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2)
2023(214)
2022(170)
2021(131)
2020(110)
2019(233)
2018(212)
2017(456)
2016(237)
2015(306)
2014(261)
2013(255)
2012(196)
2011(235)
2010(240)
2009(226)
2008(204)
2007(185)
2006(174)
2005(168)
作者
(571)
(499)
(496)
(477)
(298)
(250)
(230)
(226)
(201)
(192)
(173)
(168)
(164)
(163)
(150)
(148)
(141)
(135)
(131)
(129)
(128)
(128)
(125)
(123)
(123)
(118)
(111)
(111)
(108)
(106)
学科
管理(868)
(811)
企业(811)
(754)
教育(645)
(640)
经济(640)
政治(416)
思想(411)
方法(409)
思想政治(376)
政治教育(376)
治教(376)
德育(365)
理论(282)
数学(273)
数学方法(270)
业经(253)
(253)
供销(252)
(231)
人事(206)
人事管理(206)
(197)
中国(193)
工作(191)
(175)
贸易(175)
(174)
(170)
机构
大学(3884)
学院(3784)
管理(1652)
理学(1517)
理学院(1497)
管理学(1472)
管理学院(1465)
(1147)
经济(1122)
研究(881)
师范(870)
(870)
师范大学(764)
教育(727)
(680)
(582)
(577)
科学(548)
中国(533)
商学(495)
商学院(488)
财经(487)
(465)
(454)
北京(383)
中心(382)
业大(376)
财经大学(370)
(369)
经济管理(360)
基金
项目(2587)
科学(2256)
研究(2086)
基金(2013)
(1651)
国家(1633)
科学基金(1512)
社会(1479)
社会科(1348)
社会科学(1347)
教育(1298)
基金项目(1000)
自然(964)
(954)
自然科(951)
自然科学(951)
自然科学基金(935)
编号(932)
(887)
成果(843)
资助(776)
(721)
教育部(695)
人文(662)
课题(637)
项目编号(627)
规划(623)
重点(587)
(573)
(559)
期刊
(1296)
经济(1296)
教育(1214)
研究(1145)
管理(750)
中国(660)
科学(617)
学报(568)
(488)
大学(479)
学学(428)
财经(315)
(295)
(288)
(282)
技术(279)
业经(261)
社会(254)
职业(251)
社会科(217)
社会科学(217)
农业(202)
商业(197)
(182)
金融(182)
评论(178)
经济管理(163)
(161)
经济研究(158)
高等(158)
共检索到5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正华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学德  
一个时代的大众之于大学的感受和心态既是大学发展状况的记录,也是全面理解大学及大学问题的重要依据。作为这一认知、表象和感受的结果的大学信任,对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纵向思考,对于理解大学形象和大学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大学信任既源于儒家思想中的教育传统和延续数千年的科举制度以及传统民族国家下的大学意象,也体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因计划经济盛行而出现的以单位制和再分配为核心建构起来的集体情感,同时也是伴随市场化发展而产生的以理性计算为核心建构起来的形象认知。明晰大学信任资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是20世纪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经典范式。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路线及诸多重要观点蕴含着显著的道德意味,对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具有多层次的方法论与价值论启示。其对道德行动结构的理论创树,对道德共识的结构化阐释,对人格系统、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整合理论的探讨,仍然是处于变革进程中我国道德教育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学术资源。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向楠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素养、解决社会德育问题的主要环节。文章从当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分析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蕴,进而指明可以从确立培育机制,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顶层设计;推行校企合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效用;健全测评体系,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集中约束力;完备运作机制,确保职业道德教育有实践机会四个路径来实现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云洲  
本文简要评述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与伦理道德观,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重要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济良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实现道德内化,其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之间的交流。只有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在生命意识凸显的今天,道德教育应该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生命,在道德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中丰富生命,在真实的生命表达中展现生命,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与生命共生共融的过程。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青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具有哲学本体意味。但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中"的语义并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在先秦子学时代,"中"既有政治含义,也有伦理道德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在两汉的经学语境中侧重于政治规范意义,到了宋明时期则更多地成为一种道德哲学的概念,而在晚明的何心隐那里又重新成为一种直接指向君主的政治话语。"中"概念的意义演变与儒家士人与君权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浩章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果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问答式教学模式是问答式教学思维理念、问答式教学方式方法、问答式教学主体互动等的总称。发现并准确提出问题是推进释疑解惑的本质要求,直面并科学分析问题是打造“经师”“人师”的内在要求,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凝聚师生共识的必然要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高瑞杰  郭美华  
自孔孟以来,道德主体性与天命之间就一直存在紧张关系,影响着后世诸儒对此问题的解读。在对《孟子·尽心篇》首章的诠释上,朱子以普遍之理的预设为根基,依据《大学》条目,从认知角度呈现了一个由知到行、普遍的历时性进程,突出普遍天理对于现实生存的绝对优先性;而阳明将此章三句视为三种品第的为学进路,并与《论语》《中庸》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结合起来,将此章理解为不同主体现实生存活动及其境界的共时性差异,对单纯的认知主义进路有所克服。但是,阳明依然将普遍天理预设为主体性良知的先天本质,同样湮没了真正的道德生存本身。事实上,重新敞露道德生存论的真蕴,将天命与道德生存划界,以人自身活泼的生存活动及其展开作为人之本质的基础,是彰显人自身生存性意义的必由之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钟启泉  
"课堂互动"是课堂研究回避不了的论题。课堂互动研究意味着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意味着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它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教学观。自主活动、集体思维、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课堂互动"研究的关键概念。"课堂互动"研究的课题是: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从单向传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集体思维的组织与学习集体的形成。"课堂互动"研究的价值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态,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文化特色的课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润洲  
完整的人的培育是教育的理想追求,其植根于对人具有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理想生命的洞察中。从人的三重生命来看,完整的人是身体与精神合一的人,是情意知融生的人,也是全面发展的人。人虽然是完整的,但却常遭遇割裂。在教育场域中,完整的人也时常遭遇着肢解,表现为学习的离身化、意情的边缘化和知识的碎片化。因此,完整的人的培育需要重构身体观念,践行具身学习;彰显情意功能,实践理解教学;整合课程知识,进行全人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思想遗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永恒的宝藏,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或启发,教育也不例外。古典作家眼中的教育,通常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与政治、人性、德性、艺术这些人生社会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古典作家似乎很少专门讨论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