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69)
- 2023(8266)
- 2022(7013)
- 2021(6565)
- 2020(5480)
- 2019(12649)
- 2018(12585)
- 2017(24067)
- 2016(13234)
- 2015(14859)
- 2014(14807)
- 2013(14491)
- 2012(13659)
- 2011(12289)
- 2010(12326)
- 2009(11450)
- 2008(11454)
- 2007(10320)
- 2006(9268)
- 2005(8417)
- 学科
- 济(54231)
- 经济(54087)
- 管理(41103)
- 业(33279)
- 企(26983)
- 企业(26983)
- 方法(18023)
- 数学(15420)
- 农(15242)
- 数学方法(15207)
- 制(14884)
- 财(14717)
- 中国(13285)
- 地方(13281)
- 业经(11860)
- 学(10964)
- 体(9989)
- 农业(9814)
- 环境(9147)
- 融(8210)
- 金融(8204)
- 务(8198)
- 体制(8178)
- 银(8163)
- 财务(8148)
- 银行(8145)
- 财务管理(8122)
- 行(7784)
- 划(7705)
- 企业财务(7611)
- 机构
- 大学(188469)
- 学院(186077)
- 济(72275)
- 经济(70416)
- 管理(68144)
- 研究(64869)
- 理学(58154)
- 理学院(57275)
- 管理学(56110)
- 管理学院(55747)
- 中国(48897)
- 京(41263)
- 科学(40062)
- 财(37575)
- 所(32347)
- 农(30405)
- 中心(30344)
- 江(30300)
- 研究所(29099)
- 财经(28874)
- 范(27653)
- 师范(27423)
- 业大(27096)
- 经(26032)
- 北京(25614)
- 院(23860)
- 州(23855)
- 农业(23690)
- 师范大学(22573)
- 经济学(22551)
- 基金
- 项目(125629)
- 科学(99794)
- 研究(92475)
- 基金(92060)
- 家(80062)
- 国家(79402)
- 科学基金(68329)
- 社会(59572)
- 社会科(56187)
- 社会科学(56172)
- 基金项目(49865)
- 省(48617)
- 自然(44015)
- 自然科(42939)
- 自然科学(42924)
- 教育(42395)
- 自然科学基金(42160)
- 划(41664)
- 编号(37100)
- 资助(36139)
- 成果(31394)
- 重点(28505)
- 制(28099)
- 部(28032)
- 发(26823)
- 课题(26622)
- 创(25835)
- 国家社会(24716)
- 创新(24330)
- 教育部(24072)
共检索到286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梦玄 周义
应用居住分异理论,通过搜集和挖掘武汉市分环线和分街道层面的保障房社区的居住人数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全局分析指数和局部分析指数两类指标,对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层级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整体一致,且街道级别的微观数据相比环线的中观数据能更加准确地测度武汉市保障房社区居住空间的隔离程度;武汉市保障房建设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居住空间隔离或分异,且空间分异程度呈现出先急剧攀升后缓慢增加的态势;武汉市保障房空间分布呈现出边缘化、规模化和集中化的特点。因此,应采用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推进混合居住模式,以此降低城市居住空间的隔离或分异程度,促进保障房社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保障房 空间分异 检验 形成机制 武汉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祚 李江风 刘艳中 黄琳
通过对1999年至2007年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分布情况的分析,初步探究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空间分布情况的变化特点,着重分析了2007年武汉市在建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空间分布"集中化"和"边缘化"的新特点。结论为,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合理分布,能够避免"经济适用房阶层"的空间、心理隔离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江政隆
目前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全离不开财政保障机制。以武汉市为例,在财政保障机制的支持下,武汉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的建议: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贴政策;加大支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整合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祚 李江风 刘艳中 黄琳
虽然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是为了防止空间分异演变为社会分化或社会隔离必须加以控制。武汉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城市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其建设速度仍然无法满足大量中低收入居民的需要。在供需不平衡的前提下,经济适用房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造成经济适用房购房者在居住空间被动选择,并可能加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另一方面无法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和满足弱势群体居住需求上体现社会公平。文章得出结论:在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和公平的经济适用房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一方面控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另一方面体现经济适用房存在的根本意义。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秀兰 付纪元 吕天宇
职能分异的城市多中心结构有效缓解了资源配置的不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对住宅价格产生了复杂深远的影响。以城市职能各异的武汉"三镇"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统计分析、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对住宅价格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三镇"中,武昌住宅价格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汉口呈扇形模式,汉阳呈多核心分布模式;绿化率、公园距离和生态环境分别为建筑、区位和邻里特征中对住宅价格作用力最强的驱动因素;差异化城市职能中心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汉口受区位特征驱动影响最强,武昌受区位特征和邻里特征影响最强,汉阳受建筑特征影响最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结合城市中心职能引导要素流通与资源配置、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涛 刘颖莹 卢桂伊 张凯
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逐渐凸显的教育设施与适学人口空间分布不匹配问题,提出基于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教育设施布局优化配置技术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地块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教育设施需求预测方法,进而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划分教育设施服务区并评价供需平衡性,最后利用空间交互模型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将该方法实证应用于武汉市硚口区初中布局,发现教育设施空间供给与人口学位需求存在空间错位问题,基于社区两实人口预测学位需求选定新增教育设施地址和扩容设施,有助于提升硚口区教育设施供需平衡性,保证设施服务公平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建飞 殷跃建 于潇波
本文通过将Hedonic(特征价格)理论和住宅价格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起来,运用surfer10.0软件绘制出武汉市住宅价格等值线和三维立体的空间分布图,由此可得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呈现圈层环状结构,并呈圈层环状式递减规律,但由于配套设施的完善、商业的繁华和自然环境优美的程度不同,在主城区内产生一些住宅价格的小高峰。通过构建了武汉市住宅Hedonic(特征价格)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可知区位特征中的所在环线和到cBd的距离、建筑特征中的物业管理是影响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直接原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莹 陈洁 罗静 蒋亮
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成为诸多大城市的发展战略,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功能关联和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为此,该研究以超大城市武汉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app移动定位数据、百度POI数据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运用残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识别和分析武汉市就业多中心及其关联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索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武汉市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显著,就业多中心之间的关联表现为城市主中心与最近次中心间的功能互补。2)武汉市就业次中心形成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有多样化指数、三产企业数量、交通路网密度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就业次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引导就业多中心布局。3)劳动力集聚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分别对武汉市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显著和较为显著的阻碍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谢媛媛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GIS方法分析武汉市1996~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特征并对其进行障碍因素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0年武汉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土地结构表现为汉口—武昌—汉阳—郊区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生态效益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土地集约利用的投入水平呈现以江汉区为核心的圈层式递减分布特征,土地集约利用可持续指标表现为江北片-江南片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障碍因素诊断得出具体影响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的因素。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时空分异 障碍因素 武汉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淑云 范钦
公租房的后期管理直接关系到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认为武汉市公租房在后期管理中面临着资金不可持续、各参与主体责任不清、退出机制不完善和租金补贴发放方式不合理四个问题。认为应通过财政预算列支租金补贴、减免物业服务企业税费等方式来拓宽公租房后期管理的资金筹集问题,同时应在通过契约明确参与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协商合作机制,完善"人"与"物"同时退出的机制以及通过"住房券"来解决公租房的租金补贴匹配问题。
关键词:
公租房 后期管理 可持续 合作 住房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伯华 曾菊新
利用2006年武汉市新洲区3个乡镇11个村326户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动力机制,认为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驱动力是压力和引力2种力量共同作用的,并利用调研数据和消费理论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理论分析。根据农户居住空间行为交通依附的特征,提出了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的6个阶段的过程模型,最后针对农户居住空间行为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不和谐的趋势,从多角度探讨了引导农户居住空间行为的若干对策,为解决乡村出现的各种空间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户 居住空间 城市化 微观机制 武汉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亮 彭雨晴 张彪 韩梦凯
在交通矛盾日益制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时空大数据的通勤圈空间特征研究为精细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等要素配置提供了有效视角。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息数据识别出商业(务)型、工业型两类通勤圈,结合情景模拟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形态变化及内部交通结构特征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商业(务)型通勤圈呈现“圈层+轴带”和“核心集聚+圈层扩展”两种结构模式;工业型通勤圈则呈现“纺锤模式”布局,通勤方向性更为明显。(2)轨道交通要素供给会重点影响通勤圈的形态、拉长通勤距离;土地利用要素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促进通勤圈圈层集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耗。针对两种类型的通勤圈,从促进通勤圈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喆 邱嘉怡 余家怡 朱媛媛
2014、2015年教育部接连发文要求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由此公立初小的入学资格与住房紧密挂钩。在此背景下,初小教育资源如何影响住宅价格,并带来怎样的城市社会空间变化是有意义的科学问题。论文基于安居客、链家、百度开放平台及问卷访谈等数据,综合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以武汉市武昌区为实证区域,探索学区对住宅价格的真实影响,并尝试从“空间生产”入手,探究学区引发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研究发现:(1)学区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已超过传统区位、建筑、邻里特征等的影响;(2)学区房提供了资本由二级循环进入三级循环的便利路径,形成了学区空间生产与社会空间新分层的宏观基础;(3)微观层面,对优质学区的争夺产生了“学区人”和“学区空间”,进而出现学区飞地,对传统城市社会空间产生影响;(4)不同于“单位人”与“社区人”,“学区人”并不主要依靠职业或收入划分,而是因相似的家庭生命周期发生关联。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惠青 沈玥
伴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模式的转变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我国城市的独居老人数量日益增多,这些老人因独居的生活方式产生诸多问题,因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以武汉市Q社区的独居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独居老人生活现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工作(简称社工,下同)介入的角度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独居老人 心理问题 社工介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存颂 黄经南 刘奇志
快速城镇化给我国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副产品”——非正规空间。在诸多老旧社区中,由于历史、产权、管理体制等原因,被流动摊贩等就业人口临时占用的非正规公共空间更是广泛存在,并成为目前社区改造规划工作中的难点。文章总结了老旧社区非正规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此类公共空间治理的规划策略,即原址保留划定摊贩空间、分时段引导功能转换、社区柔性管理。最后,文章以武汉市六合社区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非正规空间 复合功能 流动摊贩 社区改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