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9)
- 2023(9562)
- 2022(8002)
- 2021(7445)
- 2020(6443)
- 2019(14474)
- 2018(14191)
- 2017(27121)
- 2016(14758)
- 2015(16654)
- 2014(16584)
- 2013(16357)
- 2012(15071)
- 2011(13429)
- 2010(13703)
- 2009(13212)
- 2008(13512)
- 2007(12377)
- 2006(10984)
- 2005(10567)
- 学科
- 管理(54646)
- 济(54015)
- 经济(53897)
- 业(52277)
- 企(46478)
- 企业(46478)
- 财(25783)
- 方法(25559)
- 数学(22253)
- 数学方法(22015)
- 制(21622)
- 务(18759)
- 财务(18733)
- 财务管理(18686)
- 企业财务(18038)
- 中国(15821)
- 银(14819)
- 银行(14789)
- 体(14454)
- 行(14006)
- 融(13215)
- 金融(13213)
- 体制(12815)
- 业经(12744)
- 农(11766)
- 险(11314)
- 保险(11223)
- 学(10858)
- 度(9281)
- 理论(9280)
- 机构
- 大学(215551)
- 学院(211449)
- 济(85665)
- 经济(83742)
- 管理(80570)
- 研究(70479)
- 理学(67893)
- 理学院(67177)
- 管理学(66072)
- 管理学院(65678)
- 中国(60977)
- 财(50703)
- 京(45812)
- 科学(40775)
- 财经(38304)
- 所(36109)
- 经(34839)
- 农(33597)
- 江(33095)
- 中心(32991)
- 研究所(31817)
- 业大(29502)
- 北京(29385)
- 财经大学(28964)
- 经济学(26745)
- 农业(26461)
- 院(25903)
- 州(25817)
- 经济学院(23896)
- 范(23281)
- 基金
- 项目(134144)
- 科学(105752)
- 基金(100243)
- 研究(94248)
- 家(88154)
- 国家(87486)
- 科学基金(75411)
- 社会(60889)
- 社会科(57702)
- 社会科学(57686)
- 基金项目(52133)
- 自然(50914)
- 省(49914)
- 自然科(49790)
- 自然科学(49771)
- 自然科学基金(48962)
- 教育(44302)
- 划(43369)
- 资助(42612)
- 编号(35843)
- 部(31142)
- 成果(30645)
- 重点(30587)
- 制(29478)
- 创(27547)
- 教育部(27070)
- 科研(26439)
- 创新(26015)
- 发(25968)
- 大学(25636)
共检索到335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罗胜 曹顺明
监管保险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仅是防范保险公司控制权被滥用的现实需要,而且有其深刻的制度背景、思想条件和法律基础。在导入保险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监管制度时,应遵循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借鉴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并将之落实在具体内容的构建之中。
关键词:
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 保险监管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北京证监局课题组
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的违法违规情况,探析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行为频发的原因,提出重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的观念并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制度、压实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法律责任等相关建议,旨在为遏制控股股东和实控人违法违规提供些许裨益。
关键词:
实际控制人 公司治理 法律责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万俊毅
股权集中型公司是现代公司的主流组织形态之一,其代理成本主要产生于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通过发行多种类股票、交叉持股和金字塔式控股等方式,控股股东能够获取比与其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名义控制权更大的实际控制权,因而更容易发生以侵害小股东权益作代价追求控制权私下收益的道德风险行为,致使代理成本高昂。声誉机制和法律手段能够迫使控股股东收敛侵占行为,且法律手段较声誉机制更为有效。在中国,声誉机制对控股股东基本不起作用,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关键词:
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权 小股东权益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颜志元
股东信息是上市公司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深市公司股东总体分布特点、机构投资者状况、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性质和行业分布状况、股东变更等资料,发现目前深圳市场价值投资理念已经确立,股权结构亟待调整,实际控制人相关信息披露仍需进一步完善 。
关键词:
股权结构 价值投资 股东性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浩萍
文章通过建立了带有融资资格约束的利益最大化模型,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利润操纵的动机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某种特殊情况除外,控制股东总是存在着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操纵的方向和幅度受到上市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融资资格收益要求、控制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比例、控制股东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及法律监管环境的影响。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利润操纵的发现和处罚机制以及关联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对这一行为发挥的监管作用。
关键词:
利润操纵 控制股东 监管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章琳一 张洪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控股股东现象。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利用200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人控制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当公司股权制衡度高时,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这一负相关关系,在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阶段和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板块中更为显著。将是否属于高新科技公司,作反面事实推断,验证了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内部人控制会加剧管理层"盘踞效应",损害内部控制质量;高新科技公司内部人控制也会导致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内部人控制不是高新科技行业有效的治理机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春玲 蒋顺才
对控股股东股利分配行为的监管,是监管部门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过程。均衡分析发现,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C越小、控股股东进行侵占造成的外部损失W(ζ)越大,控股股东进行规范分配的概率越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L越高、对控股股东违规处罚的力度K越大,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越小。
关键词:
监管部门 控股股东 监管 股利分配 博弈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勇 李世辉 关键
控股股东支持是与掏空相反的一种利益输送行为,表现为控股股东用私人资源或其控制的资源支持处于困境中的上市公司。基于对近期文献的回顾与梳理,从外部环境、内部制度与支持方式三个角度研究控股股东支持行为。发现控股股东通常是在弱法律保护环境与中度经济冲击的背景下利用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其控制的上市公司进行包括负债、关联交易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利益输送。
关键词:
控股股东 支持 企业集团 内部资本市场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浩 陈瀚斌 雍红艳
运用2010-2019年A股公司数据,本文从事前和事后系统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控制权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前来看,控制权转移风险越大,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可能性越小;从事后来看,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通过削弱控股股东的“自救”能力,加剧股价下跌压力,增加其他股东减持公司股票的可能性等路径造成上市公司更容易被举牌、控制权更容易变更。国有产权性质和牛市周期会减弱上述经济后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卉
本文基于2004-2020年针对负面传闻的上市公司澄清公告样本,探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提高了澄清的详细性、技术性和合规性,提升了澄清公告信息质量,改善了公司的澄清信息披露行为。此发现在控制传闻类型,采取倾向得分匹配、Heckman两阶段模型或工具变量法之后仍然稳健。当控制权转移风险较大,即市场股价下行压力较大或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的影响更为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媒体关注等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股权质押对澄清信息披露改善作用的发挥;股权质押改善澄清信息披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进一步研究表明,澄清公告的信息质量对其市场反应产生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日发布的澄清公告中。并且,股权质押背景下澄清公告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还能有效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结果说明,为降低控制权转移风险,控股股东将促使企业主动改善澄清信息披露质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吕秀华 郭绍俊
已有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超额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呈负相关关系。本文考察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在制约控股股东侵害行为,进而缓解控股股东的超额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的负相关关系的作用。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例越大,独立董事人数越多,在制约控股股东侵占问题上越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组独立董事制约控股股东侵害行为效果显著,而非国有组效果则不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兴全 张丽平 吴昊旻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严重代理冲突、控股股东政府性质,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背景,从公司过度投资的视角对管理层激励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以2004-2009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及其性质对于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货币薪酬激励还是管理层持股激励都起到了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会削弱管理层激励的这种治理效应;而且,公司的政府控制性质在弱化管理层激励抑制过度投资作用的同时,还会强化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管理层激励效应的负面影响。对股权分置改革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股改强化了管理层激励对于公司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同时又弱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玉罡 傅豪
文章以2000-2008年进行了劣质收购的73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控制权是否再度发生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进行劣质收购后其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盈利能力强、杠杆高、成长性好但营运能力差、规模小的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流动比率差、杠杆高的劣质收购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这说明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关键词:
控股股东 控制权市场 收购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有星 Yusheng Yang 竹可儿
控股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司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控股股东的行为一旦没有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产生权力滥用的现象,即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不正当关联交易、侵占公司资金、掏空公司资产等行为攫取私利,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问题的解决日益成为公司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对控股股东信义义务产生的根源、涵义及制度内容予以厘清,并在借鉴域外法系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控股股东负有信义义务的规定、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的适用标准、控股股东违反信义义务的法律责任以及完善监督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履行的救济途径这四个方面为我国《公司法》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控股股东 滥用控制权 信义义务 公司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