 财务(17289)
- 财务管理(17255)
- 企业财务(16470)
- 地方(15611)
- 贸(15332)
- 贸易(15325)
- 和(15261)
- 易(14877)
- 农业(14604)
- 银(14214)
- 银行(14174)
- 技术(14130)
- 体(14082)
- 机构
- 大学(327528)
- 学院(322209)
- 管理(131309)
- 济(126210)
- 经济(123372)
- 理学(113737)
- 理学院(112491)
- 管理学(110640)
- 管理学院(110040)
- 研究(105395)
- 中国(78378)
- 京(69808)
- 科学(64459)
- 财(61815)
- 所(52127)
- 财经(49051)
- 农(48101)
- 中心(47769)
- 研究所(47219)
- 业大(46816)
- 江(46515)
- 经(44459)
- 北京(44165)
- 范(42462)
- 师范(42099)
- 院(38427)
- 州(38092)
- 经济学(37545)
- 农业(37493)
- 财经大学(36559)
- 基金
- 项目(219810)
- 科学(173383)
- 研究(162197)
- 基金(160632)
- 家(139247)
- 国家(138109)
- 科学基金(119310)
- 社会(102083)
- 社会科(96561)
- 社会科学(96539)
- 基金项目(85576)
- 省(84218)
- 自然(77728)
- 自然科(75896)
- 自然科学(75881)
- 自然科学基金(74552)
- 教育(74360)
- 划(71267)
- 编号(66801)
- 资助(65710)
- 成果(55403)
- 部(48813)
- 重点(48625)
- 创(45516)
- 课题(45098)
- 发(45097)
- 制(43024)
- 创新(42421)
- 教育部(42286)
- 项目编号(42194)
- 期刊
- 济(138542)
- 经济(138542)
- 研究(95938)
- 中国(60511)
- 学报(50939)
- 财(48747)
- 管理(48499)
- 科学(46207)
- 农(43232)
- 大学(38587)
- 教育(36545)
- 学学(35927)
- 农业(29602)
- 融(26835)
- 金融(26835)
- 技术(26786)
- 财经(24553)
- 业经(21783)
- 经济研究(21328)
- 经(20844)
- 图书(20283)
- 理论(17723)
- 问题(17684)
- 实践(16339)
- 践(16339)
- 科技(15393)
- 技术经济(14936)
- 业(14880)
- 版(14767)
- 情报(14558)
共检索到472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唐勇 栾天虹
自1970年代以来,IPO抑价现象成为西方金融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尽管这方面的文献众多、观点纷呈,但主要切入点是非对称信息、新股发行的相关制度和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西方金融学界在IPO抑价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对不同流派的解说观点进行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以及针对中国IPO抑价畸高现象进行研究的切入点。
关键词:
IPO抑价 非对称信息 制度 非理性行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显未
新时代来临之际,中国社会经济体系开始向着全新阶段发展,并形成系统的新制度经济学,侧面展现出制度在人们实行经济学分析时的必要性,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逐渐向更高阶层推进,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也因此进入转型时期。制度变迁视角下,地方政府必须明确社会制度与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采取推进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有效行为,保证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波
完整的学校管理具有两面性——理性与非理性,二者在管理活动中相互渗透、融合,此消彼长。学校管理理念既包含理性的理性,又包含了理性的非理性这样一个多重理性观念,因此,离开人性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而泛谈人性管理是难以触及其本质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兰俊美 郝旭光 卢苏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理性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稳定。本文基于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构建包含投资者类别为自变量,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16种常见非理性行为为因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都存在严重的非理性行为;相比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非理性程度更为严重;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偏好逆转、证实性偏差、沉没成本、模糊厌恶、处置效应和损失厌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投资者防范非理性行为提供建议,为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毅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5年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风险偏好和管理者从众行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从众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过度自信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均会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负相关,即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适当的风险偏好行为在一定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赵牧
本文修订了现代收益率分布模型的基本理论假定,在总结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将其改进成为收益率分布观念模型,进而应用该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股票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黄毅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假设,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5年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管理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风险偏好和管理者从众行为)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从众行为会导致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过度自信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均会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从众行为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尤为严重;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而非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与非效率投资显著负相关,即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适当的风险偏好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企业非效率投资。因此,要想提高公司非效率投资管理应从管理者的心理素质培养入手,重点培养其避免从众心理,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对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需要培养其适当的风险偏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延喜 吴国通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但是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经济生活的"未解之谜"。作为公司决策主体,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认知偏差、过度乐观、短视和保守主义等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系统性的梳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经济后果,为拓展现代金融理论提供有益的分析框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和高阶梯队理论,文章重点分析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融资、并购、战略等决策的影响,总结归纳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指引了方向。
关键词:
非理性行为 经济后果 行为金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旭光 于海娇 张士玉
通过对证券监管部门进行问卷调研,并结合统计学中列联表的Kendall相关分析方法,对监管者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进行分析,检验监管者的自我服务偏见和后视偏见之间、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之间以及推卸责任效应和后视偏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监管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服务偏见、后视偏见和推卸责任效应,且这三者之间两两存在关联。监管者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并且在纠正这些偏差时注意不同偏差之间的关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希娟 孟慧
本文首先基于对实际决策行为的调研和文献研究,归纳出公司资本投资决策中管理者经常出现的12种非理性行为,并按资本投资决策的逻辑步骤将其分成3类;然后,针对每一种行为,根据访谈和行为决策理论,提出"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被检验的38个假设中,有36个假设得到支持;最后,对36个假设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每一种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揭示出行为背后的不确定因素、认知偏差和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思维框架,为改进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方法与防范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提供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擎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2002—2005年的沪深上市公司并购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反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市场换手率、封闭式基金折价指数和个股超额换手率与公司并购后超额收益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认为,Miller(1977)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投资者异质预期并不是导致公司并购前股票上升和并购后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股票的定价应该更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关键词:
异质预期 非理性行为 并购 事件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妍 张立光
银行小微贷款决策属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现代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往往由于认知偏差导致决策偏差,出现系统性的非理性行为。本文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心理账户)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研究了性别、年龄、认知需求、决策方式等要素对非理性行为出现概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在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中存在,但心理账户效应不显著;(2)就"损失厌恶"效应而言,男性、年轻人更易出现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先个体后集体的决策方式能较好地避免这一现象;(3)就"框架效应"而言,女性和认知需求低的人显示框架效应的概率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慧敏
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系列的金融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无疑引起了金融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文章首先从羊群效应方面刻画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分析沪市各行业的羊群效应,其次,研究更加宽泛意义上的投资者非理性在沪市各行业中的表现程度。
关键词:
羊群效应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行业研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旭光
笔者运用已有的行为金融学方法研究证券市场监管者的非理性问题,通过采用有情境元素的问卷调查法,向监管部门及其他市场参与者发放问卷并根据问卷的数据,对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普遍存在着代表性偏见、锚定和调整效应、证实性偏差、框定陷阱、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处置效应、沉没成本偏差、心理账户、模糊厌恶等偏差,这些偏差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决策行为。其中,监管者的后悔厌恶最明显,其他依次为锚定和调整效应,损失厌恶,处理效应,框架效应,心理账户,代表性偏见,模糊厌恶,过度自信等。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非理性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