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6)
- 2023(15277)
- 2022(12771)
- 2021(11897)
- 2020(10010)
- 2019(22341)
- 2018(21739)
- 2017(42224)
- 2016(22552)
- 2015(24469)
- 2014(24248)
- 2013(23584)
- 2012(21496)
- 2011(18982)
- 2010(18452)
- 2009(16314)
- 2008(15559)
- 2007(13200)
- 2006(11106)
- 2005(9131)
- 学科
- 济(92344)
- 经济(92172)
- 管理(62265)
- 业(58953)
- 企(46893)
- 企业(46893)
- 方法(43032)
- 数学(38993)
- 数学方法(38495)
- 农(25683)
- 财(23102)
- 中国(21764)
- 地方(21392)
- 业经(19041)
- 学(18613)
- 农业(17305)
- 贸(15965)
- 贸易(15958)
- 易(15478)
- 制(15076)
- 务(14480)
- 财务(14413)
- 财务管理(14381)
- 技术(13964)
- 环境(13954)
- 企业财务(13734)
- 融(12243)
- 金融(12241)
- 银(12112)
- 银行(12060)
- 机构
- 学院(305370)
- 大学(304481)
- 济(122236)
- 经济(119825)
- 管理(119688)
- 理学(105524)
- 理学院(104290)
- 管理学(102248)
- 管理学院(101703)
- 研究(100891)
- 中国(73337)
- 科学(66024)
- 京(61970)
- 农(59338)
- 财(53760)
- 业大(52604)
- 所(49846)
- 中心(48672)
- 农业(47065)
- 研究所(46357)
- 江(44793)
- 财经(44341)
- 经(40799)
- 范(39375)
- 师范(38826)
- 经济学(38215)
- 院(37135)
- 北京(36789)
- 州(35054)
- 经济学院(34932)
- 基金
- 项目(228306)
- 科学(180915)
- 基金(168870)
- 研究(157229)
- 家(150693)
- 国家(149498)
- 科学基金(128880)
- 社会(102912)
- 社会科(97684)
- 社会科学(97656)
- 基金项目(90986)
- 省(90693)
- 自然(87021)
- 自然科(85151)
- 自然科学(85120)
- 自然科学基金(83590)
- 划(76527)
- 教育(72520)
- 资助(67400)
- 编号(59956)
- 重点(51823)
- 部(49867)
- 发(48568)
- 创(47954)
- 成果(45286)
- 科研(45134)
- 创新(44990)
- 计划(44364)
- 国家社会(43493)
- 教育部(42497)
- 期刊
- 济(121592)
- 经济(121592)
- 研究(78321)
- 学报(55989)
- 中国(55663)
- 农(52483)
- 科学(49429)
- 大学(41875)
- 财(40804)
- 管理(40493)
- 学学(40300)
- 农业(35796)
- 教育(25721)
- 融(24902)
- 金融(24902)
- 技术(24780)
- 业经(21375)
- 财经(20892)
- 经济研究(20091)
- 业(18745)
- 经(18011)
- 问题(16810)
- 版(16120)
- 资源(15549)
- 业大(15446)
- 科技(15370)
- 统计(14443)
- 策(14010)
- 技术经济(13535)
- 商业(13283)
共检索到421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旭 石晓平 马贤磊
探究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空间格局,理解各级政府的配置逻辑,有助于实现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优化配置,加快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的保障性住房用地信息,利用核密度方法和计量经济模型等,研究我国省域、市域和县域间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格局,比较分析各层级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格局在各层级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密集分布与零散分布态势明显。(2)各层级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配问题,过度错配与短缺错配并存,且与土地因素密切相关。(3)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错配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省域间的保障性住房用地基本遵循降低成本的配置逻辑,但在市域和县域间,则同时受到土地约束和用地成本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任务完成逻辑和降低成本逻辑。据此提出建议:合理评估保障性住房需求,精准配置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化地方政府监管考核制度,防范地方政府策略行为。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广录 曾汪泉
保障性住房建设满意度能客观反映住房保障对象的需要水平。实证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交通、教育、供水供电、娱乐、医疗卫生、安全状况、购物及各自设施,另外还有物业管理及服务态度、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及服务态度、小区及周围生活环境等因素。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多元化融资方式保证其供给,才能使保障性住房产品的福利性得到真正发挥。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满意度 因子分析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琳 程久苗 金晶 费罗成 程建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踪程
从居民个体心理认同的角度探讨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据此提出提高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典型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进行福利认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居民福利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住房品质与公共物品是影响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的关键因素,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是住房品质与公共物品综合考量的结果。同时发现,保障性住房居民所认知的住房品质和公共物品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住房品质由住房特征、住房区位和社区管理3个维度构成。公共物品由生活设施、休闲设施、交通设施、医疗设施、就业服务、教育设施6个维度构成。实证结果还显示,在对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的影响上公共物品要明显大于住房品质。因此,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在提供基本住房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公共物品供给现状,提升居民福利认同水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双良 赵晓霞
保障性租赁住房是破解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难题的突破口。以天津市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影响大城市青年人群体保障性租赁住房居住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更好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政策参考。研究发现:天津市青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满意度级别为“一般满意”,青年租赁住户对设施配置与服务、政策感知的满意度较高。针对青年租赁住户满意度较低的几个指标,应通过优选建筑材料、优化住房选址、适度开发较大面积住房、优化户型设计、合理定价以及加强社区治理等多方式提升城市青年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居住满意度。
关键词:
大城市青年 保障性租赁住房 居住满意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运用空间自相关及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各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关联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丰富和发展城市群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价格普遍偏低,商住地价价格较高,符合城市间土地级差收益规律,但商住倒挂现象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工业地价从浙东南向苏北呈梯度递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表现为低值空间集聚;居住地价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具体表现为一、二线城市为高值集聚,商服地价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显著,城市等级、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住地价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商服地价主要受到社会消费品总额、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和公共财政支出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建军 蒋里强 郭强 黄立坡 陈敏雅
针对装备备件保障度问题,结合现有的研究现状,综合考虑了战时装备保障的实际情况和新旧备件使用寿命的差异,深入分析了备件调度对保障度的影响,以保障度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战时三级备件保障模型,运用经典的排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算例表明该方法是有效性的。
关键词:
保障度 排序算法 优化 维修保障 备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富 周生路 吴绍华 廖富强 任奎 吕蕾
本文从农用地资源的质量出发,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农业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不同农业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两个方向上的递变规律。文章最后探讨了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以及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如大地貌单元等要素的控制,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如区位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干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异显著。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格局是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思齐 张英杰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布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选址过于偏远,且大多集中建设。这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成本负担,降低其就业概率和生活质量,并可能加剧弱势群体的空间聚集,强化居住分异,带来各种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慎重和科学地对待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问题,以更好地实现住房保障目标,并促进社会融合。本文将讨论低收入住房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经验和教训,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中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所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空间选址 居住分异配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彩彩 吕春娟 陈卓 郭岩松
[目的]了解省域尺度耕地自然质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实现耕地质量省级可比,为因地制宜管理和引导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1+X模型从4个维度15个测度指标对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并揭示其空间分布机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其核心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较差,优等地少而中低等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高北低,盆地高山地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与地形及积温分布趋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0℃积温、高程、有效土层厚度、年均降雨量和灌溉保证率是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都强于单因子解释力,进一步解释了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 将反映省级尺度耕地生态环境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能够纠正传统评价存在的偏差,此外,采用1+X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系数修正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吴莹 陈俊华
在加大建设规模的同时,保证保障性住房切实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使住户对居住情况感到满意,是实现保障性住房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功能的关键。文章利用香港公屋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公屋住户居住满意度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程度。研究发现,对于公共租赁房屋这类保障性住房的住户,其满意水平除了受房屋质量、社区环境等一般性因素影响外,政策性住房在社会标签上的污名化、社会关系上的弱势地位等,都会对其满意度体验产生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罗孝玲 马世昌 王维
构建了"刚性需求吸收"和"土地挤出"的代理变量,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VAR模型。滞后4阶的自回归结果和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土地挤出量对商品房价格确有正向影响;刚性需求吸收量对商品房价格确有负向影响;二者都与商品房价格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在短期内,刚性需求吸收对商品房价的平抑作用更显著;长远来看,土地挤占对商品房价格的提升作用比刚性需求吸收导致的抑制作用更持久。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永恒 陈友倩
以西安市城五区和长安区经济适用房为研究对象,基于年龄差异视角,运用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安市保障性住房总体福利体系和不同年龄段保障对象的福利效应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显示:被保障对象入住保障性住房后福利水平有所上升,其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均得到改善,但交通条件、工作机会、心理因素却有不同程度恶化;年龄差异对保障性住房的福利效应具有不同的影响,被保障对象在55-70岁年龄段的福利变化最大,而25-35岁年龄段的被保障对象福利上升水平最低。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京祥 陈浩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