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41)
- 2023(18521)
- 2022(15135)
- 2021(13912)
- 2020(11985)
- 2019(27030)
- 2018(26809)
- 2017(51398)
- 2016(27939)
- 2015(31150)
- 2014(30919)
- 2013(30457)
- 2012(27931)
- 2011(24888)
- 2010(24837)
- 2009(23106)
- 2008(22787)
- 2007(20527)
- 2006(17857)
- 2005(15777)
- 学科
- 济(118683)
- 经济(118541)
- 业(83923)
- 管理(77858)
- 企(62269)
- 企业(62269)
- 方法(54487)
- 农(49470)
- 数学(48642)
- 数学方法(48115)
- 农业(32450)
- 财(31359)
- 中国(31125)
- 业经(29199)
- 学(23119)
- 制(22645)
- 地方(22377)
- 贸(22194)
- 贸易(22188)
- 易(21586)
- 务(19577)
- 财务(19524)
- 财务管理(19475)
- 企业财务(18571)
- 银(17688)
- 银行(17624)
- 技术(17269)
- 融(17147)
- 金融(17144)
- 行(16743)
- 机构
- 学院(399533)
- 大学(397835)
- 济(165621)
- 经济(162511)
- 管理(154652)
- 理学(134833)
- 理学院(133426)
- 研究(132342)
- 管理学(130997)
- 管理学院(130293)
- 中国(100848)
- 农(85923)
- 科学(82993)
- 京(81988)
- 财(74438)
- 所(67322)
- 农业(67024)
- 业大(66996)
- 中心(62909)
- 研究所(61367)
- 财经(60159)
- 江(59637)
- 经(54998)
- 经济学(50969)
- 北京(50357)
- 范(49826)
- 师范(49173)
- 院(46739)
- 州(46620)
- 经济学院(46275)
- 基金
- 项目(275224)
- 科学(216546)
- 基金(202060)
- 研究(194633)
- 家(178911)
- 国家(177204)
- 科学基金(151466)
- 社会(125628)
- 社会科(119035)
- 社会科学(119000)
- 省(108082)
- 基金项目(107161)
- 自然(99730)
- 自然科(97502)
- 自然科学(97471)
- 自然科学基金(95745)
- 划(90704)
- 教育(88780)
- 资助(82084)
- 编号(77455)
- 重点(61978)
- 成果(61397)
- 部(60853)
- 发(59019)
- 创(57265)
- 科研(53753)
- 创新(53621)
- 国家社会(52860)
- 课题(52513)
- 教育部(51804)
- 期刊
- 济(180336)
- 经济(180336)
- 研究(109086)
- 农(83916)
- 中国(73496)
- 学报(69567)
- 科学(61378)
- 财(57643)
- 农业(56369)
- 管理(52824)
- 大学(52452)
- 学学(50013)
- 融(37550)
- 金融(37550)
- 业经(34555)
- 教育(33637)
- 技术(33098)
- 财经(29390)
- 业(28895)
- 经济研究(28052)
- 经(25130)
- 问题(25112)
- 版(21689)
- 统计(19820)
- 技术经济(19575)
- 世界(19269)
- 科技(18465)
- 商业(18415)
- 业大(18212)
- 策(18162)
共检索到578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丹 白凡 张军涛
消费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结合我国城镇化现状,着眼于就近城镇化这一群体,运用2014—2020年四期CFPS混合截面数据,借助最小二乘法(IV)等实证模型,分析保留农地权益对就近城镇化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农地权益有助于优化就近城镇化家庭的消费结构,并且这种影响在中老年家庭、中上收入水平家庭、中部及东部地区家庭、无流动性约束以及高水平农地收益权保护的家庭中尤为显著;不确定性风险限制了保留农地权益对家庭消费结构的正面影响,而农地流转和农地租金收入有助于改善就近城镇化家庭消费结构。因此,应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家庭的土地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公平高效的农地流转市场,使就近城镇化家庭“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卿 李晶晶
非正规就业会通过户主的未来预期影响家庭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升级。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非正规就业促进了家庭生活消费、其他消费以及消费升级,抑制了家庭理财消费,户主对未来的预期发挥了中介效应。进一步引入区域、城乡、性别和婚姻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对家庭非理财消费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户主为女性和不在婚的家庭中更大,而对家庭理财消费的影响则在东部地区、城镇、户主为男性和在婚的家庭中更为突出。研究建议:重视非正规就业对家庭非理财消费的积极影响;在健全非正规就业对家庭消费结构影响的制度上,既要考虑全国的一般性,也要兼顾区域和城乡的差异性,提振居民消费信心,从而更好地提高施策效果。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消费结构 消费升级 户主预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甘小文 黄小勇 胡宾
城镇化过程对农民消费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观点,并对消费结构和消费数量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各项生活消费支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农民食品及其他商品支出占总生活支出的比重在慢慢下降,其他支出比重在慢慢上升;从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关联度来看,城镇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医疗保险、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其服务、文教娱乐及其服务、住宿、衣着、其他商品及其服务和食品支出。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民消费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漫宇 窦雪萌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为居民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城乡数字鸿沟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构建了城乡数字鸿沟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检验了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乡数字鸿沟会阻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且城乡数字鸿沟的分维度中接入沟的阻碍作用强于使用沟,意识沟的作用不显著;第二,城乡数字鸿沟通过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和数字技能差异对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城乡数字鸿沟对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具有阻碍作用,且对前者的阻碍作用弱于后者;相较于高收入群体,城乡数字鸿沟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结构升级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艳敏 严奉宪
[目的]试图从微观农户层面研究风险冲击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以期为增强农村居民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缓解相对贫困提供实证支撑。[方法]基于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probi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风险冲击对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用异质性分析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风险应对方式差异。[结果]风险冲击会增加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可能。其中,灾害冲击是导致农村居民家庭相对贫困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教育冲击和婚丧嫁娶、孩子出生等重大事件冲击,失业冲击和健康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家庭的风险应对机制差异是导致相对贫困家庭无法摆脱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与高收入的农村居民家庭相比,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家庭遭受风险冲击时会减少更多的农业生产投资,增加更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家庭现有的资源配置无法提升家庭未来的收入能力,使其囿于相对贫困无法脱离。[结论]政府应构建更具韧性的国家治理体系、更具弹性的社会帮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而减少农村居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再生产与城镇化目标相绑定,带来家庭消费方式的变迁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农民家庭普遍面临着消费扩张而支付能力有限的困境。对此,农民家庭采取透支性消费、保留一部分农业"自给经济"以及代际"两栖"消费等消费策略,通过最大限度地调配家庭资源,甚至是透支家庭资源,得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家庭再生产。当前农民家庭消费以透支为主要特点,这种消费模式在促进城镇化率提升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蕴藏着不良社会后果。基于此,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盲目刺激农民消费需求,而在于提升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丹 白凡 张军涛
农民消费的合理激发对于整体经济活力的释放具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以农地财产权益为代表的消费动能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就近城乡融合式发展家庭为研究样本,采用工具变量(IV)等实证策略,就农地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农地的财产权益显著增加了就近城乡融合式发展家庭的消费水平,并优化了家庭的消费结构;异质性分析发现,农地财产权益对年轻、中高收入、无房贷家庭的消费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会影响农地的消费效用,有农地家庭参与农地转出可以促进家庭就业结构改善,提高家庭消费。以农地财产权益为视角研究就近城乡融合式发展家庭的消费问题有助于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县域范围内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消费在整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栋梁 王聪 邱黎源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本文考察信贷约束强度对农户消费结构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信贷约束的内生性。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减少其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不利于优化农户的消费结构,而减弱农户的信贷约束强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户的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通过考察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调节作用发现,信贷约束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更强的负向作用。即仅在低收入家庭和农业收入家庭的分样本中,信贷约束会显著降低农户的消费总量、生产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因此,在贸易摩擦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为刺激农户提升消费总量和优化消费结构,尤其是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后续政策应着力改善农户的信贷环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为 王静 李承哲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促进国内旅游消费以推动旅游业复苏是一个亟须考虑的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4(CFPS 2012—2014)数据,研究了农村家庭非农就业对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文章首先通过T检验确认了农村非农就业家庭与务农家庭在旅游消费支出上的显著差异,随后通过PSM方法检验了非农就业对旅游消费支出的"净影响",最后利用回归模型检验了非农就业影响旅游消费支出的机制和非农就业影响旅游消费的异质性。文章得出了 4个有意义的结论:(1)农民非农就业显著提高了家庭旅游消费支出;(2)非农就业影响家庭旅游消费支出的机制来源于非农就业产生的收入效应、示范效应和预期效应;(3)三类效应中,预期效应最强,示范效应其次,收入效应最弱;(4)非农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自雇)与受雇旅游支出具有显著影响,而农业打工和非农散工则影响不显著。文章最后根据这些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陆慧 卢黎
本文依据调查资料,利用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出结论:农户的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生活用能源种类的选择影响较大,因此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能源消费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农户,户用沼气的权系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的农户,液化气的权系数最大;农户的收入越高,对能源的舒适性、便利性、卫生特性的要求越高,农户的收入越低,对能源的经济性则考虑得越多;使用无成本、又便利的户用沼气非常适合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推广。
关键词:
农民收入水平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 户用沼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上创利 李兆鑫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激发了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而改变了居民的消费结构。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拉动作用;第二,收入、环境与产业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收入对各类型的消费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环境对消费结构升级作用影响不大,产业结构对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支出作用显著;第三,新型城镇化通过收入、环境、产业结构这三类中间渠道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但均促进居民消费。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玲萍 徐超 曹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阶梯。在收入不均衡情况下,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收入阶层的改善。文章采用CFPS2014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消费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不同组别呈现异质性:(1)收入差距对教育消费的影响在低收入家庭组显著,在高收入家庭组则不显著;(2)在有成员就读高中及以下教育层级的家庭组显著,在其他家庭组则不显著。在排除了消费的示范效应、克服了因忽视政府质量而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以及更换收入差距测度指标后,结果依旧稳健。研究表明,在教育机会平等化前提下,家庭会通过教育消费决策来实现收入阶层的改善。此外,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规避居民"因教致贫"和"因教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杭斌
本文首次基于地位寻求理论和中国实际,在跨期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导出了人情支出模型,并利用微观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人情支出行为以及人情支出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在人情支出上存在显著的地位寻求特征;人情支出对消费既有促进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且后者明显大于前者。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季和
调整消费结构 优化食物构成─-对九江县农民家庭消费问题的分析张季和研究农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和食物构成,旨在寻求农民家庭的合理生活方式,把各种消费的正常增长,建立在可以承受而且合适的消费水平上,从而树立起农民应有的正确的消费观。所谓消费结构是指一个家庭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向阳
家庭"积累—消费"结构是透视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显性微观窗口。既有研究主要从农民家庭"结构—伦理—功能"视角对农民家庭再生产进行分析,难以解释丰富的农民家庭再生产实践。基于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通过梳理农民家庭"积累—消费"结构的内在差异,以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为基本维度,可对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做出如下划分:维持型、内向改善型、外向发展型与有限发展型家庭再生产。研究发现农民家庭再生产类型是劳动力结构与家庭资源配置综合作用的产物,内在规定了不同类型家庭强弱不均的家庭发展能力,进而决定了其经济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的复杂图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