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676)
2023(21283)
2022(17934)
2021(16534)
2020(14131)
2019(32125)
2018(31832)
2017(61268)
2016(33959)
2015(37792)
2014(37873)
2013(37275)
2012(34153)
2011(30805)
2010(30579)
2009(28089)
2008(27737)
2007(24826)
2006(21448)
2005(18779)
作者
(100596)
(84106)
(83375)
(79758)
(53334)
(40569)
(38017)
(32912)
(31795)
(29962)
(28421)
(28353)
(26787)
(26346)
(26159)
(26035)
(25891)
(25005)
(24201)
(24177)
(21142)
(20578)
(20430)
(19166)
(18911)
(18698)
(18651)
(18645)
(17114)
(16770)
学科
(134656)
经济(134441)
管理(95865)
(90760)
(74490)
企业(74490)
方法(62686)
数学(54816)
数学方法(54113)
(37130)
中国(36574)
(35309)
(30780)
业经(29482)
地方(26574)
(24571)
(24429)
贸易(24421)
农业(24390)
(23676)
(22737)
财务(22636)
财务管理(22584)
理论(21754)
企业财务(21432)
技术(20399)
(20166)
银行(20078)
(19994)
环境(19892)
机构
大学(482456)
学院(480120)
(186339)
管理(184373)
经济(182143)
研究(162657)
理学(160281)
理学院(158414)
管理学(155189)
管理学院(154339)
中国(118900)
科学(105913)
(102707)
(89489)
(85387)
(83426)
业大(79031)
研究所(76594)
中心(74358)
农业(70821)
(70623)
财经(69044)
北京(64011)
(62861)
(62803)
师范(62020)
(58963)
(56922)
经济学(56489)
技术(51799)
基金
项目(334360)
科学(260311)
基金(241783)
研究(234107)
(214756)
国家(213020)
科学基金(180916)
社会(146444)
社会科(138661)
社会科学(138622)
(131370)
基金项目(128200)
自然(121501)
自然科(118730)
自然科学(118691)
自然科学基金(116525)
(111542)
教育(108005)
资助(100289)
编号(93966)
成果(75653)
重点(75541)
(72360)
(70465)
(68595)
课题(65317)
科研(65120)
创新(64181)
计划(63643)
大学(61271)
期刊
(196657)
经济(196657)
研究(133212)
中国(88441)
学报(87896)
(81009)
科学(75900)
(65832)
大学(64931)
管理(64497)
学学(61463)
农业(54844)
教育(49089)
技术(40203)
(39352)
金融(39352)
财经(33253)
业经(32910)
经济研究(31926)
(28561)
(28493)
问题(27403)
(25253)
图书(24338)
科技(23592)
业大(22969)
统计(22537)
技术经济(22404)
理论(21657)
商业(20943)
共检索到68688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芸  彭千芮  
利用2010—2019年中国25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对推进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和实现机制。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供给对于城镇化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对于推进城镇化率的影响效应大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狭义的保障性住房的影响效应大于低价商品房以及其他更广义的保障性住房。机制分析表明,保障性住房供给主要通过预期效应对城镇化率产生影响,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保障性住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效果。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供给以解决“住有所居”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应当有针对性地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并从扩大供给、全国统筹、协同推进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冀申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及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带动了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我们有必要研究住房供给价格弹性及区域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对1998~2010年各省份房价及相关数据,建立了固定影响变系数和变截距模型,对中国及各省份的住房供给价格弹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住房供给价格弹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这主要由土地供给、房地产行业竞争环境以及潜在住房需求等因素决定。最后,我们对各区域的房地产调控重点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严思齐  吴群  
政府垄断供地制度确立后,我国许多城市的住宅用地供给量出现了显著下降,而住宅用地供给量的下降会导致住房供给弹性的降低。本文通过构建和估计新建住房供给的结构式模型测度了我国20个主要城市供地制度变革前后的住房供给弹性。研究结果表明,20个城市的平均住房供给弹性由2001-2005年间的3.25下降到2006-2011年间的0.51。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现行住宅用地供给制度、增加住房供给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荣灏  周晓艳  张苗苗  
该文基于2009年-2017年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土地为中心发展模式下中国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空间分异特征异于其他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土地财政依赖和工业偏向的土地供给结构对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有负面影响,但土地供给结构对保障住房供应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即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工业偏向的土地供给结构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的抑制作用会更显著.该研究结论为如何有效推动保障性住房供给和差异化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政策涵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耀中  欧阳彪  李越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薄文广   钱镱   屈建成   谭鑫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2003—2018年中国1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二者的交互影响及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随时间呈现向更高水平的耦合协调类型稳步优化趋势,空间上则呈现沿海地区城乡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内陆地区。(2)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在当期就对新型城镇化产生正向影响并且会持续较长时间;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和短期波动性,在长期表现为正向带动作用。(3)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带动作用要强于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低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更强,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浩  王晓玲  
用1998-2013年资源枯竭型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显示: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均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控制变量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也有利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劳动投入虽对人口城镇化有正影响,但与空间城镇化呈负相关;经济制度对人口城镇化的负影响不显著,但阻碍了空间城镇化的发展。从空间差异来看,除东北地区影响不显著外,经济增长对其它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除西部地区外,非农产业也极大地促进了其它区域的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同时物质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高立  王雪琪  李发志  邹伟  
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动态修正的协调度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会城市2004—2015年的人口、土地数据测算出各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实证分析了房地产经济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省会城市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虽然呈逐年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且协调度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协调度增长速度最慢,区域间协调度差距也最大;(3)不管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增长都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促进效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4)除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之外,房地产经济其余相关变量对东、中、西地区城镇化协调度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同,对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城镇化协调发展政策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傅沂  梁利  
借助PVAR方法系统考察了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三者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抑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且具有滞后效应,科技创新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应对老龄化、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许远明  欧阳鹭霞  
利用我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Hansen面板数据门槛模型检验我国城镇化率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并以经济增长水平为门槛变量,考察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需求对城镇化率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研究发现,城镇化率的提高将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但当经济增长水平超过某一门槛值时,这种促进效果将降低。就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未来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成坤  
[目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基础、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和城乡融合等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基于2001—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方法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平滑转移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样本期间,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增长趋势。(2)新型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阻碍作用。(3)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规模以及不同粮食功能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结论]新型城镇化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要想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必须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扶持力度等多个方面同时入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阚大学  
文章基于1992-2012年城市动态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部地区职业教育有利于城镇化水平提高。其中,2001年前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城市看,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职业教育均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其中,2001年前省会城市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地级市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并且2001年前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均最大,但较地级市和县级市,省会城市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2001年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高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家羚  姜安印  
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区位商法测算了我国35个大中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并根据其高低分组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促进城镇化,但当集聚度达到高程度时,其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减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据此,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城镇化发展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项勇  陈兰  庞伟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有供求关系、土地价格、居民收入水平、经济政策等。选择了35个城市,对其经济实力、生活质量、城市品牌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搜集整理,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格正相关且符合二次函数模型,影响城市价值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生活质量,城市价值综合得分最高的东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远  徐俐俐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文章利用2004—2013年新疆15个地州市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及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工业化、城镇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累积效应与路径依赖,工业化水平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利用强度,在天山北部地区尤为显著;(2)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投入在短期内更多地体现为能源消耗规模迅速扩大,长期可能存在的集聚效应进而降低单位能耗的机制尚未发挥;(3)通过长期城镇化发展形成的集聚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的路径存在,且作用效果大于通过工业化发展促进经济水平提升进而降低能源强度这一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