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4)
2023(2972)
2022(2482)
2021(2353)
2020(1825)
2019(4036)
2018(3768)
2017(6910)
2016(3950)
2015(3995)
2014(3879)
2013(3875)
2012(3767)
2011(3389)
2010(3492)
2009(3208)
2008(3137)
2007(2809)
2006(2426)
2005(2358)
作者
(11150)
(9393)
(9183)
(8968)
(5876)
(4469)
(4246)
(3590)
(3469)
(3289)
(3204)
(3129)
(3056)
(2975)
(2944)
(2942)
(2835)
(2814)
(2661)
(2660)
(2492)
(2366)
(2234)
(2156)
(2120)
(2031)
(2004)
(1880)
(1864)
(1853)
学科
(16034)
经济(16020)
管理(9994)
(9612)
(8390)
企业(8390)
方法(6285)
数学(5259)
数学方法(5209)
中国(5001)
结构(4961)
(4952)
(4626)
产业(4102)
(4032)
(3721)
地方(3676)
业经(3557)
(3409)
理论(2965)
体制(2928)
产业结构(2925)
(2873)
财务(2872)
财务管理(2866)
企业财务(2786)
(2642)
银行(2629)
(2628)
金融(2625)
机构
大学(56139)
学院(54907)
(22186)
经济(21761)
研究(19960)
管理(18606)
理学(16212)
理学院(15948)
管理学(15610)
管理学院(15509)
中国(14463)
科学(12870)
(11902)
(10611)
(10283)
研究所(9450)
(9413)
(8517)
(8459)
财经(8439)
中心(8375)
师范(8374)
业大(8202)
(7720)
经济学(7496)
北京(7424)
农业(7403)
(7400)
师范大学(6807)
经济学院(6773)
基金
项目(35921)
科学(28551)
基金(26403)
研究(25254)
(23443)
国家(23282)
科学基金(19798)
社会(16412)
社会科(15633)
社会科学(15630)
基金项目(13896)
(13880)
自然(12959)
自然科(12658)
自然科学(12654)
自然科学基金(12460)
(11983)
教育(11910)
资助(10611)
编号(9648)
重点(8706)
(8194)
成果(8068)
(8000)
(7303)
教育部(7022)
课题(6981)
科研(6916)
创新(6860)
国家社会(6762)
期刊
(25527)
经济(25527)
研究(18506)
中国(11152)
学报(10834)
科学(9075)
管理(8531)
(8381)
大学(8305)
(8107)
学学(7812)
教育(7683)
农业(5416)
财经(4765)
经济研究(4511)
(4480)
金融(4480)
(4226)
技术(3948)
业经(3776)
问题(3401)
科技(3232)
(3032)
图书(2919)
(2873)
(2694)
(2649)
业大(2648)
现代(2512)
商业(2487)
共检索到83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蕊  黄明理  
随着我国由建设小康向建成小康社会质的迈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此大背景下,我
关键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明  
"普法"对于"守法"的功能意义是由"知法—守法"与"知法—维权—守法"两个命题共同支撑的。然而,这样两个命题并没有在"普法"与"守法"之间建立真正意义的联系。只有将普法看作一种特定的、实现意识形态"社会黏合"功能的方式方法,"守法"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普法重心既不是法的"暴力性"也不是法的"功利性",普法应以论证法律的"合法性"为基础,在普法者与普通民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武  孟祥学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场",其固有的经济功能也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文章从宏观、微观以及社会成员个体三个层面探讨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琴  
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反映一定阶级、群体和个体利益的价值观体系,不同的利益诉求、理论体系、实践主体和网络话语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显著特征。网络意识形态的功能即网络意识形态本质特征的外显,因此,在利益诉求上的批判与整合、理论体系上的解构与自建,对实践主体的异化与塑造、网络话语的弱化与主导构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功能的主要内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豪男  
<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集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这也使得当前学界有关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成果呈现概念化、抽象化趋向。如何实现意识形态安全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再到数量指标的转化是当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欢春教授的著作《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被视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力作之一。
关键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王代月  
意识形态话语分析方法具有独特的历史、特征和边界,其中大部分的流派及其主张源于或者属于马克思主义传统。深入了解意识形态话语分析方法,首先,需要阐明它的基本研究范式—话语分析方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其次,需要梳理其演进过程中蕴涵在“结构—能动”、“国家—社会”、“批判—建构”三个维度上的内在张力以及相应的调适;最后,需要厘清它所面临的诸多疑问以及所做出的回应,例如如何从话语中读出意识形态、如何摆脱“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立场也属于意识形态”的解释循环等问题。意识形态话语分析长期以来也是在这些调适与辩护中不断发展的,并且最终还是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确定更加合适的方法论基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晓燕  
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征在于,它是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的通识教育。首先它一定是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对于现在的政治国家而言,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和忠诚,是它得以存在的前提。而如何构建这样的认同,这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去回答的问题。但是除了承担这样的意识形态功能之外,无论是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西方的公民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去认识自己、认识周边这个世界,告诉他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希颜   代玉启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真假性、功能以及建构问题,其间既有继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在真假性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都是一种掩饰性、颠倒性的“虚假的意识”,而列宁则认为意识形态“并不必然是虚假意识”。在功能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辩护体系的“合法化”和“自然化”功能,以及“教化”功能,列宁则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引领、社会整合”功能。在建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通过“理论武装”使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列宁则主张用“灌输”手段塑造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真假性、功能以及建构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飞  祝黄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生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功能,但也同时遭遇三大主要挑战,伴随经济全球化并行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时刻没有停歇,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从来没有停止,网络化时代海量信息的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受众的思想意识。如何确保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掌控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建设的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赵长林  
科学教科书的话语结构其实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更加隐蔽。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教科书的编制与话语选择必然反映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科学教科书中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的、机械还原论的意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期刊] 求索  [作者] 孟宪平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维昭  
"红学"有学术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虽互有关联,但有各自的特点。意识形态阐释是《红楼梦》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但它必须以尊重《红楼梦》的整体性结构为前提,否则就会走向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化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娱乐主义意识形态、乡愿意识形态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苏串  
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能够产生极大外部效果的人力资本。以“韦伯命题”的论证为基础,分析了新教伦理孕育下的意识形态人力资本的载体以及新教徒的资本主义精神体现,并围绕“韦伯命题”的答案——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文明在西方得以发展的精神动力,重点探讨了新教伦理的意识形态人力资本对资本主义企业的资本积累、劳动力储备、劳动力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企业管理费用的节约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以此启示我国企业在制度构建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文化核心层——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人力资本这一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健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标志性著作。它酝酿于1845年春,成书于1846年5月。当时,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对工人运动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其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和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对德国工人运动的危害更为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①34,于是这部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就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阳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为依据解读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梳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内容及其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