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91)
- 2023(13166)
- 2022(10821)
- 2021(10541)
- 2020(8661)
- 2019(20049)
- 2018(19773)
- 2017(37815)
- 2016(20447)
- 2015(23169)
- 2014(23118)
- 2013(23325)
- 2012(22234)
- 2011(20327)
- 2010(20455)
- 2009(19077)
- 2008(19153)
- 2007(17016)
- 2006(15040)
- 2005(13673)
- 学科
- 济(98630)
- 经济(98459)
- 业(57881)
- 管理(51011)
- 农(47451)
- 方法(41172)
- 数学(37655)
- 数学方法(37319)
- 企(34682)
- 企业(34682)
- 农业(31261)
- 中国(30802)
- 制(21169)
- 财(20648)
- 业经(20538)
- 贸(18669)
- 贸易(18661)
- 地方(18320)
- 易(18231)
- 银(16948)
- 银行(16931)
- 学(16904)
- 融(16829)
- 金融(16828)
- 行(16355)
- 体(14904)
- 发(14056)
- 策(12380)
- 环境(12298)
- 技术(11896)
- 机构
- 大学(299459)
- 学院(296687)
- 济(134504)
- 经济(131964)
- 管理(110831)
- 研究(110143)
- 理学(95407)
- 理学院(94242)
- 管理学(92727)
- 管理学院(92158)
- 中国(87970)
- 农(66250)
- 科学(63992)
- 京(63943)
- 财(59877)
- 所(56075)
- 中心(51554)
- 农业(51167)
- 研究所(50600)
- 财经(47716)
- 业大(47650)
- 经(43950)
- 江(43639)
- 经济学(43048)
- 北京(40569)
- 范(39156)
- 经济学院(38948)
- 师范(38811)
- 院(38364)
- 财经大学(35545)
- 基金
- 项目(197065)
- 科学(156421)
- 基金(147654)
- 研究(142686)
- 家(129477)
- 国家(128358)
- 科学基金(109318)
- 社会(95605)
- 社会科(90420)
- 社会科学(90398)
- 基金项目(77472)
- 省(72661)
- 自然(68692)
- 自然科(67196)
- 自然科学(67181)
- 自然科学基金(66018)
- 教育(64114)
- 划(62340)
- 资助(60894)
- 编号(55110)
- 部(46352)
- 成果(45409)
- 重点(44078)
- 发(42538)
- 国家社会(41511)
- 教育部(39629)
- 创(39549)
- 课题(38159)
- 人文(37761)
- 性(37544)
共检索到4617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本文结合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显著提升5.3%,这一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地区虚拟变量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本文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误,利用Bioprobit模型和CMP方法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所得结论依然稳健。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对"80后"和在当地居留满5年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住房公积金呈现出"嫌贫爱富"特征,其对高收入新生代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亚军 郑晓冬 方向明 陈典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在冉 杨俊青
本文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m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工城市居住条件与子女本地就学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10,与没有确定是否要长期留在本地的参照组农民工相比,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7.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2)农民工子女本地就学条件改善使其定居意愿的概率提高0.016,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显著增加11.5%,两者均在1%水平上显著;(3)农民工在城市的平均月收入增加1%,使其定居意愿概率提高0.063,与参照组相比,农民工定居意愿增加52.8%,两者均在5%水平显著,农民工前往其他城市意愿下降12.9%,在10%水平上显著。此外,本文使用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探讨了进城农民工流动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居住条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存在微小的区域差异性,子女就学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城市房价与城市级别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林伟 韩辰 金杰克 于海燕
本文基于生计资本理论,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5个维度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民工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居留意愿远大于落户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的状况,差异体现在农民工自身长久利益的驱动等方面。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体现在经济条件优越和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工有更强的居留和落户意愿。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和社会资本的累积会增强农民工的落户意愿。作为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家承包地和宅基地的生计保障功能可以让农民工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但不利于其在城市落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保障农民工的自然资本以促使其安心落户城市,提升农民工的物质资本以实现其安居乐业,改善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以增强其城市生存能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以实现其在流入地的心理社会融入等。
关键词:
农民工 居留意愿 落户意愿 生计资本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仲坤 郑裕璇 冷晨昕 陶建平
本文借鉴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以可行能力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防护性保障、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感受及政治参与等五个层面测度农民工可行能力,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可行能力仅为0.285,依据Martinetti(2000)对福利水平的划分标准,处于较低水平。(2)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等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可行能力,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Oster(2013)的方法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3)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可行能力的影响呈现地区差异、代际差异及就业身份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对提升农民工福利水平的价值,从而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就农民工市民化之路提供证据支撑。
关键词:
公共卫生服务 农民工 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德山 俞煌 张磊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迁移呈现出新的特征,他们在迁移决策的过程中会受到父辈流迁经历的影响。本文根据2016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数据(四川卷),首先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户口迁移意愿的代际影响的三种作用机制,然后采用PSM模型构建"反事实"实验进一步验证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父代流迁经历对子代户口迁移意愿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2)家庭禀赋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父代流迁经历的交互作用也会间接影响子代的户口迁移意愿,但影响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应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就业、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促进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锟澎 刘雪晴
利用2017—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指数,研究数字经济是否提升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提高城市的宜居宜业能力是数字经济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在城市层面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力,并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流动时间更久、流动范围更大、高学历、从事技术型岗位以及从事高技术行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 王良健
近年来房价迅速上涨,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新挑战。文章从理论上探讨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机理,然后将2015、2016年31 403个流动人员样本与17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数据进行匹配,采用含内生变量的Probit两步估计模型检验房价和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加入相关变量的交叉项进一步检验影响效应的个体差异和城市差异。结果表明:①房价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影响不显著,房价收入比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存在显著负影响。②附着在房价之上的城市公共服务有助于减弱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负效应。③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未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的消极效应大于打算在城市购房的流动人口。此外,房价收入比上涨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的影响效应还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流动距离差异。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祝仲坤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共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均能显著提升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在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对老一代及跨省流动农民工留城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通过提升健康水平、增强城市归属感间接提高农民工留城意愿,其中城市归属感发挥的间接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在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效应,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铺就农民工市民化道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