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
- 2023(1526)
- 2022(1234)
- 2021(1179)
- 2020(1078)
- 2019(2623)
- 2018(2438)
- 2017(4889)
- 2016(2861)
- 2015(3451)
- 2014(3316)
- 2013(3402)
- 2012(3024)
- 2011(2488)
- 2010(2466)
- 2009(2334)
- 2008(2486)
- 2007(2266)
- 2006(2024)
- 2005(1815)
- 学科
- 企(17514)
- 企业(17514)
- 业(17016)
- 管理(14948)
- 财(10328)
- 务(9933)
- 财务(9933)
- 财务管理(9919)
- 企业财务(9683)
- 济(9334)
- 经济(9311)
- 方法(6808)
- 数学(5857)
- 数学方法(5833)
- 公司(5064)
- 制(3679)
- 体(3102)
- 体制(2953)
- 业经(2272)
- 学(1972)
- 经营(1875)
- 组织(1843)
- 划(1834)
- 策(1705)
- 技术(1662)
- 和(1626)
- 国公(1571)
- 跨(1571)
- 跨国(1571)
- 跨国公司(1571)
- 机构
- 大学(40833)
- 学院(40298)
- 管理(16744)
- 理学(14758)
- 理学院(14628)
- 管理学(14454)
- 管理学院(14385)
- 济(14228)
- 经济(13991)
- 研究(10512)
- 财(10094)
- 中国(9757)
- 京(7996)
- 财经(7917)
- 经(7264)
- 科学(6791)
- 农(6298)
- 财经大学(6115)
- 会计(5981)
- 商学(5945)
- 商学院(5920)
- 所(5671)
- 业大(5652)
- 江(5513)
- 农业(5030)
- 中心(4974)
- 北京(4948)
- 研究所(4842)
- 公司(4798)
- 州(4346)
共检索到58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罗党论 杨毓
保荐人违规及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等现象引发业界对保荐人声誉的关注和研究。保荐人的存在能否缓解投资者和发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投资者持有IPO质量较高的股票?声誉较高的保荐人所推荐的上市公司IPO表现是否会更加优异?本文以2004-2012年间1 06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IPO折价为IPO表现的衡量指标,验证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保荐人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折价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保荐人经验值越高,所保荐公司IPO折价越低;如果保荐人或所在机构有被证监会处罚过的经历,所保荐
关键词:
保荐人 声誉机制 IPO折价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晓苏 王磊
本文考察了保荐代表人声誉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定向增发后长期市场业绩的影响。以2006—2012年间实施定向增发新股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第一,高声誉保荐代表人有助于抑制定向增发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第二,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时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定向增发后的长期市场业绩越差;第三,纳入保荐代表人的监督机制后,高声誉保荐代表人能够减小定向增发时盈余管理对定向增发后长期市场业绩的负面影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志军
本文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在我国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股票为样本,实证分析了保荐人声誉与创业板IPO股票初始的超额回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荐人声誉与股票初始超额回报率显著负相关,即由高声誉等级的保荐人担任中介而发行的股票,其初始的超额回报率相对较低。充分证明了作为专业中介机构的保荐人在创业板股票市场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创业板市场保荐人制度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创业板 保荐人 超额回报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学勇 张秋月
理论研究表明声誉好的券商在公司IPO过程中能发挥认证作用,但是在实证中学者们对于券商声誉是否真的发挥了认证功能仍然莫衷一是。与国内外文献中普遍采用的券商市场份额、排名等间接声誉指标不同,本文以中国券商所承销的公司IPO过程违规造假为新的研究视角,从声誉损失的角度重新衡量了券商声誉,并以公司IPO后市场表现检验了券商声誉的认证效应。实证研究表明,相较声誉受损的券商,声誉未受损的券商确实具有更好的认证效果,具体表现在:(1)从同一时期来看,相较于那些没有被披露承销过IPO违规造假公司的券商,承销过IPO违规造假公司的券商再次承销的公司IPO发行抑价率较高,股票长期回报率较低;(2)对于同一券商,相对于在IPO违规造假披露之前,在披露之后(声誉受损)券商所承销的公司IPO表现为显著较高的发行抑价率和显著较低的股票长期回报率;(3)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结果依然支持上述结论。实证结果还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券商声誉指标,基于IPO造假构建的声誉损失指标更加有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应千伟 张怡 刘劲松
本文以2004年2月至2013年12月证监会处罚的保荐人和保荐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保荐代表人和保荐机构的违规行为对其声誉资本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保荐机构因违规行为受到处罚时会降低其声誉资本,从而给其曾经客户的市场表现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相比而言,保荐代表人受到处罚对其曾经客户市场反应的影响较弱。这说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保荐人制度的声誉关联效应机制主要体现在保荐机构层面,而保荐代表人的个人声誉关联效应较弱。本文同时检验了处罚程度、机构特征、客户特征、媒体关注度等因素对保荐机构声誉关联效应的影响。
关键词:
保荐代表人 保荐机构 声誉 媒体关注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珍香 张早春 王梦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与利益相关者沟通CSR表现的情况。在CSR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的背景下,CSR报告质量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梳理现有文献,将CSR表现划分成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以及环境责任,通过实证检验,分别探讨各自与企业声誉之间的作用机理,并研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CSR表现正向作用于企业声誉,相较于责任管理,责任实践的正向作用更强。同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并且对环境责任的调节效应最为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珍香 张早春 王梦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与利益相关者沟通CSR表现的情况。在CSR与企业声誉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的背景下,CSR报告质量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梳理现有文献,将CSR表现划分成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以及环境责任,通过实证检验,分别探讨各自与企业声誉之间的作用机理,并研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CSR表现正向作用于企业声誉,相较于责任管理,责任实践的正向作用更强。同时CSR报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并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谢汉昌 何瑞卿
本文根据上市首日表现将IPO新股区分为破发股和非破发股,分别采用不同市场收益率基准,考察了基于事件时间研究法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和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以及基于日历时间研究法的月平均超常收益率(MMAR)和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IPO破发短期会给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带来不利影响,但中长期而言,IPO破发股的弱势程度更轻、市场表现更好。
关键词:
IPO破发 市场表现 事件时间 日历时间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顺武 昌望 胡贵平
基于A股市场上具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和非高校背景上市公司的对比,实证研究了高校背景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更好的IPO表现。研究发现:高校背景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因素方面存在形式上的明显优势,并具有更高的发行定价,然而,高校背景上市公司IPO后的长期表现没有超过对比组公司;"高校背景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为业绩的高增长和股票的高收益。制度安排的缺陷是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IPO 高校背景 上市公司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罗党论 汪弘
IPO是公司寻求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惊险一跃"。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排队上市,但从申请到最终登陆资本市场的时间不尽相同。尽快度过"黎明前的黑暗",相当重要,而越早上市,对拟上市公司越有利。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为例,研究了公司特质及保荐人声誉对公司过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拟上市公司业绩越好、负债比率越低、规模越小,其申请到过会时间越短;保荐人声誉会影响到拟上市公司的过会时间,保荐人声誉越高,其申请到过会时间越短。进一步研究发现,拟上市公司的过会时间具有相应的经济后果,具体而言,过会时间越长,IPO后短期折价和中长期相对大盘走势越低,上市当年业绩下滑的可能性更大。本文的研究反映了中国对IPO的监管是有效的...
关键词:
过会时间 保荐人 IPO折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慧 祝树森 张贤峰
以2011-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公司透明度考察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ESG)对企业声誉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ESG表现对企业声誉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和延续效应,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表现3个维度在促进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2)公司透明度对ESG表现与企业声誉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且在公司透明度的作用下,ESG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促进效应逐渐增强,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产权性质和污染性质对ESG表现与企业声誉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非国有企业和污染企业ESG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促进作用更大;非国有企业和非污染企业公司透明度的中介效应更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蘅
文章探讨保荐制实施之后,投资银行声誉与首次公开发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在。文章利用2004年至2006年间IPO企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衡量IPO企业上市之后的质量,并通过模型检验高声誉投资银行是否与高质量IPO企业相联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银行声誉与IPO企业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被扭曲,保荐制的实施并未促使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
关键词:
投资银行 声誉 企业质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挺 赵宇 位豪强 蓝博靖
文章以2007-2015年申请A股上市的公司为样本,从项目经验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了公司IPO过程中保荐人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保荐人的项目经验有助于提高拟上市公司的IPO审核通过率,且这种提升作用在保荐机构声誉不足、企业属于民营性质以及企业业务复杂时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保荐人的项目经验主要通过减少发行人与发审委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提高企业上市的合规性而产生作用。从经济后果看,如果保荐人的项目经验丰富,则企业上市后股票收益更高,经营业绩更好。这表明保荐人项目经验对公司IPO的积极影响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我国现行股票发审制度的认识。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郑志刚 丁冬 汪昌云
即使没有外部监管部门的介入,理论上媒体的负面报道将引起普通民众的关注,形成对注重声誉的经理人行为的外部约束,从而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研究发现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与公司下一期的业绩改善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控制了影响企业业绩的各种潜在因素,因此企业下一期的业绩改善很大程度来自于注重声誉的经理人针对媒体负面报道进行的业绩改善。在上述意义上,本文为媒体的负面报道通过影响经理人声誉来扮演公司治理角色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媒体报道之所以成为我国实现公司治理目的可以借助的法律外制度不仅仅是由于媒体报道导致了行政机构的介入进而促使企业改正,同样可能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